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 能力 信息 热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研讨式教学
发布时间: 2011-04-22 浏览次数: 130

        摘  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研讨式教学,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业成绩考核方式作了较大调整。在教学过程中,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能力为宗旨,努力做到到信息含量的最大化、最优化,注重关注热点问题,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从而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研讨式教学的由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之一。1985 年,中共中央根据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颁发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通知》指出: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应该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于是,本科院校普遍开设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这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程。1995 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师专教育新“教学方案”,确定以《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作为政治专业的学科主干课程,取代原来的《国际共运史》。1999 年《世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全国统一更名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治》。 

        本人从 1998 年上期开始承担此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信息性、时效性、理论性、政策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国际社会复杂纷纭,千变万化,而政教专业的学生对国际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应有规律性的把握。因此,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动态,掌握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并能正确的方式方法加以分析和判断。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导入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经过调研与思考,决定对《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实行研讨式教学。这一设想,被学校列为校级课堂教学改革资助课题。 

        二、研讨式教学的构想与设计 

        基本思路: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为主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综合提高。 

        研讨式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作了四个方面的变革: 

        1、教学目标的调整。在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基础上,补充提出:“让学生了解当代国际社会问题研究中影响较大的学派、学者和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观点,以增强理性思维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观察国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时代意识和全球观念,适应社会对国际问题宣传、教育和其它方面工作的需要。” 

        2、教学内容的调整。力求体现几个特点:一是加重经

        济内容的份量,使学生对当代世界经济状况有更多的了解;二是注重借鉴和针对性,尽量在教学内容中强化对中国发展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因素;三是关注学生兴奋的焦点,注重分析、评述国际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 

        其一、创新课堂讲授法。讲求讲授中的知识、思想含量的最大化、最优化;渗透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多用启发式、民主式的教学技艺;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用音像资料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立体性。 

        其二、研究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围绕某些具体问题,从各种媒体和图书情报中,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经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和结论;并以小论文方式反映出来。 

        其三、课堂辩论法。对某些发展趋势未明朗,或有争议、难下结论的问题,采取课堂辩论法组织教学。组织课堂辩论的基本要求:A 辩题设计必须是现实生活中有两种以上可能发展趋势的事物;B 辩题必须有强烈的对抗性;C 学生对辩题容易形成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其四、课堂讨论法。有些问题涉及面较广、程度较深,教材与讲授不能充分满足教学要求,有些问题还可能产生多种答案等,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需要组织课堂讨论。每次课堂讨论,提出一个主题,先指导学生找资料,作好准备,然后在讨论中各抒已见,交流思想,形成倾向性意见。 

        4、学生成绩考核方式的调整。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定优劣的作法,采取期末考试(60%)、课堂讨论和辩论(20%)、小论文(20%)三方面结合评定本课成绩。 

        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调整,1、2、4 主要是教师行为,是研讨式教学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第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环节,是改革力度最大的部分。 

        三、研讨式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根据上述改革方案,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加以贯彻实施。  

        1、把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教学宗旨贯彻始终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程教改方案和学期教学计划向学生公布,引起 他们的关注和重视,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吸收其合理成分加以修改,取得共识。教学过程中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课程中的一些问题。 

        (2)以小论文、课堂讲座、课堂辩论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操作步骤是:提前布置研究题目,让学生课外进行充分准备;以研究的结果写成小论文或讨论发言材料;教师对小论文和课堂讨论、辩论进行点评或总结。进行过研究、讨论或辩论的问题有:当今世界格局发展趋势是单极还是多极?欧元问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普京当政后的俄罗斯政局;布什新政府的对外政策;日本对侵略历史不肯认账,我们怎么办?驳“中国威胁论”等等。 

        2、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分析和观察国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走向世界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启发、诱导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着力提高学生三种能力: 

        第一、研究判断能力。即围绕某个国际问题,广泛搜集资料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比较系统的看法。 

        第二、表述辩驳能力。一种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稳当,仅靠学生的判断,不能充分说明问题。必须通过比较鉴别,进行思想交锋,这样才能促进思维,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研究结论。思想交锋一方面要求能准确、系统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对别人的质疑或相悖的观点要有理有据地加以驳斥。课堂讨论和辩论的经常开展,对提高学生的表述辩驳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文字综合能力。根据某个国际问题写小论文或发言稿,既要把众多的资料、数据加以整理和取舍,又要归纳和提练自己的观点看法,它不可能象学生平时写文章那样“跟着感觉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它必须对文字进行斟酌,对资料进行概括,对观点进行推敲,而且要求条理清楚、观点突出、针对性强。 

        3、在课堂讲述中,努力做到到信息含量的最大化、最优化。 

        本课程的教学,相对来说没有大块大块的理论阐述。而要把课讲得生动、深刻,就需引证大量资料,输入大量信息,然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原则立场加以分析。信息量是本课程教学的生命线。在教学中,要努力使讲述的内容信息含量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其方法:一是广采博览。在教师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或摘抄、或剪裁,把相关资料搜集起来,运用到教学中。二是认真筛选。对有些重大国际问题的报道或评述,经常使用 3—5 种材料进行对比,再选择报道详细、中肯,评述客观的加以采用。三是及时补充。讲述同一个问题已有许多材料,但今年又有了新的变化,则舍弃旧材料选取最新材料。四是材料需精确、具体,如时间、地点、人物的观点和行为、数据等都要清楚,不能泛泛论之,否则就是模糊的无价值的信息。 

        4、关注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是国际社会现实的重大或敏感的问题,是国际舞台上的焦点、亮点。关注热点,是把握世界经济与政治跳动的脉搏,透视国际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切入点。因此,分析热点问题在本课程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使学生对热点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应采取的方法是:(1)对热点问题在教学计划中加以突出,在教学时间上充分保证;(2)采用特殊的教学方式方法。小论文、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的主题,基本都是热点问题;(3)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及时搜集时事教育光盘,进行简单的编辑后,实施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增强教学效果。 

        四、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研讨式教学通过对两届学生的实施,事实证明是比较成功的。从教学过程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往由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得到了克服;课堂讲述的内容时效性、针对性、信息量增强了。从学生方面看,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进行积极思维与知识创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研究国际问题的兴趣大大提高,有益于拓展视野,开阔心胸,树立全球观念。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