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系“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十二五”期间是艺术设计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合肥学院“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艺术设计系成立了“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结合艺术设计系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严格论证,认真研究,制定了《艺术设计系“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艺术设计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又快又好的发展为目标,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在专业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科研与教学制度建设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办学规模和水平

艺术设计系自2001年组建以后,始终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系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整合学科力量,强化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通过激励动力与施加压力并举,荣誉感与紧迫感并存,责任感与使命感并进,推动系部科研能力、学科水平的整体提高。艺术设计系从最初的工业设计、艺术设计2个本科专业,发展成目前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工科)、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环艺、装饰方向)、动画等3个专业,共5个专业方向。经过近五年的建设,艺术设计系形成了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奠定良好发展基础

作为一个新建系部,“十一五”期间,艺术设计系始终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方面,鼓励现有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进修、深造,先后已有31位教师在全国各地艺术院校进修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一方面,在引进人才方面,特别注重选用技能与理论都有较高造诣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引进的教师全部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我系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艺术设计系现有专职教师43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26人,与建系之初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重视教学工作,确保办学质量

近年来,艺术设计系集中力量,整顿与整合教学工作。1、强化教学规范和监督。加强教学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合理的监控机制,坚持教学质量三级评审制度(即学校督导、系部检查和学生评教),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检查和监控。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严把课堂教学质量关,同时对外出写生、考察等实践环节进行规范管理,确保教学工作质量和效果。通过提升课程作业和毕业设计作品质量,加强对外交流等环节,使学生学有所成。2、遵循教学规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在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奖中,师生多次荣获金、银、铜奖。在其他展览和比赛中也屡获佳绩,赢得了赞誉。3、整合教学资源,加强专业教师集体攻关。“十一五”期间,艺术设计系十分重视教研、教改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以及专业教材的编写等。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人机工程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努力构建适合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考核,严格学位认定程序。

(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间,艺术设计系结合设计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已有规章制度的大框架下,逐步完善细化了教学、科研以及系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了“艺术设计系课堂教学规范管理条例”、“艺术设计系“N+2”考核制度实施细则”、“艺术设计系关于加强外出实践教学的管理规定”等教学管理文件。教学管理队伍健全,系主任、系副主任职责明确,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各司其职,及时调整了教研室设置,合理配置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和教研室主任工作积极主动。教学管理队伍具有较高的素质,在管理中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放在首位,努力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十一五”期间,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全系师生的不懈努力下,艺术设计系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建系时间较短,许多硬件条件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所欠缺,我们的工作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学科体系尚不够完善,还没有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强势特色,尤其缺乏在国内外艺术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尖端人才。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数量和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具有正高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比例偏低,这给我们下一步的学科点申报带来困难。然而,我们知道,今天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同样也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

二、 “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目标

2011年,完成申办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及动画辅修专业,并做好专业的师资和相关实验室的基础建设,做好新专业的教学保障工作。

2012年~2013年,将工业设计专业巩固提高,建成省级特色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培养,探索3+1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力争把工业设计专业建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014年~2015年,建立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专业,将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和提高,力争建成省级特色专业,把《人机工程学》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再建设1-2门省级精品课程。

(二)“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的措施

1、重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通过与共建企业紧密合作,借鉴德国、韩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工业设计专业独具特色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

2、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专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全面完成合格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突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聘请高校、企业、行业专家7-8名担任客座教授,建立各专业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与企业互聘,培养“双能”型教师;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鼓励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参与企业设计实践;按照“专兼结合、内外结合”原则,通过完善保障高素质实践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师培养和聘用机制,建立多元化师资队伍,健全专业教师团队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

4、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整合人才培养活动,将课内与课外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相衔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衔接。采取校企合作、改善教学条件,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教学环节设置为“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设计实训”并重的原则。通过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实现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

5、建立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经验,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大力培育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设置嵌入式设计研发中心、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加强教师和企业之间的互相交流、设置企业奖学金、加强面向企业实际设计需求的项目交流合作等措施,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6、教学管理改革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的“N+2”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双向评价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依据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构建基于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

7、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制定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措施,注重教学的常规管理;实行过程控制,通过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领导干部听课等,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监督;加强教学反馈,将学生评教与系部评教相结合,构建教学质量反馈体系。

三、 “十二五”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目标

艺术设计系现有专职教师43人,按1000学生的规模,生师比按照学校标准161计算,到2015年我系应有专任教师数为63人;生师比按照艺术类标准121计算,到2015年我系应有专任教师数为83人,目前尚缺口40人。综合以上两种情况,采取适当聘请部分外聘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的方法,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我系每年拟增专任教师5人,以基本满足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根据我系目前师资结构的特点和现状,要切实加强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以及教师能力结构的调整优化。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学位提升与实践能力历练并举,师德教育与业务进修并进的原则。在扩大增量的同时,注重内涵建设,建立健全“引导、激励、竞争、约束、淘汰”的师资管理机制,到2015年,我系教授人数拟增至5名,副教授人数拟增至10名,在职培养博士3名,努力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二)“十二五”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

通过国外、国内培训与学习、课题攻关等途径,培养6名掌握设计学科发展动态,具有专业建设和管理的新思想、新观念,在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加快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提升师资层次,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2、实施与企业互聘,培养“双能”型教师

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德国、韩国能担任设计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学历,且有多年的设计实践经验。计划在今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大“双能”型教师的比例,采取专任教师挂职锻炼与兼职教师项目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安排专任教师进行挂职锻炼的同时,聘请一些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行业专家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脱产学习,加强教师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手段运用上,全部教师都能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能够使用双语教学。鼓励青年教师通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多媒体课件评比、教坛新秀等平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使得青年教师能够独立胜任工业设计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

4、鼓励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参与企业设计实践

明确专业教师每人都要带两门设计实践课,要有自己的设计研究方向,按照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选择某一类设计深入研究实践,从虚拟课题做起带学生做设计项目实践,经过不断实践积累,最终能成为某一行业的设计专家,设计出最终可以被企业采用的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设计方案。以此鼓励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设计实践能力,再应用到教学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5、加强兼职教师建设,培养实践教学队伍

根据实践教学安排,设计专业有很多实践教学项目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计划在现有的兼职教师基础上,分阶段、定目标、多渠道的从企业或设计服务业一线聘请多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学生校内或校外的实训项目教学。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对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对兼职教师的聘期、任课情况、学生考评结果等建立专门档案进行记录和管理,并根据承担的教学任务及考评结果分级确定报酬。

四、 “十二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

深入开展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特征和属性的理论研究以及德国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研究,深化应用型人才模式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设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根据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

为了实现设计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采取校企合作、改善教学条件,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狭隘教学观,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完整,忽视应用能力的构建的问题。确立以人才培养为轴心大教学观,整合人才培养活动,将课内与课外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相衔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衔接。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提出“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设计实训”三个环节并重的原则。

(二)“十二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措施

1、充分借鉴德国设计专业的四种不同教学形式并本土化

第一种是理论课,比如设计史、设计思维等课程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第二种是练习课,如素描、色彩等课程,老师教授基本理论后指导学生就某一个课题进行练习。第三种是讨论课,老师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第四种是设计课,可以结合实际的设计课题,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一个真实的设计项目。设计课程的开展有时可以不在教室完成,而是根据课程设计的需要灵活处理,这是设计教育的特点。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比如由于每班人数很多可采用分批进行作业辅导。

2、理论教学坚持规范性,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坚持循序渐进、由易入难的教学方法,每门课程指定一位教师负责,保证基础理论教学的规范性。在具体的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提出要避免传统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可以分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学领悟,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再由教师引导讨论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在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以指定相关的设计书籍让学生自学并提交读书笔记,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更能够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书籍的选择可以适当的广泛,不拘泥于常见的设计书籍,而应该更多地涉猎文化、社会、心理、消费市场等领域,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眼界,为设计实践奠定更广泛的基础。

3、实践教学课题化、项目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动手及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积极开展课题设计。课题来源可以是教师科研课题、企业委托的设计任务或国内外设计竞赛,学生根据兴趣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查资料、制作设计计划、完成创意设计,并以效果图、论文或设计说明书的形式呈现结果并进行设计答辩。这样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宽松条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得到了全面训练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同时促进了教师的实践及科研能力,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4、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互动性

课程教学中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师指导下,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兴趣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设计方案,并加以现场陈述,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最后由教师讲解和评价方案。这种课堂竞赛式的教学,为每位同学都提供了平等的自我表现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增进了班级集体成员的了解和友谊。

5、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课堂实验、课外实践并行的设置方式。校内按专业方向建立专业实验室,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利用实践实验场所教学,使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实践能力。

6、以第二课堂为依托,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过去第二课堂游离与人才培养方案之外,脱离学生专业学习,造成第一、二课堂之间,学习和活动之间的分离,不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积极开展以专业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建设,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成课外设计兴趣小组,发挥学生之间传帮带的作用,带动大多数同学参与到设计课题中来,营造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地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开启潜能,激发设计的原动力。

五、“十二五”科研及服务地方社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科研及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目标

围绕建立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专业这一目标,打造学术团队,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明确优势研究领域。在科研、设计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整合力量,鼓励交叉,凝练科研方向,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争取国家级和省部级高级别项目和奖励。加强设计应用研究,提高自主设计能力,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台阶,开创科研工作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二)“十二五”科研及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措施

1、加强科研管理,改善科研条件

进一步强化广大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带动我系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做好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和科研成果核实、统计、公布、申报奖励工作。加强资料室建设,更新资料库,订购设计类专业科研需要的期刊、著作。

2、积蓄力量推进师生的科研创作水平,使科研创作水平上新台阶

建立科研创作激励机制,加强并提高师生的科研创作总体实力和水平,争取在国家级科研和创作奖项上有新的突破。鼓励教师申报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及省级重点研究项目,确保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力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单列学科及教育学单列学科项目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立项零的突破。争取每年完成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立项3项,到2015年,共立项15项以上。

3、重视团队建设,积极关注中青年教师发展

建立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并重的科研体制机制,增强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团队建设,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研究方向明确、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争取发表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争取高级别科研奖励,产生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增强艺术设计系的学术竞争力。

4、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术水平提升

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扩大和提升教师在艺术学学术领域的声誉;继续组织管理好学术报告活动,每学期至少举办讲座4场。各专业密切跟踪地方发展动态,加强教师和企业之间的互相交流。采取措施,整合资源,构建我系与各单位之间紧密结合的战略联盟,实现学科专业发展与地方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5、积极承接横向课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与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现与市场的沟通、与社会的对接,继续积极承接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设计项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以深圳市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南海建泰铝制品有限公司为基础,力争与更多的企业签订战略协作协议,不仅安排学生去实习并邀请企业设计师来校开展讲座,以及企业优先录用学生并接纳教师去挂职,还应以挂职教师为桥梁谋求联合开展企业设计实践研究及提供培训服务,扩大艺术设计系在合肥市和安徽省的行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