喜迎十九大:脱贫攻坚在路上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7-10-16浏览次数:444

 合肥学院定点扶贫工作纪实 

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党员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合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扶贫政策、方针,积极履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扶贫工作,在泗县的定点扶贫工作已取得较好成效,瓦坊乡陡张村2016年底已经实现 “村出列”,山头镇惠庙村扶贫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转变工作思路,从思想“有负担”到肩上“有责任”

“高校参加扶贫工作,应明确扶贫工作不是学校的负担,而应是学校负责任的表现,是高校服务地方的重要方面;在扶贫过程中,必须要务实精准到户,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强调扶贫而非养贫,是“造血”而非“输血”,应激发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应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重视知识技术传播,拓宽贫困户思路,提升贫困户素质,提高农产品的形象及品质。”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在总结学校定点帮扶工作中对驻村干部如是强调。

合肥学院在转变帮扶思路的同时,紧密结合泗县地方发展实际,充分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论证,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因地制宜、又突显特色的要求,以贫困户增收致富为目标,以产业扶贫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依托,以改变地方思想、转变作风为突破口,响应习总书记“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的要求,结合单位优势,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帮扶内容,稳打稳扎,落实好扶贫工作,做到全面对接包保,深入精准帮扶。

选优驻村干部,派“强人才”承担“硬任务”

“扶贫点就是培养干部的一线党校,是锻炼干部的熔炉”,学校为扶贫干部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全力帮助扶贫干部成长。我校选派的四名驻村干部,素质高、能力强,对农村和农民充满感情。第六批驻村干部张伟颀,主动响应组织号召,克服家庭困难,以村为家,树立了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驻村干部形象,先后被授予泗县“十佳青年志愿者”、泗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瓦坊乡“优秀党务工作者”、合肥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在年度考核中,连续被县委组织部和县扶贫办评为优秀等次。经过三年努力,实现了陡张村作为首批贫困村“村出列”的目标,学校党委对这样的优秀干部也及时给予提拔。惠庙村三人工作队均是学校各部门的骨干,扶贫队长刘良宏,更是在2016年度考核中名列全校前茅。三人驻村后,积极走村串户,很快摸清家底,理清思路,形成该村脱贫方案,逐渐深入开展各项扶贫工作。

帮扶基层党建,以“抓党建”来“促脱贫”

村级基层党组织是党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针对陡张村是软弱涣散村的局面,院组织部经过实地调研,制订了基层党建结对帮扶项目,结合实际,从阵地建设、党建制度规范、党员干部培养和思想教育上入手。首先单位协调捐赠10万元建立了陡张村村部文化广场,使陡张村办公有场地、党员活动有阵地,并协调资源改善陡张村的基层办公环境,给村里带来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等办公设备;通过智能手机和计算机使用培训等,提高党员干部的信息化办公水平和业务能力;制订了陡张村基层党建巩固提升目标和活动方案,开展党建制度上墙等活动,促使陡张村党建制度化、公开化和长效化;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带头上党课,从思想和作风上改变基层党员干部,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陡张村于2016年顺利摘掉软弱涣散的帽子,如今,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也在火热进行,党支部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党小组、扶贫组长配备齐全,党员干部作风得到明显改善,基层堡垒和旗帜引领作用愈加明显。

创新帮扶模式,开展农校对接,用“新举措”解决“老问题”

脱贫不是把贫困户“抬”起来,而是帮贫困户“站”起来,让贫困户“走”起来。合肥学院结合自身拥有上千名教职工,18000多名学生,6个食堂的资源优势,充分整合自身需求,解决地方农产品规模小、销售难的问题,促进产品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实施生态养殖。认真分析了包村贫困户致贫的原因,结合地方种养殖帮扶政策,在贫困户中开展了“生态养殖”项目。学校投入资金,购买种苗,由贫困户养殖,驻村工作队协助管理,年终组织教职工捐购。2016年该项目有47户参与,户均增收4000元。2017年,有54户参与该项目,养鸡3000只、养羊130只,预计户均收益达4500元。通过该项目实施,解决了贫困户“缺资金”、“懒管理”、“愁销售”等问题,使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开展“农校对接”,在订单种植模式基础上,将教职工、学校食堂等与定点扶贫结合起来。学校和泗县德强现代农业企业共同开展“企业+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实施土豆订单种植项目(150亩),共有20户贫困户参与,学校对这20户保底回收,每亩收益3000元。上学期,已有11吨土豆进入学校食堂和教职工家庭餐桌,老师们非常支持,还专门在学校微信群里转发了“土豆的101种吃法”。学校购买了高产蔬菜种苗,指导贫困户种植。对便于运输和存放的鸡蛋、黄豆、辣椒等农副产品,按市场价定期收购,供食堂使用和教职工购买,物流等费用由学校承担。这种做法得到了省扶贫办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省长李国英等对合肥学院在帮扶村的做法作出批复,要求予以总结推广。

目前,陡张村“农校对接”千亩产业扶贫示范园项目已经建成生产,150万上级财政资金帮扶已经到位,20多户贫困户直接带动受益,作为全乡第一个千亩示范园,必将对陡张村的扶贫工作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惠庙村的特色蔬菜大棚基地和山核桃基地也正在申报建设。学校与泗县农委及龙头企业也经过多次充分沟通,统一的农产品配送平台也逐步建成。

发挥智力优势,提升农产品档次,把“土产品”推向“互联网+”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智力资源,利用学校的工业设计优势,连续三年为宿州市和泗县农产品企业开展产品包装设计,先后为地方10多家企业的开展包装设计,成果被广泛采用。今年假期,联合台湾铭传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又开展了“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包装设计WORKSHOP”项目,为泗县3家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开展产品包装和企业形象设计共24项,其中就有定点帮扶村的梅花鹿特色养殖产品包装和德强农业的黑土豆产品包装。通过包装设计等营销措施,使农产品走向了“互联网+”,实现了好产品向好商品转换,使农产品销售量增加6%至29%,比如我们设计包装的“良林中华第一蛋”是国家供销总社电商店长推荐的畅销产品。

  

助力地方教育,把“扶贫”和“治愚”相结合,增强自身发展动力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上述活动的长效化、常态化的开展是智力帮扶、教育扶贫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教育扶贫资源丰富,学校积极协调落实帮扶地方教育,开展各类教育帮扶活动。

在县级层面,我校投入80余万元,连续三年向泗县教体局捐赠电脑机房和图书馆,帮助地方改善教学设施,同时,积极帮助泗县宿州环保工程学校提升办学能力,今年已投资15万元改善学校实验条件,为环保专业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对5位环保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今年暑假,又投入8万元,组织6位环保专业老师开展20天下企业实践培训。同时,我们累计投入20多万,培训泗县中小学教师和干部1200多人。在定点帮扶村,每年我们组织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到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和雷锋月志愿服务活动,先后有近20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入贫困村开展各类扶贫实践活动,凤凰网、搜狐网、中国青年报等主流网络媒体给予关注;我们还开展了“筑梦远航、助心飞翔”爱心结对活动,学校110个团支部、8个公益学生组织结对帮扶147名贫困家庭学生,已有5200多名大学生参加该项活动,捐赠“爱心包裹”等折合人民币20多万,通过留守儿童夏令营、结对帮扶,有利于贫困地区孩子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并对学生家长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年的时间里,合肥学院先后到帮扶点走访调研慰问400余人次,连续实施9个帮扶项目,投入近200万元帮扶款项,在脱贫攻坚中不光出钱物、出人力,还出思路,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扬。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学校必将凝心聚力,付出百倍努力,再接再厉、扎实工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