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十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8-04-11   浏览次数:1919

一、联盟十年回顾与总结


20082018,从设想到现实,从探索到深化,联盟10年筚路蓝缕,见证了安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艰辛与荣光,造就了“安徽现象、合肥模式”,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典范和一面旗帜。

(一)转型发展的时代课题与联盟成立

联盟为安徽高校发展做出的成就,既与上世纪末全国高等教育扩张式发展形势有关,也与我省高等教育改变“规模小、数量少、层次低、底子薄、结构不合理”的努力密切相关,是我省高等教育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创新结果。

背景之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规模扩张。1998年前后,全国高等教育出现规模扩张之势,体现之一是地方高校积极合并升本。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刻不容缓地发展高等教育”的要求。联盟中这些新建本科高校多由专科学校与成人高校、中专学校合并升本,以师范教育为主,升本后,都面临着是走高职的老路,还是模仿老本科的路,还是走自己的新路的问题。本世纪初,安徽省部分新建本科高校自下而上,自发地掀起了向应用型转变的路程。到目前为止,我省现有普通高校109所,高校数量居全国第6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195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14.5万人,位居全国第9位,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背景之二:从自下而上的路径探索到走出同质化危机的努力但趋同发展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是转型期我省高校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一些高校转型不彻底,办学思路还在传统定位与地方性、应用型之间徘徊,学科专业建设“小而全”“大而全”的现象还十分突出,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严重脱节。2008年初,安徽省提出了“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发展方针,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地方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的设想。一方面积极推进老本科高校在坚持应用型办学模式中加速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09,确立了安徽科技学院、宿州学院等5所本科院校为省级“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当时14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更加接近,联盟高校应用专业占比达75%,成为安徽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背景之三:从“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到“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联盟以“开放合作”为指导思想,以“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任务,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基本原则,共同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目前,联盟成员校已发展到20所,占全省本科高校的半壁江山2012, “服务地方、支撑经济、引领发展”的安徽省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初步成型。2013年出台“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拉开了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序幕。同时,围绕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三个关键,分类建设一批地方特色、地方应用型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五个度”为核心内容的审核评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体系。

(二)“四个合作”助力转型发展,“五个转变”实现转型发展

10年来,联盟高校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打破各种体制机制限制,由封闭自主发展为主向开放合作发展转变。通过校际、校地、校企、国际四个合作,助力转型发展;通过办学定位、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双能型”师资队伍五个转变,实现转型发展。

1、开展四个合作,助力转型发展。

通过校际合作,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联盟高校通过校际合作,开展“四个共建”,打造安徽省地方本科高校战略联盟共同体,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助力转型发展。一是共建专业;二是共建合作育人机制;三是共建联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是共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通过校地合作,创造了“接地气”的发展环境。地方高校发展必须“接地气”,联盟高校通过“三个服务”,积极推动与地方建立互动互助、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一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通过共建图书馆、体育馆和文化设施,开放高校资源,使高校成为属地的开放性教育文化和科技研发中心。二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服务:以铜陵学院、合肥学院、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皖西学院、宿州学院等为代表的联盟高校,制定了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共建技术创新平台,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如联盟高校旅游系共同编制了《安徽省旅游人才建设规划》,对全省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三是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平台服务:依托设在联盟高校的“中国安徽-德国中心”、“中国合肥-韩国中心”等,通过国际教育合作的牵线搭桥使不少经贸合作项目在安徽落地开花。

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互利共赢”的育人机制。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联盟高校强化教产合作、校企合作,努力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人才新机制,引进企业在高校建立“嵌入式”研发基地或联办学科专业,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和与企业合作开展研发,助力转型发展。联盟高校积极实施“四个引入”,即大胆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来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大胆引入行业标准,来修订完善专业建设标准,开展专业资格认证;大胆引入企业核心技术标准,来修订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大胆引入行业企业专家,来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如联盟高校与科大讯飞、铜陵有色、西门子家电等企业联合发布“校企合作宣言”,不断加强校企融合,强化产业指导,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国际合作,以国际化的视野更新办学理念。联盟与德国“U7”联盟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理念借鉴、专业课程共建、教科研项目“三个合作”,走以国际化带动特色化的办学之路,助力转型发展。首先是理念借鉴:通过与德国下萨克森州联合举办“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论坛”(200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十届,中德轮流主办)、引进国外专家担任高校副院长、联合举办“校中院”和开设应用型专业等方式,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多渠道学习借鉴国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其次是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共建:联盟高校与德、韩等国高校先后开展了“2+3”、“3+1”、“2+2”等互认学分联合培养项目,提升了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培养了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再次是高层次教科研项目合作:引进了智力财力,拓展了办学资源,有效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近年来,联盟高校在教师培养和学生培养两个层面积极与国外高校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推进五个转变,实现转型发展

明确办学定位,实现“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为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廓清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路径,提高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水平和质量,“联盟”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共建,明确“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一是深入学习与研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二是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三是邀请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就“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及管理措施”、“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法探讨”等专题,分别举办了多场国际学术报告会;四是组织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赴国内外高校组团学习考察。

优化专业结构,实现“资源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讲,加强专业建设更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核心竟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的核心。为了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联盟内高校建立了学科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学科专业调整由“根据资源建专业”向“根据需求建专业”转变。通过调研社会需求,新设了一大批应用型专业,有力支撑了区域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同时,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为目标,以“形成统一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标准”为抓手,在联盟中开展专业建设工程。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知识输入”向“知识输出”转变。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过去传统的以学科导向为主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重构以突出体现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经过讨论,联盟高校认为,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应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应将传统的“哪些内容我要讲授”(以知识输入为导向),改变为“哪些能力应该是经过教学后学生要获取的”(以知识输出为导向),引入了“博洛尼亚进程”后欧洲各国正在实施的模块化教学,重新建构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这方面,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合肥学院走在前面,因此也是推进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牵头者。合肥学院围绕模块化课程的内涵、框架结构、教材等问题多次组织学习和研讨。在教材建设方面,大家认为过去各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学术型、研究型重点大学编写的,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知识的难度,都不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需要,因此,必须重新编写教材。如从20098月开始,联盟14所高校的数学骨干教师坐在一起,成功地编写出一套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数学》教材。

加强自主学习,实现人才培养“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推进转型发展,既要“重教”,更要“重学”。一是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2006年,个别联盟高校就开始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和将大学二年级暑假改成认知实习学期,让学生知道我来学什么,社会需要我具有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调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层面每年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三是加快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联盟高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2014年联盟的工作重点是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慕课建设。全年在联盟内召开数次MOOCs(慕课)教学模式探索与教学创新研讨会。联盟高校及省内外其他高校的近500名代表参加会议。

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实现“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青年教师比例过高,教学能力不足;是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背景,产学研能力不足,教学联系实际不够。为此,联盟高校联合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提高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一方面,通过产学合作,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建立“双挂”、“双聘”制度,从产业部门和企业中聘任一批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同时重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等。同时,各校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共同培训青年教师。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评价方式。努力改变以教师发表论文、承担项目多少对教师进行单一评价的方式,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增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考核,提高实验教师的地位等。

(三)联盟的阶段性成果显著

主要体现在“五个一”:

适应一个需求:“地方性、应用型”定位适应了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安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急需大量一线关键岗位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联盟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和构建了具有各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联盟高校设置了一大批应用型专业,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有力支撑了区域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如安徽科技学院农学类应用型专业,培养出了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杨俊森,研发出皖北夏玉米亩产889.3公斤关键技术、氨酸法生产氨基酸有机无机复混肥等一批标志性应用科技成果,努力使农业增收、农民受益、农村发展,被评为“安徽省高校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优秀单位”,获首届中国草业科技奖。黄山学院结合地方徽文化和旅游文化特点发展服务地方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群。皖西学院深化拓展“大别山道路”,围绕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五色六安”,积极开展对皖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和人文厚重的“古色”文化研究,弘扬与继承了皖西优秀文化。合肥学院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促成了德国物流协会合肥分会的成立,中德物流合作将促进安徽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新。联盟高校培养的学生80%以上在安徽就业,培养的学生“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信得过”,有力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一个模式:“一体化、开放式”培养体制创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开放式”的培养体制,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由“封闭系统”向“开放系统”的转变。联盟围绕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四个合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创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一体化、开放式”的培养。如依托校企合作,联盟高校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建立“双挂”、“双聘”制度,加强了“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开创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制,让联盟校学生共享不同学校的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增设认知实习小学期(大学二年级暑假),提前让学生通过企业实习培养职业认知和实践能力;开创产学研一体化、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实习教学新模式;毕业论文真题真做,学会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拓展一个路径:“国际化”办学拓展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经验,既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地方高校的优势是能“接地气”,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劣势则是办学视野不够开阔,办学理念不够超前。走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可以使我们开阔办学思路,加快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为此联盟高校与国外高校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平台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合作。坚持以国际合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搭建一个平台:《应用型高教探索》搭建了应用型高教研究的新平台。为加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联盟创办了内刊《应用型高教探索》。这是全国首家以“应用型”作为刊名关键词的高教研究类杂志。刊物宗旨以研究应用型高等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己任,宣传党和政府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强应用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介绍前沿理论成果,总结推广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经验,努力为地方高校,特别是走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的高校服务。

形成一个示范:“联盟”机制与成果已在全国产生一定示范效应。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是全国率先成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实行轮值主席与常任主席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有着良好的运行机制。10年来,联盟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做了大量的工作,整体推进了成员校的发展,并在全国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联盟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论断,为未来一个时期联盟工作指明了用力方向。对照要求检视自身。

第一个方面,高等教育整体形势发生了变化。一是地位和作用变了,之前,我们强调更多的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现在我们要强调高等教育支撑和引领作用并重,而且引领的力量要加大;二是发展阶段变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精英化阶段、大众化阶段,目前正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转变,预计只需十多年的时间就能完成向普及化的转型;三是类型结构变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表明,当高等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引领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一定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而不是单一类型的高等教育;四是发展思路变了,安徽高等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即将完成从大众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的过渡,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内涵式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五是评价方式变了,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必然引发高等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未来,对高等教育的评价绝不仅仅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微观评估,还将包括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中观和宏观评估,全面考量高等教育对科学发展、文化进步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贡献,重点看学生的成才成长。六是环境格局和坐标变了,随着开放合作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舞台将是世界舞台,我们的坐标将是国际坐标,我们的竞争将是国际竞争,因此我们不仅要参与国际竞争,还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的制订。

第二个方面,当前联盟高校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联盟高校总体发展水平不充分,优质高教资源与区域发展状况之间的布局匹配比不平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高,高水平的“高原化”乃至“平原化”仍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皖北、皖西这些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急需人才支撑的地区却恰恰是高教资源匮乏的地区。二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充分,人才培养输送与社会就业创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不平衡。联盟高校与地方政府、社会的协调度不高,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结构等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不高,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还需要不断深化等。三是联盟高校的内涵发展水平不充分,现有的自身建设能力与教育现代化目标之间的标准对接不平衡。部分联盟高校对自身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学科专业设置不够优化,整体应用型研究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学研用结合水平亟待提升;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急缺,教师参与横向科研项目偏少,教学经费和实践资源不足,实现由量到质的新跨越还面临不少难题;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还是薄弱;绩效评价不力,办学活力不足等。

三、联盟发展展望

站在新起点,适应新形势,联盟高校应进一步深度转型,继续勇立潮头、再领风骚。

一是拉高标杆,争创一流,促进整体发展。

要大力推动双一流建设。随着国家“双一流“和我省“双一流 高水平”建设的深入实施,联盟高校也应积极思考,主动拉高标杆,奋力争创一流。“双一流”搭建的是戏台而不是擂台,每所高校都要拿出成绩,一同表演,每所高校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因此,联盟高校要对照这次会提提出的建设标准,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发展方向,突出建设重点。要把即期建设与长远安排结合起来,不断深化综合改改强化建设动力机制;要坚持一流标准,医学科为基础,以极小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加强联盟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积极帮助联盟高校解决“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协调推进,促进联盟整体协调充分发展。

要大力推进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要进一步廓清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定位和办学思路,要按照“科研做在项目里,论文写在产品上;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专利用在社会上;创新融入技术里,理论应用到实践上;人才培养在工程里,发展体现在贡献上”的要求,抢抓发展机遇,围绕服务安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应用型建设能力和水平,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本科高校通过综合改革向应用型高校深度转型。

要大力推动联盟高校特色发展。加快高教强省建设,不仅需要立高峰,造高原,重点扶持“双一流”及一流学科专业高水平大学,同事也需要所有高校百舸争流,争先进位,需要每一所地方高校立足特色优势,主动提升标杆,大力推动学科专业和整体实力提升,涌现了像合肥学院这样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我省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不断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面对新形势,联盟各高校要聚焦国内外、区域、行业一流学科专业,立足办学实际和地域优势,坚持特色发展,通过多元办学、差异化办学,努力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快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势力,进一步提升联盟高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是突出内涵,进一步提升应用型办学质量

与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一致,目前,联盟高校在规模上已经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内涵发展成为未来联盟高校提质增效的关键,为此,必须及时把工作中心加快向内涵发展上转移,重点抓好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等关键,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具体要做到“三个一流”:

要打造一流“双能型”师资队伍。高校发展质量如何,关键是师资队伍。国家和省已经出台了很多切实管用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如编制“周转池”、人才引进等政策。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不仅要用足用活,还要最大想读地扩大效用,更大离地建设和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引用人才要切实转变观念,要看到现在人才发展的趋势,既要看到编制对人才的重要作用,又不局限于编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应用型高校来说,根本任务就是要打造一流“双能型”师资队伍。

要建设一流学科专业。整体而言,联盟高校建设成“一流大学”还有很多现实制约,但在建设一流学科专业方面还是有很多优势的。联盟高校要以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为标杆,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学科内涵建设,巩固加强传统优势学科,加大应用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培育针对性强、适应性高的学科专业,着力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学科,努力打造学科专业建设的“高原”乃至“高峰”,这是一项非常现实的选择。

要把培养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的高校,搬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并以此推动高校其他工作。”对联盟高校而言,培养一流人才,要仅仅围绕地方建设需求,立足实际,探索贴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要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呢,实施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加强科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推进人才培养,要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是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破解联盟高校不充分不平衡发展问题,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教育改革发展内外环境、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新阶段,中央和我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出台了,当然也对破除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障碍、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提出了新要求。联盟高校要按照国家和省得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安徽世纪,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盯紧亟待破解的体制机制障碍,勇字当头,迎难而上。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10年,从设想到现实,从探索到模式成型,与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与省高等教育战线的各位领导、老师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联盟10年,筚路蓝缕,从小到大,从立足安徽到辐射全国,进而成为全国高等教育的典范,为安徽高等教育发展,为五大行动美好安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安徽教育的骄傲。新时期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回顾总结联盟发展经验,反思存在问题与不足,谋划新时期联盟发展新路径,继续发扬联盟抱团发展、合作共赢、集体超越的精神,深入推进联盟高校深化转型,是加快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更是全省人民寄予我们的殷切期待。联盟应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快推进联盟建设,全面开创联盟高校发展新局面,为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