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菁菁校园 29 年—— 奥拉夫·云克深情演绎红烛之歌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1-08-25浏览次数:2018

 

 

    阳光下的花园一角,一位慈祥的老人正在悠然地欣赏着无边的风景。那魁梧的身材焕发出老人矍铄的精神,稠密的白胡子下衬托出孩子般的天真笑容,右手中握着的烟斗还在吞吐着阵阵烟圈,远远看去,好一个风景绝佳处。人物与风景的完美结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闲适的雅居图,图中安详的老人就是我们追寻了许久的奥拉夫·云克先生。
    在知道要采访 云克 先生的时候,我们紧张之余也激动了很久,能跟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毕竟还是第一次。然而,初次见面时他连声的:“ Hello!Ok!Ok!” 立刻减轻了我们的紧张感,只是觉得眼前的这位德国老人少了印象中的那份严肃,更多的是现实中的那份和蔼可亲。伴着这种随和的气氛,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一次与智者的谈话。交流中,一位人生经历丰富、态度严谨却不乏幽默的德国绅士的形象,渐渐在我们面前清晰开来。

     奥拉夫·云克,德国汉堡大学德语专业和历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1979 年顺利通过德国高级教师培训考试以后,正式在德国 Cuxhaven 城市教授德语及历史课程,从此他便深深地扎根在了菁菁校园,深情演绎着那首无私奉献的红烛之歌。 2002 年 9 月, 云克 先生受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派遣赴合肥市担任驻安徽教学代表及德语教师,在合肥这片孕育了无数英杰的热土上,这个享誉国内外的科教中心,他将继续延续着那首动人的红烛之歌。

   1963 年的香港,那是云克先生第一次接触并开始认识中国的地方,当回忆第一次来香港时,云克激动的说到:“初来香港时我才 19 岁,因为参加了一个国际帆船比赛,我有幸结识了香港,结识了中国。在为期一个周的比赛时间里,我除了参加比赛以外还挤时间游览了香港的诸多风景名胜。饱餐港岛的秀色之后,我深深地感觉到香港确实是个宝岛,这里不但有着国际化的大都市,也不缺乏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胜。在这样一个富有活力的城市里,林立了很多的交易中心,经济特别繁荣,这个东方国度的神秘家园深深地吸引了我。”也许云克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在经历了 39 年的人生历练之后,他将再次踏上中国这片热土,在这里继续着他那段深厚的中国情缘。

   有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总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企盼着平平淡淡的过一生,也有一些人的生活道路注定着坎坷不平。”以此看来, 云克 先生应该是属于后一种人,他的人生经历被客观和主观因素涂抹的五颜六色。 1944 年 4 月 3 日 ,云克出生于德国北部港口城市 Cuxhaven ,从汉堡中学顺利毕业以后,云克带着少时参军的梦想进入了部队。在 1964 年至 1966 年的服役期间,上级根据云克精于医术的优点,安排他在基层部队担任一名随队军医,就在云克打算将他一辈子都奉献在军医这个岗位上的时候,一个可怕的梦魇敲碎了他多年来的梦想。那是在一次外出执行诊疗任务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使他无奈之下告别了将近两年的军旅生涯,然而军队里的作风和锻炼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如果说入伍参军的日子是丰富云克人生经验的充电期,那么重返象牙塔的校园生活则是在另一片天空展翅翱翔的开始。 1967 年— 1974 年,云克在汉堡大学完成了 7 年的本硕连读。全新的大学生活给云克的最大感受就是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在回忆军旅生活的时候,云克感慨道:“在军队里,你的大部分时间都被不停的训练占据了,你没有过多的空余时间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到了大学以后,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只刚从笼中放归自然的金丝雀,我在这里拥有了更多的学习自由,重拾课本,对政治、历史、哲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严谨态度和对学习的热情使云克对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轻时的云克通过刻苦学习顺利进入了大学学习,但那时的德国有很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学参加高等学校毕业考试才能进入大学,并无专职老师进行辅导,考取大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就在云克的心中埋下了一个深深的梦想——一定要帮助那些没有享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而今已是花甲之年的云克在 VHS 机构担任了主要负责人, VHS 机构是一所私立公共大学,主要针对想圆大学梦的老年人和部分青年人创办的,在合肥学院任教期间, 云克 老师还在这里承担了一份 part-time job ,自创办以来,云克已经帮助很多人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同时也了结了自己心中的那个夙愿。

    2002年9月,因为云克先生在国内教学的优异成绩,正在担任 Cuxhaven 中学教务长和图书馆馆长的他接到了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关于派遣他赴合肥担任驻安徽教学代表及德语教学的通知,这是他继 1963 年到中国后的第二次长久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在任职合肥学院德语外教期间,除了正常的授课以外,云克还致力于将德国的先进教学方法一步步贯彻实施到教授中国学生的课堂上来。课上,他更多的是启发式教学,即通过一项课堂练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以日常课堂活动中的听写短文为例,云克不仅要求学生准确默写出短文的内容,更注重学生对此短文的理解和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听、说、读、写多方面的练习,学生不仅要达到学习外国语言的基本目的,还应以此为契机,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识,丰富内涵,同时学会分析文章的能力。中国学生的勤奋是留给云克最深的印象,“每天早上很早的时候就有许多学生像这样抱着课本大声的朗读,很专心也很刻苦,这是大多数欧洲学生不具备的精神。”云克边演示着中国学生晨读的样子边兴奋的说道,“在欧洲,学生更多的是采取理解式学习方法,不会死记硬背很多东西。他们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这点是中国人不习惯的地方。中国学生比较害羞,他们害怕犯错误,认为犯错误是不好的事情。在课堂上,他们也比较保守,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相反,老师讲的比较多,课堂练习较少。其实说话尤其是在学语言时,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多练习就可以避免了。如果将中国学生的勤奋和集中精神同欧洲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结合起来的话,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云克也切实将改变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他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更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一个教师的性格和人格是很重要的,教师不仅要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还需具备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加了解学生,然后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教学,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云克在我院任教期间一直与学生有着良好的互动,教学时是师生,课后更多时候是朋友,是智慧的长者,他说到:“每当看到困难的学生弄懂了课文,有进步了,我就很开心,很喜欢在课余时间和学生讨论关于欧洲的话题和中国的文化,每次我都被学生热切的提问和对知识的渴求精神所感动,他们很真诚,很好学。”在学生的眼中,云克是个极其富有魅力的老师,我院外语系 05 级德本班的 在谈到对云克的印象时说:“他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在课堂上他能带动每个学生的激情,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讲解感染我们。他会从不同的知识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是位知识渊博、热爱教学的好老师。”

   在合肥这个科教之城、包公故里,云克前后已生活、工作了四个年头。对中国、对合肥,云克早已有了深厚的感情。“合肥是个特别的地方,我感觉自己已经和合肥学院,和这里的学生融合在一起了。我很珍惜在这里的生活,这将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我的夫人也来到了合肥学院,在这里我生活的很幸福。”云克在形容自己在我院的生活和工作时这样描述到,“同事们和我相处的很融洽,我们都期待着共同进步,教育出更优秀的学生。”随着在合肥生活时间的增长,云克对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适应,尽管他一直从书本中研究着东方文化,但依旧还有许多生活习俗使这位教育大师迷惑不解。例如,他就是不理解为什么学院大多数女生害怕晒太阳而撑伞,在他的眼里棕色皮肤是健康、运动的象征,西方人是很享受日光浴的。还有就是对中国人喜欢穿红色衣服以表示喜庆和幸运感到不解,我们东方人感冒时不能喝凉水的习俗也时刻困扰着他等等。

   闲暇时间里,云克很喜欢读些翻译成德文或英文的中国著作,并对中国的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被问及中国电影的时候,云克操着一口生疏的汉语说到:“你们中国的张艺谋、陈凯歌都是了不起的导演,他们的电影作品我很喜欢,其中印象较深的有巩俐主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云克不仅局限于书本,他还常常进行实地考察,在一次阅读了一本名叫《 CHING ROAD 》的书后,云克顺着书中所描述的 312 国道一路考察过去,沿途领略了 312 国道周边的人文风景和地理风貌。在考察完书中介绍的合肥段路程之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十分具有实际意义的预言:“以后合肥必将成为中国的‘硅谷'!”

   云克就是这样一个孜孜不倦、敢于追求的教育先驱者,在不辞劳苦跨越大半个地球来到中国之后,他更是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给了那首唯美的红烛之歌。正如李商隐诗中所说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9 年的教育生涯里, 云克 先生一直本着教书育人的思想,默默燃烧着自己这根红烛,只为照亮学生那片光明的前途…… (采写:余力成 张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