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系“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一)“十一五”主要工作

通过“十一五”的建设与发展,我系完成了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实现了一些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学院“十一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专业学科建设实现突破

我系教师以科研、教研成果为依托,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各项教学的改革。“十一五”期间,我系努力地开展各项科研、教研活动,利用科研、教研成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科研、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促进教材和课程建设,推动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

2、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学院的支持下,我系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实验室面积由2005年的1300平方米发展到2010年的1500平方米,各类实验设备与仪器达到了600余台(),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000余万元。实验室条件更新和升级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在“十一五”期间,有1位教师获得省级模范教师称号;获得各类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有力地推进了各项教学改革。

3、科研工作获得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系教师努力开展各项科研活动,硕果累累。获立项的校内外科研项目达到25项,其中安徽省教育厅、科技厅等院外项目9项。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的立项,横向课题数为9项。在科研项目方面,获得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立项。科研论文成果方面,“十一五”期间共发表论文123篇,其中SCIEI检索24篇,发表论文数量呈增加趋势,参编教材2篇。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各项学术交流会议,从20062010年共组织学术报告(讲座)18场,听众近2700人次。成功举办了四届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激发了师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热情,活跃了校园学术氛围。

4、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持续发展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博士化工程建设,目前我系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到2010年年底,学院的教职工46人,其中教师36人,正副教授20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达到8人,占教师比例22%,先后派出到国外学习进修和合作研究2人次。

5、对德合作办学获得长足发展

2006年起,我系开始实施对德合作办学“23”,通过与德教授交流、沟通,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显著成绩。另外,对德合作办学“31”已经实施了2年,经过中德双方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次交流,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使模块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具有显示度。“十一五”期间,我系对德合作办学获得长足发展,国际化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

6、“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立项并已实施

2010年,我系机械制造设计及自动化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单位,并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卓越计划”建设为契机,一年多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力求通过创建一定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本专业优秀工程师人才。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差距

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1、教授级人才欠缺,稳定地能承担重点以上项目的科研团队太少,高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偏少。

2、办学条件、教学需求和专业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和不足,资源尚需进一步优化整合。

3、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基地和平台建设力度不够。承担的科研项目中,纵向项目占的比例偏低,特别是承担省级以上项目、重点工程项目比较少,在有影响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文章少,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的能力不强。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国家的科技主战场正在形成新的格局,各个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重点也在逐步进行调整,特别是汽车、先进装备、新材料等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对我系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提供了有利的支撑。面对这一形势,如何继续保持和发展机械工程学科的优势,推动其快速发展,这些是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目前,我系正处于进一步提升发展阶段,在新的形势下,要求我们善于抓住机遇和勇于迎接挑战。

三、“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总目标

指导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和谐与创新的氛围。

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为纲”的办学理念,加强集成创新,狠抓基础,以特色和创新求发展。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本科教学,加强学科、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注重人才的引进,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苦练内功,促进我系可持续发展。

建设与发展的总目标:依托行业背景,以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为龙头,完成我系的软硬件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具有机械学科特色的科研平台;创建创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四、“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专业学科建设

1、深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模块课程内容以及建设相应的教材。

2、对省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进行内涵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改造传统的教学体系,建设具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机电控制特色方向的专业。

3、准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建设,力争获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硕士点,积极开展机械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理论研究,探索专业硕士教育新途径。

4、成功申报一个新专业

整合、利用现有硬件资源、师资力量,立足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在“十二五”期间,成功申报一个新专业。

5、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平台,强化学科优势,全面提升学科内涵和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以“机械装备设计”为主线,重点建设分离与过虑机械装备、垃圾分选机械装备、材料成形技术与装备等研究方向,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提升学科的竞争力。

6、努力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力争教育部检查验收时获得通过。

7、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继续开展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研究,深化应用型人才模式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地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模块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深化我系的专业教学改革,同时,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教材;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8、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是专业学科建设的保障。针对我系的专业与学科发展特点,新建立实验室3-5个,校级示范实验中心2-3个,省级示范中心1-2个;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与企业共建嵌入式实验室,并新建一批校企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

(二)科研基地建设

力争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申报1个省级科研基地;力争申报成功并建设1个省级科研基地;加强与大型知名企业的合作,建成23个共同研发基地;在学校内成立23个有学科特色的研究开发中心(研究所)。

(三)科学研究与成果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通过全系教师的努力,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发表论文目标

争取年人均发表论文达到1篇以上。其中,SCIEI收录论文每年不少于7篇。

2、科研项目立项

计划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每年能够申请立项院级科研项目3项以上、厅级科研项目2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以上,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突破。另外,力争每年申请国家专利2项以上。

3、凝练专业学科方向,打造学术团队,为争取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创造条件。

4、争取建立23个机械装备设计与成形技术研究所,使教师能有效地进行产学研合作,争取横向合作项目10项以上,扩大我院在机械工程领域的知名度。同时,争取厅级、省级、部级科技奖项3项以上。

5、争取建立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3个。

6、建设12个在省内同类院校具有一流水平的实验室与研发基地。

(四)人才培养与教学发展

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200人左右;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承担省部级教研项目以上23项,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2个左右;注重建设我系的实验平台和实习实践基地;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力争教学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100%,有50%以上的实验室实现开放。

(五)教师队伍建设

力争教授达到48人;教师中的博士学位比例达到40%以上;新组建12个能承担重点项目的稳定创新团队。

(六)党建与精神文明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学校的特点和时代要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炼学科方向,汇聚优秀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追求卓越的学术风气与先进文化氛围,形成优良的教风。

加强党的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推进学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内核作用,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在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狠抓以党支部建设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学习、遵守、贯彻和维护党的章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在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带头作用,形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主线,开展师德建设。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为纲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院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订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严格管理,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升办学理念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发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作用,从精神、制度和环境文化三方面培育和凝练富有时代特色的院校氛围。

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为纲”的办学理念及“厚德、博学、善思、致用”的校训,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科研的过程管理

加强宣传科研对学校及我系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科研促进专业学科建设和服务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充分促进我系科研软硬件的建设,并形成一定的学科优势。

不断地完善系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持续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坚持以鼓励创新为主的政策导向,加强科研考核,细化考核指标,形成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注重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教职工的教学科研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对教学科研过程的管理。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我系各专业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集成与应用。

(三)托行业优势,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发挥传统学科优势,继续加强与汽车、工程机械装备、分离机械装备、材料成形装备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全面合作,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积极推动开放办学。

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改革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和成果意识,注重教育质量和规模的协调发展。

(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合理优化教学、实验和科研资源,构建一批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研究-应用型实验系统或平台。积极发挥各类科研基地和研发中心的作用,使之成为科技成果和专利成果产业化转换的重要基地。

加强教学实验的基础建设和条件的改善,注重产品创新设计与制作实验平台、虚拟试验实验平台、机电传动控制实验平台、材料成形工艺实验平台和特色专业实践基地、现代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