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在市人大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发布时间: 2011-04-23 浏览次数: 515

(2008年1月6日)

         一、过去五年及2007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创新推动”、“县域突破”、“141”空间布局等重大发展战略。精心谋划“十一五”发展,启动建设“省会经济圈”,开展“大拆违”,实施“三大推进”,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十三届人大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全部提前完成。经济实力实现大步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500美元,增长一倍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倍;财政收入增长2.5倍;税收收入增长2.6倍;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增长1.4倍。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区规划面积扩大3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新增77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提高11.3个百分点。环城高速、宁西铁路建成通车,一环六射高速路网格局初步形成,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逐步确立。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净增3.6平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新增23.5万吨。乡镇及70%以上行政村修通水泥路,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5%,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增长近一倍。精神文明及和谐社会建设成果丰硕。蝉联“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成功获得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承办权,建成市体育中心、赖少其艺术馆等一批重大文体设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布局调整和资源均衡化成效显著。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面达到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突破90%。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捧回首届“长安杯”。

         刚刚过去的2007年,我们继续强力推进“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致力扩大有效投入,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全力加大城乡统筹,努力增强发展活力,倾力实施民生工程,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效益进一步提升,人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多项指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较上年增长17%以上;财政收入215.2亿元,增长2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1.98亿元,增长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亿元,增长5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亿元,增长2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0元,增长21.7%;农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增长19%;城镇登记失业率4.1%;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主要有:经济总量不够大,综合实力不够强,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人均产出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城市综合承载力较弱,工业园区等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压力较大;特别是观念、体制、机制等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优化环境的任务依然较重。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快速发展的势头就很难保持下去,甚至可能出现转折。尤其是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区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制约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迎难而上,勇于开拓,及时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实现新的跨越。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第八次党代会、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继续坚持既定重大发展战略,继续坚持“三大推进”,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求真务实,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构建省会经济圈,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在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努力向经济繁荣、人民富裕、功能完善、生态良好、文明开放、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目标迈进。

  未来五年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万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人口年均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与2007年相比,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2%。

  三、2008年的政府工作

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2007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省控指标。

  实现上述目标,着重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投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加速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四)继续推进“大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五)加快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精神,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项目支持。深化产学研合作,健全院(校)地合作机制,围绕八大重点产业,建立10个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基金导向作用,继续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快速成长,使之成为产业发展主力军,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七大创新平台全面建成并发挥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创新服务中介机构;完善损失补偿办法,建立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企业担保体系;认真办好第八届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积极争取高新区列入国家非上市中小企业股权挂牌交易试点;继续加快科技创新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资金、项目、人才集聚,实施一批科技创新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国家专利技术交易展示中心。建成现代科技馆。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七)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

  (八)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九)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尚,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继续推进市容、交通、农贸市场等综合整治,力争在省会城市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渡江战役纪念馆、少儿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快发展休闲、娱乐、文博业,积极引进高水平演艺团队,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文化娱乐项目。继续实施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布点调整工作,加快资源整合,促进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滨湖三校二期和合肥八中新校一期工程建设,确保秋季建成使用。继续大力支持合肥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教育,关心支持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大力推进职教基地规划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院校入驻进度。依法管理各类民办教育,支持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卫生专项规划,启动健康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市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继续推进市职业病防治医院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精心组织奥运火炬合肥传递活动,办好市第九届体育运动会。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新机制,继续推进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市建设。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建设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