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三进”工作机制  推进“两课”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 2011-04-22 浏览次数: 130

         教育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是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如何推进“两课”教育教学的创新,优化“三进”工作的运行机制,是高校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下面对我校近年来“两课”教育教学的创新尝试,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机制创新,进行了总结,恳请同仁不吝赐教。

         一、提高“两课”教师理论水平,推动 “两课”教育与时俱进

         “两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制约教育教学实际效果的关键因素。提高“两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是搞好“两课”教学的首要环节。

         1. 深入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三进”工作理论平台

         为了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专题研究,推动我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我校及时成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并规划了“‘三个代表'与高校德育创新”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两个专项研究课题,发动“两课”教师积极参与。上述两项课题获得了学校的重点资助,现已初步推出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提供了高水平的理论平台。

         2. 开展“两课”教学研究,推进教育创新

         “两课”教学研究是“两课”教育创新的基本前提,没有“两课”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就不可能有“两课”教育的创新。近三年来,我校“两课”教师共承担省部级研究课题 18 项、校级研究课题 26 项,出版研究专著18 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 300 余篇。在深入开展“两课”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我校于 2002 年召开了以“高等教育与‘两课'教学”为主题的研讨会,“两课”教师广泛交流了自己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出版了“两课”教育教学研究专著。我校“两课”教师承担的“陕西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调研报告”,获教育部 2002 年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优秀调研报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及“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两项教学研究课题获得我校 2003 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3. 开展“两课”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开展“两课”教师培训活动,是提高“两课”教师理论水平的主要途径。“两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必须随着“两课”教育的内容创新而优化和提高,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两课”需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三年来,我校先后选派“两课”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和省教工委举办的各类理论培训活动达 60 余人次。通过各类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两课”骨干教师的理论水平,而且使其他“两课”教师也获得了相关的理论信息。我校还邀请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来我校作专题报告 30 余场,通过把专家“请进来”的方式对我校“两课”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使我校“两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与此同时,我校还结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及时组织各类专题报告和理论辅导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引入竞争机制,培养“两课”骨干教师

         这是我校的一贯做法。在 2002 年教育部社政司举办“精彩一课”评选活动时,我校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层层筛选,并聘请了校内外专家组成评委,在全校举行了“两课”教师“精彩一课”教学竞赛。竞赛活动不仅使“两课”教师普遍受到了一次规范化的教学培训,而且全面提升了“两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向陕西省教工委推选的 6 名教师获得了省“精彩一课”竞赛一、二等奖,并荣获了陕西省“精彩一课”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我校参加教育部“精彩一课”评选活动的两名教师也获了奖。

         二、构建“两课”教学立体教材,推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

         “进教材”是“三进”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在“两课”教学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前提。如何在“两课”教材建设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校通过教材建设来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创新“两课”教材,推进“三进”工作

         我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方面,起步较早, 2001 年,我校就向陕西省哲学社科规划办申报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马列课'教材”的立项课题,该课题现已被列为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 2002 年春季,我们还对几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突出了“生产力论”、“文化论”和“人民论”内容,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受到了省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称赞。

         2. 编写辅导材料,扩展知识容量

         我校把“两课”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由学校统一组织领导,“两课”教师全力参与,为“两课”教育教学配备了理论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紧密结合的高质量的学习辅导用书。如结合大学生学习十六大精神,我校为“形势与政策”课编写了辅导材料。

         3. 运用现代技术,加强教材建设

         “两课”教学的各门课程,已全部配备了多媒体辅助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配备和开发的多媒体教材,既追溯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进程,又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丰硕成果,从而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此外,我校正在编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电子读本,以作为全校学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读物。

         4. 重视研究生的教材建设,深化“三进”工作

         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扩招和发展,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日益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教材建设也愈来愈显得十分重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研究生教材”,对研究生的理论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我校在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积极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校撰著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一书,已作为我校博士生学习“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和硕士生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的配套教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三进”工作运行机制, 增强“两课”教育教学实际效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两课”教育教学资源,优化“三进”工作的运行机制,方能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1. 加强组织领导,整合“两课”资源

         面对三校合并的客观实际,校党委为了加强对“两课”教育教学的统一领导,派一名校党委副书记主管我校“两课”教学,从而使“两课”教学有了统一的组织领导。近年来,我校进一步加大了对“两课”的投入力度,设立了“两课”建设专项基金,并进一步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纳入“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行重点资助,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两课”建设的发展。根据发展的需要对“两课”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合并人文社科部和思想政治教育部,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使我校“两课”教育教学有了统一的学科支撑和机构载体。

         2. 开辟第二课堂,拓宽“三进”空间

         开辟“两课”教育的第二课堂,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又是拓宽“三进”空间的重大举措。我校“两课”教师通过辅导报告、专题讲座、课题研讨、思想对话、主题演讲、大学生论坛等多种形式,以及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小组”等学生社团活动,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对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生进行专题指导,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理论来研究现实问题,大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开辟的大学生理论思维园地,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并得到了省教工委的称赞。

         3. 强化实践环节,发扬优良学风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也是“两课”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应有学风。只有深入社会实践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全面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从而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实践者。基于这一认识,我校近年来在延安、临潼和商洛,相继建立了三个“两课”教学实践基地,基地教学与暑假“三下乡”活动紧密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来学习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 改革考试方式,优化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校对“两课”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不仅建立了“平时与期末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而且把“因材施教”与“因材施考”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从因材施教走向因材施考”的新机制,分类确定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的矛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