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
发布时间: 2011-04-22 浏览次数: 210

         [摘  要] 解决“两课”的实效性问题,需要从问题的根本上进行反思,确立新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即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推进“两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目前,人们对“两课”的实效性问题给予了较大的关注,表达了人们对加强与改进“两课”教学的一种期待。我们认为,要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贴近学生的实际,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将“两课”的社会维度和个性维度统一起来,把学生的个性维度作为当前“两课”改革的重要方面

         从“两课”的性质和功能来看,一方面,它承担着宣传和灌输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关系到党和国家能否赢得青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另一方面,它也具有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关系到青年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因此,“两课”具有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成长需要的双重维度。而社会维度归根到底要通过落实到个性维度才能实现。“两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以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青年学生个人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说,“两课”教学的这种社会维度和个性维度是统一的,体现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但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作为社会维度的需要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而作为个性维度的需要则具有多样性和变动性。

         从价值需要的角度看,“两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青年学生个人成长所必须的,而所谓实效性问题实质上则是对是否满足了这种需要、满足的程度如何的一种评价。实效性不高,反映了目前“两课”教学在满足社会需要特别是青年学生需要方面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其原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有相当的学生是为了取得学分或应对考研,而很少把它作为获得人生意义、提高人生境界、增强人文素质的必修课;也有学生认为,“两课”讲的都是大道理,对个人的用处不大。因此,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将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提高学生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将“两课”的社会维度和个性维度统一起来,把学生的个性维度作为当前“两课”改革的重要方面,才能有效解决目前“两课”的实效性问题。

         二、“两课”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重要途径

         以学生为本,就必须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发挥“两课”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两课”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是我国社会生活变化和教育发展对“两课”的新要求。

         首先,就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某些消极影响。由这些变化引起的人们思想的变化和个性化,是我们今天从事“两课”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如果忽视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势必会使这种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其次,就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学生就业问题的突出,学生把能否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作为自己学习的重要动力。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往往会以一种功利的观点来看待他们所学习的课程,而把“两课”边缘化。毋庸讳言,当前一些高校教学中的确存在着将“两课”推向边缘的问题,而学生个人对它的需要也往往处于被遮蔽的状态,这种情况确实增大了目前“两课”教学的难度。但是,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得到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人们也越来越需要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由于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要比过去复杂得多,如何理智地看待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积极地应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何正确地解决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索取与奉献、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将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目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广大学生对“两课”在客观上又存在着一种强烈的需要。一些高校中的学生把“两课”看成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从正面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实效性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让广大学生自觉认识到“两课”的重要性,如何使“两课”去满足学生的需要。着眼于素质教育来改进“两课”教学,就要克服一些人把“两课”教育当成纯知识教育的倾向或将其视作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倾向;在教学上按照素质教育的规律来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管理上将“两课”的教学作为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方面。如果将“两课”拒斥在素质教育之外,那么它就难免会面临“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尴尬局面。

         三、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 开展“两课”教学

         以学生为本,要求“两课”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这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1 .开展互动式教学是加强针对性的基本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是一对基本矛盾。教师是“教”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上;学生是“学”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上。因此,双方的主体性都得到发挥才能使教学取得实效。“两课”与其他知识性教育不同的是,“两课”教育只有使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取得认同的条件下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因此,要达到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与学生以对话和沟通表现出来的双向互动,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的基本方式。而目前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学和教学内容过多的状况,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2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是加强针对性的前提条件

         了解学生需要掌握多方面的情况,一是从知识的角度,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以及想知道什么,尽量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性;二是从思想的角度,了解学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以及关注的程度如何,以便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的思想。

         “两课”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知识传授,通过学生对事实、现象和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才能进行必要的和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两课”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含有价值取向的思想教育,那种以“知识性”、“学术性”、“客观性”等来淡化或否认“两课”教育的政治思想性是错误的。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所谓“价值中立”的态度,只描述现实,不提出理论;只说明事实,不研究价值;只介绍学术,不阐明观点,而且将这种做法冠之以“客观”、“公正”、“科学”的头衔,这显然是背离“两课”教学宗旨的,不能达到让学生懂道理、明是非、辨善恶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价值的引导寓于知识的传授中,将知识的传授置于科学价值观的引导下进行,使教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而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导都应该是在比较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还明显不够,一方面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也缺乏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就难以做到有的放矢。

         3 .让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是加强针对性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两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一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将所讲的理论与社会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将理论的讲解建立在对事实和现象的分析上,以引导学生掌握理论、学会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二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形成稳定的价值理念、理论素养和思维方式,自觉运用科学理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相应地外化在自己的言行上。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起着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在目前的“两课”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第一个方面的理论联系实际,而比较忽视第二个方面的理论联系实际,这说明我们的教学还没有真正落实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上。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两课”教学,努力实现统一性、规范性与多样性、创造性的统一

         “两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强调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范教学活动的统一性,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基本要求的制订、教材的编写、课程学时的安排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这种统一性可以称之为“外在的统一性”;二是规范思想内容的统一性,即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这种统一性可以称之为“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性的实质是规范性,是为“两课”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在统一性问题上,目前需要解决一些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方面和问题,如课程设置如何根据形势发展作出相应调整、教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还不到位等。

         然而从教学的实践看,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改进思路,仅仅强调统一性、规范性的一面还是不够的。在教学中人们比较重视教材的质量,应当说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我们也应看到,任何一部教材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教材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内容会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需要及时补充;受课时限制,教师往往很难对教材的所有内容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因此,在“两课”教学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如何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教材讲授教学内容的问题,这是教师的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尽量减少重复;要根据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要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将某些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进教学,以增加学术含量;还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来组织教学。因此,在坚持统一性的前提下,应允许和提倡多样性、创造性。

         应当承认,在目前的教学中,缺乏统一性、规范性与缺乏多样性、创造性同时存在,而且每个学校、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在统一的规范中创造性地开展“两课”教学,为广大学生提供个性丰富的教学,使教学特色更加鲜明,这是不断提升“两课”教学的质量和品位,使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良好态势的重要方面。在这个问题上,以统一性否定多样性或以多样性否定统一性,以规范性否定创造性或以创造性否定规范性都是片面的,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把统一性和多样性、规范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在统一中形成多种多样的教学风格和模式,在规范中展现教师丰富多彩的个性魅力,这必将创造出“两课”教学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