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 2011-04-22 浏览次数: 247

        [摘  要]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两课”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讲授内容的创新使用、讲授方法的创新设计、讲授资源的创新利用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面对创新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优势。而如何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两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 社会发展和“三个面向”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共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具体到教学中,则应侧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上。

        •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创新问题。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内在地蕴涵着创新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决定着人类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政治、文化、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等也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就必然要求人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在“两课”教学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使“两课”教育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就是要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指导来进行创新。

        二、加强课程创新设计,是实现学生 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

        • 讲授内容的创新使用

        过去的“两课”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学生得到的是现成的结论,学生缺少主动的探索和思考,对理论理解不深,因此,“两课”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革新。“两课”教师一方面要关心国家大事,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敏锐的洞察力,把握时代的脉搏;另一方面在讲授“两课”教学内容时应该是讲理论的根源、形成过程,并通过对过程的探讨让学生了解其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探究理论形成过程,探究理论的现实价值,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各种能力。

        • 讲授方法的创新设计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课堂上的单方面灌输为主,缺乏师生的交流,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新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吸引他们来参与,如变换师生角色,让学生自己以教师的角度来参与对教材的钻研、讲解,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其积极思考,激发其参与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讲授资源的创新利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两课”教师必须不断强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意识。除了教材及其他文本资源(如各种教辅资料)之外,现代化建设中的实物资源、现代媒体资源、社会信息资源、人际与情感等都可以为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由于生活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两课”教学中对资源利用的创新应该体现在教师无论在备课还是讲课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教学的优势极大地得到发挥。

        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兴趣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具有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教学应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可采用多种方法,从多种途径入手。

        第一,用丰富、鲜活的事例吸引学生。“两课”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最近,最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便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为思维启动打下良好的基。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活的感性材料,以开阔视野,激发学生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对学生知道的理论论断,也要通过新事例的引用讲出新意。

        第二,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导学生。知识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给人以智慧和力量,从而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真理的向往和探索的愿望。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创新的智慧,它能锻炼和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和强化人们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高度抽象和思辨的特性显示着它独特的力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一特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是主动探求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在“两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介绍理论发展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讲授中,注重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在和其他哲学派别的比较、斗争、批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而让学生不是单纯地记忆概念、论断,更重要地是使其知道概念、论断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中受到启迪。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应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创新史上的伟大成果,并简要介绍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溶进了自己的发展,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哲学,实现了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引导学生悟出以下道理:要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必须把学和思结合起来。

        第二,不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出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步步深入,从而引导学生在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的矛盾中去探索、去把握、去发展。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教师可在黑板上,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1 )人的本质在于善、恶;( 2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理性、生命、存在;( 3 )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4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等。问题提出后,学生对这几种观点都有人赞成或反对,于是请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然后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思考、评价、选择、领悟和运用,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