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两课”教学 强化学生素质
发布时间: 2011-04-22 浏览次数: 209

         摘要 : 提出深化“两课”教改必须从全面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认识“两课”在高教中的作用 , 要调整“两课”课程设置 , 改进教学方法 , 强化实践教学 , 培养一支信仰坚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两课”教学是贯彻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 , 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学生对“两课”缺乏兴趣 , 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普遍存在。如何改善“两课”教学的效果 , 一直为高校师生所关注。近年来 , 各校也相继进行了教改的尝试 , 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两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必须走出传统“两课”教学的误区 , 用新视野和新思路推进“两课”教改。

        • 明确定位 强化功能

        明确“两课”的定位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 , 由于人们习惯于片面强调“两课”的政治功能 , 将其定位为单纯的政治课 , 甚至为了政治讲政治 , 而不是以学生为本 ,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 教与学、师与生之间没有共识 , 认识错位 , 自然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定位不准 , 期望值过高 , 对教学效果没有科学公正的评价 , 就不可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 必然影响“两课”的改革发展。

        将“两课”定位为政治课并不错误 , 但是认为只是政治课则不够全面。片面强调政治性 , 是先有结论后进行论证的做法 , 是一种错误的逻辑 , 也不符合教学规律 , 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最近中央领导在有关批示中 , 将“两课”称之为“高校公共理论课” , 这是从人类文化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对“两课”的重新定位。“两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 它突出的是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 , 这是本质 ; 同时 , “两课”教学也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 是从更深层次或本质方面来体现人文精神。“两课”要培养的学生理论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 , 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 这是“两课”教学的重要目的。政治理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密切相联的。实践证明 , 只有将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要求 , 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之中 ,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 , 润物无声 , “两课”教学的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实现。

        从素质教育角度来定位“两课”教学 , 是其教学内容的反映 , 是时代的要求 , 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竞争压力比较大 , 加之受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 , 对待问题往往从眼前利益出发 , 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对此我们不能回避 , 更不能简单否定 , 必须加以引导 , 在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同时 , 要满足学生对其他相关知识的需要。我们曾就“公共理论课给你解决了哪些思想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因惑与疑问”进行调查 , 被调查的 300 名学生中选择“提高了理论思维的兴趣与能力”的有 74 人 , 占总数的 25%, 选择“开阔了知识与信息视野”的有 109 人 , 占 36%, 选择“了解了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有 14 人 , 占 38% 。对“在高校公共理论课学习中你认为收益最大的方面是什么”的调查中 , 回答“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的有 77 人 , 占 25.6%; 回答“对中国过去、现在、未来发展以及世界形势有更清晰了解”的有 98 人 , 占 32.7%; 回答“学会用辩证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的有 139 人 , 占 46.3%; 回答“摆脱法盲 , 培养了基本法律意识”的有 46 人 , 占 15.3% 。由此可见 , 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扩大 , 因此 , “两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 , 更主动更积极地推动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 调整课程 充实内容

        教育部规定 , “两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时势政策、法律基础等课程。教育部对各科内容都有统一的基本要求 , 全国高校几乎都依据这一课程设置和要求进行教学。这种课程设置有以下问题 : 第一 , 从课程名称来看过于突出政治性 , 而对其科学性体现不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几门课 , 主要讲指导思想 , 给学生的感觉就是纯政治课 , 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要 , 钢性有余 , 弹性不足。第二 , 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 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 缺乏学校和专业特点。把确立学生正确世界观的任务放在几门课上 , 是不科学、不现实的 , 会削弱这些课程的功能。第三 , 课程之间重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原理上都是统一的 , 讲授中重复是必然的。第四 , 课程变化过大、过快。反映现实问题是必须的 , 但片面强调政治性 , 难以保证课程的稳定。这与理论教学的性质是不相符合的。事实上 , 学生往往认为“两课”是时势政治课 , 没有太多理论可学 , 而教师疲于应付 , 成为万金油 , 专业难以深入。

        为了强化素质教育 , 提高学习兴趣 , 提高教学质量 , 必须对“两课”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其教学内容既要符合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 又要体现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 , 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 通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 , 强化学生对政治教育的认同 , 加深对政治理论的认识理解 , 使其理论素质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两课”教学时间有限、课程容量有限、功能有限 , 必须突出重点 , 主要解决信仰中为什么要信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要解决与中学所学内容重复、“两课”内容之间重复的问题。课程可以考虑分成两部分 : 一是必须统一开设的课程 , 这是“两课”的核心部分 , 要保持相对稳定。门类要适当减少 , 以四五门为宜 , 可以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品德、时事讲座等课。二是选修课。选修课要围绕核心课开设 , 要体现专业特点 , 考虑学生的需求。要通过多方面理论知识的传授 , 加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 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信的问题。这些课程可以适当增大比重 ,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 , 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要。当然对此要有一个宏观管理 , 不能毫无目的的任意开设。我们已开设了 24 门此类课程 , 调查显示 , 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当代西方哲学思想》《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市场经济理论》《当代资本主义》《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国际关系》《中外关系史》等比较感兴趣。

        • 加强社会实践 实施综合教学

        改革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对“两课”教学的必然要求。目前 , “两课”主要是填鸭式教学 , 方法单调 , 老师有劲使不上 , 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 教与学的积极性都受到影响 , 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然。要以学生为本 , 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突出重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学生为本 , 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实施开放参与式教学。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 , 理论联系实际 , 既可以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向学生提问 , 也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思考、疑虑提出问题 , 还可以联系实际 , 适当地安排一些讨论 , 给学生参与、探讨、思考的机会。以学生为本 , 体现在内容上就是教师把着眼点放在开拓新意和理论分析上 , 对学生和社会上关心的重大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集中讲解 , 引导学生去钻研 , 有创造性地去学习。以学生为本 , 体现在目的上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客观地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创造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和师生平等的思想 , 真正深入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 , 从而选择并提出对学生有帮助、使其感兴趣的问题 ,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 最终收到好的效果。

        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我们对 359 名学生进行的关于“‘两课'教学方法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的调查中 , 认为缺乏社会实践有 156 人 , 占 43%; 认为缺乏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有 126 人 , 占 35%; 认为缺乏现代教学手段的有 68 人 , 占 19%; 其它占 3% 。由此可见 , 社会实践是制约“两课”教学的首要因素之一。

        其一 , 加强实践教学 , 使理论教学由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 从课本走进学生实际 , 使学生在对社会的了解中感受理论的力量 , 并纠正一些错误认识 , 从而使理论水平有所提高。

        其二 , 在实践中升华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动 , 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有较大差距。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 夸美纽斯说得好 : “德行是由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 , 不是由文字。” [1] 蔡元培 先生也说过 : “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 , 就可以了事 , 要重在实行。” [2] 要把“德教”与“修身”结合起来 , 突出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自觉要求 , 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为此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在对 300 名学生的调查中 , 认为道德行为低于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 , 有 179 人 , 占 59.6% 。认为当前高校公共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思想认识的提高很有作用和有作用的 , 分别为 96 人和 137 人 , 两者共占总人数的 78%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注重知与行的结合 , 通过投身社会实践、义务服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 , 强化学生理论思想和提高道德水平。

        其三 , 社会调查是了解社会、进行实践学习的重要形式。现代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 , 要相信他们。科学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焦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组织地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 让学生了解社会积极进步的一面 , 树立信心 , 坚定信仰 , 形成一种对社会正确的认识 ; 又要让他们看到问题 , 引导他们科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 使其思想向积极方面发展。调查不能流于形式 , 不能仅停留在对社会的直观了解 , 更重要的是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解决方法 , 在运用理论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 考试方式的改革也是必需的。“两课”解决的不是简单的“知”的问题 , 而是“信”和“行”的问题。必须改变“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试方法 , 要根据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从多种角度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 如开卷与闭卷结合 , 主观题与客观题结合 , 对理论的记忆与对理论理解和运用紧密结合等等 , 全面地考察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理解及运用的能力。

        • 坚定信仰 提高教师素质

        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 是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任何教学工作都包含着教与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 , 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及教学过程的安排组织、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素质的培养、思想水平的提高 , 都要依靠老师来进行 , 教学效果的好坏 , 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第一 , 教师要有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师德。“两课”独特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言行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我们的调查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 “你对‘两课'学习的兴趣主要来自于什么 ? ”答案共三个 , 个人爱好、科学内容的吸引、教师个人的影响。在 359 份有效问卷中有 134 人选择的是教师个人的影响 , 处于第一位 , 占 37% 。由此可见教师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强调“言教”“身教”的统一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孔子说 : “我欲载之空言 , 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 《史记·孔子世家》 ) 他特别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说 : “其身正 , 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 , 虽令不从。”“不能正身 , 如正人何 ? ”只有表里如一 , 以身作则 , 以身垂范 , 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亲其师 , 信其道。作为“两课”教师 , 必须要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 , 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境界 , 并且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只有这样 , 教师才能在课堂上 ,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 在自己的言行里 , 始终如一地用自己的信念、品格、言行去影响、感染、教育学生 ,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 用自己的高尚道德行为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 , 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 提高“两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 , 对他们能否在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 , 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起着重要作用。从专业学科素质看 , “两课”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 能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活动 , 能准确地把握教学体系和本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最新成果 , 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 , 善于总结教学经验 , 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 , “两课”教学要达到既提高学生政治素质 , 又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 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人文知识根基 , 掌握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 还要有较好的文字语言功底。拥有了这些相关知识 , 并能灵活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 严肃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能开展得充满活力 , 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为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 从教师的整体来讲 , 要调整知识结构 , 使之适应“两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总之 , 社会和学生自身的需要为“两课”教改提供了动力 , 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为“两课”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 中央领导的有关批示也对“两课”教学给予了有力促进。只要我们对“两课”有了正确的定位 , 以学生为主体 ,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 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 , “两课”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