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东:大学应该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发布时间:2011-12-06   浏览次数:634

刘延东:大学应该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于423日上午在清华大学主楼召开,以下为国务委员刘延东发言摘编:

   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我想要承担这样一个使命,大学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应该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是当代大学最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大学应把主要的资源和经历凝聚到人才培养上,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大学走出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深度,还要有知识的广度;不仅要有学习知识的能力,还要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有自我发展,创新创业的本领,而且还要具有团队精神,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去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部署,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特别是强调要立足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

    中国学生的优势是基础知识扎实,勤奋好学,但也存在着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将转变教育观念,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将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了解社会、了解基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育他们广阔视野和世界胸怀。

    我们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大学发展的首位,因为只有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学生的知识、专业、能力和身心素质全面提升将首先依赖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第二,大学应该始终以科学研究为支撑。

    科学研究水平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引领发展、创造未来的重要支撑。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因此,大学应该把科学研究放在突出位置,建设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来支撑高质量的教育。

    当前,全球仍然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历史的经验表明,科技是现代化的发动机,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发展模式,这是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着眼危机后的繁荣,进行超前部署,纷纷把科技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在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最关键的依靠力量。我们将支持大学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聚焦全球性问题和挑战,瞄准当今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发挥大学智力密集、学科综合的优势,大力开展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使之在创新基础理论和突破技术瓶颈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对科技的投入年均增长20%,在未来五年,中国还将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因此,大学的科学研究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我们将推动大学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跨领域的合作共享。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世界也正迎来创业密集和产业振兴的时代。我想我们各个国家的大学完全能够在这样一个进程中大显身手。(来源: 新华教育201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