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一、序言

管理系2004年组合成立以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和各部门的有力支持下,按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规范管理、内涵发展,提升质量、优势发展”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 “抓管理、促规范,抓质量、上水平,抓改革、促特色”的发展举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有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会计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及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7个本科专业,学生超过1550多名,其本科专业数、学生数达到全校“双第一”的办系规模。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在注重规模发展的前提下,更加致力于特色和优势发展,目前,系具有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硕士点建设学科、省级教学成果奖等教学、科研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构建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及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良好环境和发展平台。

管理系现有专兼职教师80多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以上,研究生、博士学历达到80%以上,留学回国人员10多人;同时,通过引进和培养,系里形成了一批适应“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高学历、高职称、具有高管经历的”的“双能型”教师。                          

管理系“坚持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理念,努力搭建教学科研“两个平台”,依靠团队力量和奋斗精神,近年来共获批各类科研、教研项目近百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部级、世界银行等省级以上项目20多项;教职工每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都有百篇之多,并不断有专著和各级各类教材出版。特别是针对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本科教材取得突破,首创了高校教授和企业法人代表双主编的高层次应用型教材。

管理系紧紧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坚持专业适应社会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确保系风学风、重视实践就业基地建设,因此,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连年获“就业先进单位”。由于管理系与德国、韩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美亚多个国家的许多高校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合作友好关系,在校期间或毕业后的各个专业的许多学生进入国内外名校深造。该系的“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成为该专业唯一和安徽省第一个获得的教育部批准对外合作项目。该专业的合作院校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享有盛誉并获得了欧盟认证。

管理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和服务地方做贡献的需要,近年来在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与安徽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外运安徽分公司、德国麦德龙合肥公司、安利集团、安徽宏实集团、安徽中健会计师事务所、合肥德国奚伟德公司等20多家企业,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及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内共几十个高校建立了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国内外10多个企业家受聘我系兼职教授,并开展了各种产学研合作项目。这些合作不仅为我系应用型人才培养、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支持了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按照学校建设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和朝着建设合肥大学迈进的目标,同时作为管理系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继续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党政一心、领导有力,全系上下团结和谐、信心百倍,决心紧扣学校的办学定位,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整体办学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强学习、锐意改革、努力奋斗、不断做出新的业绩,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按照学校建设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要求,管理系“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定位,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学科建设为支撑,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系级办学能力、特色与优势,努力培养“应用型、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的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总体目标

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学校规划和部署,凝聚师生智慧和力量,共建和谐奋斗发展平台;

2、加强和统筹办学资源,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和服务能力;

3、立足和强化现有基础,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凝炼和强化特色与优势,致力于做大、做强、做贡献。

(三)具体目标

1、高质量建设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物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物流专业、新增会计学专业);

2、在安徽省学位委员会2009年批准“工商管理学科”为硕士点授权学科建设点的基础上,建设1个国家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试点;

3、根据国家利用“两个物流专业”(国内普通物流专业和中德合

作物流专业)优势,申报建设1个教育部、财政部的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4、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院校200万元和合肥市配套支持150万元的基础上,将“物流实验平台”建成“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省内一流”水平,并推动和服务于管理系相关专业实验室建设;

5、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建设要求,力争申报国家“卓越物流师”计划。

三、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一)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按照“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学科建设为支撑、学科建设服务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结合我系专业发展内涵和特点,进一步凝练各专业下的学科发展重点。在此基础上,明确各专业教师的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发展平台,组建学科研究团队,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

(二)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应遵照“稳定规模、适度发展、注重内涵,提升质量、强化特色、突出优势”的发展思路,在办好现有7个专业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要求,结合自身资源,再新建或调整1-2个专业,使我系保持在8-9个本科专业和不超过2000名学生的总体规模。

(三)学位建设

学位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后五年,要继续完成现有7个本科专业中2个新建专业的学士学位授权申报工作。同时,努力开展专业硕士教育理论研究,探索专业硕士教育的方式和途径,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试点的有利时机,要争取申报并实现1-2个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试点,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培养紧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四)实验室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在争取学校增加投入的基础上,要拓展思路通过申报各级各类专业建设项目、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争取外部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利用现有实验室基础和各种可支配资金,完善相关实验室的整合配套,形成实验体系和综合实验平台;与此同时,通过加强管理,积极采取“少台套、大循环”的运行模式,以减少实验室投入和运行成本,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

(五)实习基地建设

要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统筹毕业生就业工作和产学研合作的需要,在稳定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增加8-10个实习就业基地。对于现有的实习基地要在教师实践锻炼、课程教学实践、毕业生实习就业、产学研合作对接上加强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发挥企业聘用兼职教授的管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提升他们对于系部办学的贡献。

四、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一)师资思想和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高校教师思想和职业道德建设既是提高高校教师道德素养、形成优良师德风尚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规划发展目标,我系将始终把加强教师思想和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发展的根本来抓,并重点加强献身育人、奉献学生,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提升能力、知行统一,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作为建设重点,并构建管理系教师和谐进取、求实奉献的职业道德文化。

(二)师资数量与教学能力建设

今后五年,要按照8-9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点培养方向和1800-2000名学生的发展规模,按照国家有关高校生师比的指标要求,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在数量上增加20名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其中有40%以上必须有3-5年企业工作的实践背景)和4名具有硕士以上的实验人员。教学能力要在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具备在校内外能够开设较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能力和企业实务培训服务。

(三)师资结构优化建设

要建设一支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经过五年的努力,管理系专职教师要达到70人,专兼职教师达到100人以上,其中:专兼职教授15人,副教授30人以上,研究生、博士学历达到90%以上,留学回国人员10%以上;同时,通过引进和培养,系里形成了一批适应“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高学历、高职称、具有高管经历的”的“双能型”教师。

五、教育教学改革

(一)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坚持改革、创新是合肥学院的光荣传统和发展文化,也是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成功之道和不竭动力。“十二五”期间,不仅是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继续深化和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也是我校一系列改革举措展现成效和接受社会检验的重要时期。管理系建系以来,认真学习研究和坚定执行学校的改革部署和一系列的改革方案,极大地推动了系里各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学校的教学单位之一,今后要在模块化课程教学、“N+2”过程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毕业论文应用选题真题真做、综合改革等各项改革中把工作做得更实、更具成效。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学校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长期紧密的合作历史和合作关系的有利机会,充分利用本系与德国20多年的深度合作以及现有的合作专业的全面合作交流关系,结合自身实际,更好地消化吸收德国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成功经验,将我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特色更明显、优势更突出。

(二)深入“模块化”教学及相关体系的配套改革

1、深入理解“模块化”教学的意义和内涵。实施“模块化” 教学改革是20世纪末以来欧美国家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高等教育改革。 “模块化”教学模式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教书人”与“职场人”的衔接问题,构建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知识与能力、学习与思考的对接机制。

2、全面制定“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就是以专业和岗位方向为指向,按照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即以培养具备足够专业理论基础,适应在变化的技术和管理环境下,能够独立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标准,设计和培养各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我系要在全面总结现已开展的物流专业、会计学专业模块化教学试点的基础上,针对所有专业进行全面调研论证、特别要广泛听取用人单位和岗位一线意见,精心制定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3、进行配套性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决定应用型人才质量的关键。模块化教学的课程模块是师生共同完成课程方向的“能力模块”教学任务或称为“教学项目”。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不再是仅仅围绕教材的简单备课,而是要从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层面、更深更宽的知识理论角度进行准备教学。就课程教学过程来说,要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这里的课程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而是按照理论与实际对接、知识注重应用、学习与创新并行的学习、研讨、实验、实践教学等。

六、科研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一)强化科研和服务社会团队建设。

科研团队的建设是高校科研与服务社会实现持续发展、获得重大项目与成果、培养科研梯队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特别是管理系今后长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切实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在突出专业为龙头的前提下,结合专业所在的学科领域对所有专业教师确定学科方向,使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方向上确立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包括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并不断取得研究成果和科研积累。

二是围绕社会需要和社会服务对于各个相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师进行队伍整合、资源整合,形成个体研究能力突出、综合研究能力配套、整体攻关能力较强的研究团队。

三是实施团队项目负责制并通过团队项目进行科研支持、管理、评价与激励,构建团结互助、相互取长补短的氛围,形成团队科研、组团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的合作机制。

(二)强化量化科研指标

1、提高认识、明确职责。要进一步提高本科高校必须注重科学研究、必须以服务求支持,教师必须承担科研职责、科研促进教学的基本认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合肥学院的发展必须在科研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同时,管理系在科研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不仅是大有作为的,而且也是承载学校发展使命和自身发展、教师提升的必然要求。

2、实行量化指标管理。要根据学校的科研管理和服务社会总体要求和认真执行学校的有关量化管理指标规定。结合管理系实际,我们的目标是:科研整体水平在省内高校有影响力,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达到3-5个,校级以上项目达到30-40个,横向项目达到20-30个;教师科研能力有较大提升,科研项目平均达到2-3个,发表论文平均达到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