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第2期 总第33期

发布者:教务处发布时间:2012-03-14浏览次数:1142

本期要点

1、我院承办“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会议

2、在“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要点)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 程艺

3、在“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合肥学院院长 赵良庆

4、Fichter 在“ 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总结会上的发言

5、“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会议简报

6、部分论坛发言要点

 

 

我院承办“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

发展论坛”会议

 

109下午,“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在合肥市政务区美丽的天鹅湖畔天鹅湖大酒店隆重开幕。中德50余所知名高校代表和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肥海尔工业园区等企业界人士共120多人与会,共同探讨中德两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前景,以及经济界、企业界对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期望与需求。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教授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文化部部长鲁茨施特拉特曼先生分别代表中德双方在论坛上做主题报告。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教授主持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上,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巡视员陈华洲先生、合肥学院院长赵良庆教授和上海总领事馆新闻文化领事舒艾沛女士分别致辞。陈华洲在致辞中表示,上个世纪80年代初,安徽省政府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立了友好省州关系,双方结好20多年来,高层双方交流不断,在农业、环保、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增进了友谊,扩大了共识,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本次论坛是一次中德地方政府、大学、企业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一次具有国际背景和意义的论坛,是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交流的平台、共谋发展的沃土。赵良庆院长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已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形成共识。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本次论坛对促进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将发挥重要的作用。20多年来,合肥学院与下萨克森州五所应用科技大学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合肥学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舒艾沛女士在致辞中祝愿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论坛开始,鲁茨施特拉特曼先生和程艺教授分别做主题报告。鲁茨施特拉特曼先生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与前景”主题报告时指出,应用型大学在德国享有持久而崇高的地位,完成了传统职业教育所不能完成的教育与企业真正融合的任务。他强调,应用型大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应用型大学有科学基础,在企业界和工业界找到了科研合作伙伴并取得技术创新的捷径。近年来,欧洲各政府已经将教育与其终身成就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教育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在德国,应用型大学积极参加科学再教育,提倡终身学习。不难想象,中德双方在此领域能取得更多的合作,将为双方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程艺教授在“应用型大学要积极适应、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时指出,近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有压力也有挑战。安徽省虽有93所高校,但从18岁到22岁的青年人当中,只有不到20%的人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如今我们的教育面临“如何满足青少年上学”和“如何使青少年上好学,找到好工作”双方面的压力。加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缓解这两个压力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对此,我们应该关心两件事:其一,青少年能不能上学,能不能上好学?其二,高等教育可不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他强调,我省教育不能仅有传统的专业,应该开拓视野积极发展与社会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专业,充分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教育体系。开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成功例子,对于高校应该如何“开放”,程艺教授以合肥学院的前身合肥联合大学的创办历史为例作了详细介绍。他诙谐地谈到,合肥联大的创办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合肥联大的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方针打破了中国大学“铁饭碗”的历史,在当时教育界产生不小震荡。而如今的合肥学院办学方式越来越接近全国的任何一所高校,但国际化合作办学走出了自己独特的一条道路。他认为,大学的好坏不在于层次的高低,而在于是否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是否能够使学生在学校开心地学习,将来在社会开心地工作。

此次大会由中国安徽省教育厅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文化部主办,合肥学院承办,旨在通过对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学习与教学;科研与发展、转化两个板块已有经验的回顾与展望,深入探索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全面推进中德两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主题报告结束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张绥新博士、合肥海尔工业园区总经理柳晓波先生、合肥学院副院长蔡敬民教授和曾在我院任副院长的霍恩教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另悉,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和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将在1010下午出席本次论坛的闭幕式。(宣传部供稿)

 

在“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上的讲话(要点)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

 

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有压力也有挑战。安徽省虽有93所高校,但从18岁到22岁的青年人当中,只有不到20%的人能够接触到高等教育。如今我们的教育面临“如何满足青少年上学?”和“如何使青少年上好学,找到好工作?”这两方面的压力。加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缓解这两个压力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对此,我们应该关心两件事:其一,青少年能不能上学,能不能上好学?其二,高等教育可不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当前我省很多学校原始的办学方针是设立师范类专业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我省教育不能仅有传统的专业,应该开拓视野,积极发展与社会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专业,充分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体系。这其中,开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成功例子,对于高校应该如何“开放”,合肥学院(原合肥联合大学)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合肥联大的创办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成立之初主要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五所知名院校为依托,教师、校园、学生都是开放的,合肥联大的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方针打破了中国大学“铁饭碗”的历史,在当时教育界产生不小震荡。而如今的合肥学院办学方式越来越接近全国的任何一所高校,国际化办学走出了自己独特的一条道路。大学的好坏、层次的高低不在于在大学排名中拥有多么好的名次,而在于是否拥有更广阔的视野,能够使学生开心的学习,开心的工作,这就足够了。(根据程艺厅长录音整理)

 

“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开幕式上的致辞

 

合肥学院院长赵良庆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下午好!
   
深秋十月,丹桂飘香,金菊绽放。今天,我们在合肥市美丽的天鹅湖畔有幸迎来了参加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国内外的各位专家和朋友,这是安徽省高等教育的一件大事,也是合肥学院的一件喜事。
在此,我首先代表合肥学院,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远道而来参加这次论坛的德国下萨克森州各位嘉宾、国内各兄弟高校领导以及各界的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已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形成共识。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尤其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举办本次“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研究和交流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促进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加强中德文化交流,促进两国教育事业共同繁荣必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1980安徽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建立友好省州1985年双方签署了《安徽省与下萨克森州政府合作共建合肥联合大学议定书》,合肥学院有幸成为省州文化交流项目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经过二十多年双方不懈的努力,我们与下萨克森州五所应用科技大学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的促进了合肥学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合肥学院作为本次论坛承办单位,感到非常荣幸。我们努力做好会议的服务工作,并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加强与各位代表们的交流,虚心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学习取经,推进学院办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祝各位代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总结会上的讲话

 

德国下萨克森州科文部  费希特博士

 

在论坛结束之际我得到一个光荣的任务,总结此次论坛的主要成果和展望它的前景。我以一位德国参与者的角度来阐述对我这次中国活动的“德国看法”。

在过去的一个半天里我们进行了有趣并且十分重要的讨论。人们致力于高校发展问题已有超过30年的时间,其中下州科文部也花了近20年的时间,我毫不夸张地讲,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以来,在70年代初建立应用科技大学就是高校领域最重要的结构决策。

原因我没有必要在这里详细说明。鉴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对人才日益复杂的资质要求,近几年中国显现出对高校模式越来越多的思考。在论坛上做报告的企业代表们给我们一个信息,至少可以间接地这么理解,他们对有实践教育经历的高校毕业生还是很有兴趣的。例如,大众公司在人才招募过程中通过提供高利润回报的手段,赢得了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海尔集团把重点放在公司新进毕业生的内部资质鉴定上。总的来说,从这两个讲座中我获悉,在对中国高校毕业生的资格鉴定中,还不太强调是否注重实践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昨天程厅长也提到了这一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距离仍然十分遥远。中国大学生的数量巨大,即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许多毕业生仍然很难找到就业的机会。因此,合肥学院副院长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政策框架,使应用型高等教育得以发展。长期以来,协助合肥学院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的专家们在论坛上也做了报告。以下的观点十分明确: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绝不能以降低质量为代价,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吸引来自职场上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起以往的一些标准,实践经验应当成为选拔教师更重要的条件。教育与经济不能相距太远。

第一天涉及到的基本主题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经济界的期望和合肥学院的经验,第二天换成由德国和中国的高校代表作更加具体的主题报告和项目介绍。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指出,德方在博洛尼亚改革进程中,除了要调整课程内容,强化专业能力,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本科教育强调高校与经济界的合作。

虽然中方的高校代表强调说,专业知识对中国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很重要。但是与此同时,从北京联合大学校长的讲座中可以看到,在他们的大学课程中,对学生关键技能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北京联合大学区域调整的意义十分有趣:90%的毕业生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工作。学校的专业是按照区域对技能的需求来设置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布伦瑞克-沃芬比特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举了一个机器制造的例子,介绍了应用型学科模式的优势:StiP模式(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肯定的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招募到最优秀的成员,是增强知识转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希尔德斯海姆-哥廷根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在他的报告“应用科学大学工作人员”中也强调了知识转化:应用科学大学教授的招聘条件是具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大学的兼职讲师有着特别的意义。讲师大多数是来自职场上的有实践经验的人员。

在“研发与转化”板块中,中方的报告者特别强调了两个方面:按照经济与社会的需求设置课程,保证教学质量,改善教学与研究。德方的报告人概述了合作与转化模式:

东弗里士兰-奥登堡-威廉哈芬应用科学大学校长介绍了他们学校的研发项目是怎样得到来自各种渠道的资助的,以及哪些研发项目得到了资助:欧盟公共资金,下州公共资金,来自工业的资助,如大众公司基金会。她还强调了她们学校的区域性设置,由于坐落在海边,所以特别注重近海经济。

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校长介绍了他们大学双元制课程的草案。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知识转化的典型例子。此外有趣的是,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这种多方面协作模式的运作是以义务参与工业界为前提条件。

在两位中方代表的关于研发与转化的报告中,以下几点十分明确:

南京科技大学校长认为,高等学校“大众教育”多样化要求在教学与研究上产生新的想法与观念。

皖西学院副校长从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强调了课程与研究的多样化,即鉴于部分职业教育必要的学术研究(优化专业设置)。

论坛第二天下午的小组讨论只形成了一个观点:区域性的观点(高校体制)。如果中国目前的政策支持了农村区域的需求,那就表明,教育部门也要在这一区域加大力度。德国及下州的高校体制也是区域性的,按照区域经济的需求。毫无疑问,应用型高校教育为中国乡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有限的人力资源的基础上,远程教育和混合式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要问:下一步怎么做?作为一位局外人,一个第一次来到合肥的人,我认为:

中国部分高校正在向应用型方向发展,正在按照自己高校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改革。人们意识到,高校改革符合中国经济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十分必要。

鉴于安徽省与下萨克森州22年的友好省市合作关系,德国的高校可以为此起到榜样的作用。如何才能使这种交流与建设继续长远地走下去呢?当然是深化合作,加深高校间的伙伴关系,加强高校人员与学生间的交流。双方的政策也说明他们要这样做下去。此外,能否考虑在其他合作院校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比如说,为什么下州的高校不在中国的大学里建立一个分支呢?反过来中国的高校也可以。

通过这次论坛启发如下: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更确切地说,与中国企业实行双元制课程,这是最有效的知识转化方式。

直接聘请在职场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授课。

创建合作模式,启动试点项目。

实现向其他高校转移,即发挥榜样作用。

(根据录音整理)

 

“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会议简报

 

由安徽省教育厅、德国下萨克森州科文部共同主办,合肥学院承办的“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于2008109-10日在中国合肥隆重召开。安徽省副省长谢光祥,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副厅长李和平,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科学文化部部长施特拉特曼,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李永胜,合肥市市长吴存荣,上海总领事馆新闻文化部领事舒艾沛以及中德50余所高校代表和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海尔集团等企业界人士200多人与会,共同探讨中德两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前景以及经济界、企业界对高等教育应用型培养人才的期望与需求。

论坛组织者经过认真准备、精心设计,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着手,邀请德国5所应用科技大学校长和20多年参与合肥学院改革的几位德国专家做了九场报告,介绍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校长和专家们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组合设制、资源保障体系原则等内容,多角度、多方位详细介绍了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具体做法,较为全面地剖析了应用型人才模式,特别是对应用科技大学办学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要素的阐述,使与会代表受到很大启发,大家一致认为:通过本次论坛,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理念。

国内部分积极探索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院校如合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学院等院校结合自身改革也做了六场交流报告。合肥学院在与德国合作20多年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认知实习学期,各专业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不同年级的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学;将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改革为专业导向型;在课程实施方面,以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为目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的实验;将学生的毕业论文写在企业中,把设计落在产品上;将末端考试改变为过程监控等做法受到好评。会议代表们认为,中德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程艺厅长和施特拉特曼部长分别在论坛上做了主旨发言,他们指出,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迈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新的任务是如何积极适应、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学已成为了现代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大学是当代高素质劳动者和建设着的重要培养基地,也是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之一。他们希望本次论坛的举办能推动安徽省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扩大应用型高等学校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此外,世界500强的企业代表也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看法以及校企合作的设想。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代表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蓝古特博士、合肥海尔工业园区总经理柳晓波先生等我们国内知名企业分别作了发言,明确了应用型培养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能力对大学生的作用,提出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表达了希望校企加强全面合作的意向。

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武尔夫参加了闭幕式。闭幕仪式上,谢广祥代表安徽省人民政府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希望中德双方继续增进和扩大在教育方面的友好合作与交流,并将教育友好合作与交流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推广到其他的领域,为增进安徽与下州乃至中德间的友好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武尔夫州长表示,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德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武器,他相信,本次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和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对安徽今后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宣传部、教务处供稿)

 

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

研究与实践

 

——合肥学院副院长蔡敬民发言要点

 

 

一、学院概况及中德合作办学历史

二、中德大学分类比较

德国大学,大学类型分类很清楚。应用科学大学:教学密切联系实际,学生除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外,实践能力很强,要求具备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大学: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洪堡“研究与教学相统一”。主要任务是培养科学后备力量,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化,要求具有独立工  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不是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和高职的区别在于学术型教育与技能型教育。

我国大学类型分类不清楚,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等职业教育,无论什么类型大学都提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三、选择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一项不错的选择。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做到:学校性质定位准确: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具有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定位准确: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需要;课程定位准确。

四、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我们考虑了以下问题。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系统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五、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以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为目标。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基础课要适应, 课时适当下调;专业基础课要管用, 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降低重复性;专业课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实践体系建设思路,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整合单一性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的实验;调整实验课课程,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将实验分成与单一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和课程群相对应的实验课,独立开设的实验课;增加认知实习学期;第二课堂建设:各专业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不同年级的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少台套大循环”的实验室建设模式:既增强了实验效果,又节约了大量的实验室建设资金;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研究;实行开放实验室制度;加强实验室工程师队伍建设,使实验室工程师队伍与教师之比0.75/0.5:1  

六、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成绩、轻能力、轻知识运用的现象。重视课堂教学,没有注意学生自主能力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负担较轻。     

研究了一种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即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实施“N+2”考试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变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研究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环节并制订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

七、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思考: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具有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其教学密切联系实际,理论以适用为度,毕业生除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要很强;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和社会资源作保障。

 

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柳贡慧发言要点

 

一、北京联合大学发展概况

    北京联合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为首都培养一线应用性人才的重任。30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和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宝贵经验。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联合大学率先明确提出了“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系。学校办学定位为“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学校办学宗旨为“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

二、北京联合大学坚持培养应用性人才

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北京联合大学也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一是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二是突出应用性专业设置,三是落实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一线人才目标定位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

2、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明确提出各专业基本技能和核心应用能力的要求;

3、强化集中实践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比例要求,并将基本技能和核心应用能力进行分解,设计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是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

五是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1、“基于问题教学法”的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论文、报告的撰写能力等。

2、“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项目,增强和锻炼学生实际项目的开发、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六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设施建设。七是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提出了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目标;制定了提高教师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的文件;形成了实践教学骨干队伍;加强了专业教师的教育技能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实践活动;落实实验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学历层次工作。

三、北京联合大学积极拓展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通道,推进多种形式产学合作教育。形式有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还有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合作开展双证书教育。

四、北京联合大学建设应用型大学成效显著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宇陆发言要点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求应用型创新人才。

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1998年以来有近三百所本科院校成立。在创建创新型国家中,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也要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应用型创新人才支撑。

技术创新离不开三类科技人才:学术型人才 、工程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后两种人才同属应用型人才的范畴。一个国家对这三类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按研究型人才、技术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呈金字塔分布,由此,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被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大学、“985高校、“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200多所次; 500多所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具有应用型创新人才特征,比例达68%;明确将办学定位为“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近200所,约占27%。应用型本科院校正日益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探索

(一)一线工程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力争将学校建成一线工程师的摇篮结合传统办学优势和市场需求,学校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一线工程师作为人才规格,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才结构秉承了历史传统,发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验,进一步彰显了错位竞争、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的自身追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设计

构建实践教学四大平台,即公共基础实践平台、公共基础综合实践平台、学科专业实践平台和学科专业综合实践平台: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大类基础实验、工程实训、社会实践、国防教育等;学科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学生创新和学科竞赛等。

推进 “坚持外语应用能力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工程化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四年不断线”的教学改革:

1、外语是现代工程人才的必备能力,是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一线工程人才的基础条件 ;

2、信息化技术对工程进行了一次革命,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学生进行现代化工程实践的前提条件 ;

3、工程化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工程技术人才的必备条件;

4、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激励大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充分条件。

(三)立体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1.培养创新能力——各类活动和竞赛

2.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3.推行“双证”教育——毕业证加技能证

三、实践反思: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能级

(一)坚定“应用创新”定位目标

(二)增添“职业对接”教学内容

(三)建设“经验丰富”教师队伍

四、实践效果实现跨越式发展,教学实践初见成效

1.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2.毕业生就业率高

3.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坚持学以致用办学理念,培养高素质

应用型本科人才

 

——南京工程学院吴中江教授发言要点

 

一、学校概况

二、办学理念、办学思路

一个理念:学以致用

一个中心: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

四大战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错位发展、产学研合作

一个目标: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

三、办学实践

确定了培养现代工程师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师、工艺师、审计师、设计师、会计师、建筑师……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校内实践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三大体系,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优化基础与人才适应性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加强专业建设重视课程建设抓好教材建设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四、办学特色

坚持学以致用办学理念,创建多元化、多样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培养模式探索

1、企业“大学计划”合作模式

2、教学/生产一体合作模式

3、内生反哺合作模式

4、职业资质培养合作模式

5、双主体合作模式

6、行业共建合作模式

企校合作,实现双赢,广揽人才,拓展事业

 

中国大众汽车公司  蓝股特博士

 

大众汽车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企业。“2018计划”是中国大众军团为了面向未来的挑战而广揽人才的战略构想。其目标是“客户满意度高,质量顶尖,工艺一流,区域客户理解力强”;“顶尖雇主,能力一流,尽职尽责,精力充沛”,从而实现汽车销售660万的目标。

要实现此目标,就必须打造一个顶尖团队:卓越表现、顶尖团队、最佳雇主、成功。

中国大众集团长期以来渴求来自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招募有天赋的大学毕业生。为此,大众公司推出CPD(中国人才发展计划),目的是:留住并发展地方人才,建立资助体系,挑选未来的管理者,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员工个人发展创造双赢机会。具体措施是:在总部及生产车间提供不同的实习位置,与高校合作,对于大学生和年轻的职业新手在培训和开始职业生涯时实行辅导计划,为顶尖人才提供国内及国际资助计划,为年轻人以及有经验的工人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并实行世界范围内轮岗,优厚的工资待遇,绩效积分奖励制度。

大众集团对于高校的期望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学生在开始职业生涯前应该积累企业学习的经验),满足汽车工作相关工艺、环境、计算机运用等要求。高校与企业双向交流:按照汽车工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训或传授知识。除纯工程知识学习以外,还要学习软性技巧,如:团队合作能力、领导才能、演示技巧及交际能力。

 


全球化的海尔职业化的人才

 

合肥海尔工业园区总经理 柳晓波

 

一、海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海尔是一个从创业开始高速发展并不断创新变革的企业

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世界级企业与世界级名牌

二、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及原因探究

1、执行: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战略解决的是爬珠穆朗玛峰是从南坡上还是从北坡上的问题;执行能力如何决定的则是谁最终能够达到目的地的问题。

2、企业发展瓶颈的表现:工作没有激情,企业凝聚力下降(企业目标、个人目标、企业文化);组织内部明显存在沟通不畅,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拒绝承担责任;工作效率不高及管理效能低下;员工心态浮躁,缺乏责任心;竞争意识及客户服务意识不强;目标考核、绩效管理流于形式;新员工不能正确的认识、推销自己,刚进企业不是主动适应环境而是抱怨环境;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与设计无法与企业的实际发展联系起来等等。

3、中、日、美企业管理特点对比。

美国:依赖制度

日本:依赖文化

中国:依赖人

4、中西方员工的行为差异

三、全球化的海尔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1、海尔的人才分类标准:

人材——这类人想干,也具备一些基本素质,但需要雕琢,企业要有投入,其本人也有要成材的愿望。

人才——这类人能够迅速融入工作、能够立刻上手;

人财——这类人通过其努力能为企业带来巨大财富。

无论是经过雕琢、可用的“人材”,还是立刻就能上手的、好用的“人才”都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寻求的是能为企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人财”

2、海尔特色的核心能力素质模型及领导力模型

3、职业化素养是企业对人才的期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以合肥学院为例)

 

——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霍恩发言要点

 

 

2007年,我在合肥学院担任名誉副院长。在此期间,我定期参加院长办公会议,并深入教务处和一些系部进行调研,访问了安徽省内的部分不同类型的高校,因此,对安徽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就中国高校特别是安徽高校发展基本状况、学校本身、学生、经济领域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我认为,高等学校应分类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此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改革。

学校办学定位要明确。

教师本身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不应简单地重复介绍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之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真正具备独立的人格。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教学计划、

结构设置和模块化教学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安德烈亚斯·贝尔特拉姆教授发言要点

 

1999年开始,欧洲开始开展教育一体化,这一进程将于2010年完成。欧洲教育一体化主要是学位体制的改革,即变两级学位体制(硕士、博士制)为三级学位体制(学士、硕士、博士制)。学士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职业生涯的最基本素质,包括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软素质”,要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及快速更新的知识。

现在我以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农业经济专业为例,说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构成。

学士阶段每学期30个学分,6学期共180个学分。每学期30学分对应900小时的学习任务,这里所说的学习任务,不仅指学生参加的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堂外的自主学习,如做练习、在图书馆学习、做项目研究、研讨报告等等,这些均为学生应完成的学习任务。6学期共5400小时学习任务,也就是学生必须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后,通过考试,才能修满规定的180学分,并获得学士学位。

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要专门开设课程,向学生传授交流能力的课程,如:如何做演示报告,如何参与讨论,如何参加专题研讨会等。

    学生在入学之前,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完成予实习,即在企业中完成一定时间的实践活动;在学习期间,也必须完成和实际密切相关的项目,毕业论文也是以企业的具体问题为题目。学士阶段的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是否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其在学校期间所学知识是否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在这一阶段学习期间,是以实践为导向。

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参加工作,也可以继续从事硕士阶段的学习。此阶段的学习,学术性、研究性逐步加强,但硕士论文也还是围绕应用科学的研究。

硕士阶段,要完成120学分。

教师必须具备5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其中至少3年在高校以外的单位工作。

 

 

实践与教学一体化,专业与实践相结合

 

德国布伦瑞克/沃芬比特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曼弗雷德·哈曼教授发言要点

 

我发言的要点主要是介绍我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分三大模块:一、工商职业教育。学生80%的时间在工厂、银行、商贸企业等,20%的时间在一个职业学校,根具不同职业的需要一般在持续3642周之后参加国家规定的考试。二、高等教育。在一所大学或应用科学大学里完成。主要在工程、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经济等领域深化理论、科学方法、计算方法、模拟方法、软件等实践部分为015%,向学生传授研究方法和科学知识的基础。三、将前两种教育与实践联系起来的大学学习。在一所应用科学大学参加专业课学习(技术、信息、经济等),同时在一个工厂里把深化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这时间将持续约4854周。而向学生传授工业方面的研发和生产的基础时间为4年。这对学生既有好处,也有负面影响。学生能通过在工厂获取的经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取得好成绩,并获取双证书;其负面影响是学生负担较重。对高校的好处是: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可以获得企业专家的经常性的咨询,学生在学习期间常获得企业经费支持等。

 

 

在高校教学中加强实践性教育的必要性?

 

奥登堡/东弗里斯兰/威廉哈芬应用科学大学迈纳斯教授

发言要点

 

标题中的问号已经表明我认为在我所从事的专业教学即化工以及生物技术领域没有更深入加强实践性的必要性。这两个专业的教学本来就在实验及对技术设备的使用中需要很强的实践性教育。在化工及生物技术专业的的实践性教学上应用型科学大学和学术型大学本身就区别不大。只是应用型科学大学的学习要短些。

我想把我的报告分成三个部分来说,第一部分:在企业里的实践教学;第二部分:实践中的教学交流;第三部分:教师的实践经验。

一、在基础学习阶段结束后的学校以外的实践学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经过了基础学习之后都在实习学期受到了鼓舞。在实践学期中的学习使他们的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和加深。当然这种成功的条件是需要得到企业的友好支持。实习生们不是廉价的劳动力,他们应该做一些工程方面的工作,这样企业也可以从中受益。我们教授们也明显地在学生归来后的高年级教学中感到大多数的学生成熟了,这也促使他们在学业上的进步。

二、如果在一地区有合适的人选,高校教师从工业领域的同事中挑选若干还是很有意义的。我们所说的是在大多有着特殊的应用型领域。这一活动应该尽可能的在重点专业中实施而不去增加普通专业的负担。

三、从自己的经验中我了解到,实践的经验(十年)对课程教学的内容塑造有多么的重要。尽管陌生的教科书还是需要,但是自己的教学计划和经验还是比内容陌生的教科书能更好地去传播知识。

现在我还是想回到一直重复的问题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对比上来。我认为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数量比例问题,这当然很容易算出来。重要的是对理论与实践的理解以及应用还有他们的相互影响。实践教学活动和理论教学必须相互补充。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常从实践经验中举例子说明。

最后在关于实践与理论的联系上我想要讲述一个我们文化中的完全不同的领域,看起来十分的不同,但是在仔细的观察之后可以看出明显的相似之处。

在文化的发展中总是会不断的出现那些把他们的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智者,在亚洲我想提到孔子和老子,在欧洲和小亚细亚是差不多同时期的犹太先知们,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他们启蒙了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现代技术。人类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对爱的意义的认识。这个概念由犹太先知们提出再由基督通过实际生活的相同之处解释、传教布道。在中国文化中老子也将爱的概念解释与实际生活奇妙的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