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动态简报(总第9期)2022.3

发布者: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交流中心发布时间:2022-05-13浏览次数:10

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2期(总第9期)简报

2022331


合肥学院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交流中心


【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高等教育发展简讯

 ●学者研究观点集锦

 ●高校改革与建设经验

【国外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美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合肥学院改革与发展建议】

 ●立足产业核心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交叉融合专业








【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动态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新时代高校改革与建设的重点任务


学科专业结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腰。在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做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高校改革与建设的重点任务,交叉融合是方向

 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布实施新一版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发布首批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及管理办法,试点建设一批学科交叉中心

     202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作要点提出,要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学科专业体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交叉融合,持续推动学科专业适应性调整、前瞻性布局和结构性变革。推进落实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管理,完善学科专业目录,修订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调整5%左右专业布点。支持高校设置急需紧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

 202219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研〔20221号),提出要服务新发展格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率先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机制,按年度发布重点领域学科专业清单,鼓励建设高校着力发展国家急需学科,以及关系国计民生、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学科。支持建设高校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优化学科布局,整合传统学科资源,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学科基础。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积极回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培育学科增长点要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实施“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稳定支持一批立足前沿、自由探索的基础学科,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论研究,扶持一批“绝学”、冷门学科,改善学科发展生态。根据基础学科特点和创新发展规律,实行建设学科长周期评价,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创造宽松包容环境。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以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学术训练和科研实践,强化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为高水平科研创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加强应用学科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推动建设高校更新学科知识,丰富学科内涵。重点布局建设先进制造、能源交通、现代农业、公共卫生与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大的应用学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以问题为中心,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搭建交叉学科的国家级平台。以跨学科高水平团队为依托,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加强资源供给和政策支持,建设交叉学科发展第一方阵。创新交叉融合机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融合,围绕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国家治理等领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完善管理与评价机制,防止简单拼凑,形成规范有序、更具活力的学科发展环境。

 2022224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22年,全国高校新增1961个专业点、撤销804个专业点。氢能科学与工程、可持续能源、智慧能源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能地球探测、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生物育种科学、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智慧林业、劳动教育、科学史等31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需要是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的首要目标。近年来,我国战略科技发展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不断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优化高校专业结构,支持和鼓励高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不断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设交叉融合的新专业是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的另一重要目标






 ●高等教育发展简讯


 ◆2022310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根据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职(专科)学校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01.32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44.60万人;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高职(专科)招生552.58万人。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3496.13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893.10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1590.10万人。

     ◆20222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并宣布新一轮建设正式启动。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2022324日,教育部举行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座谈会,深入研究部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造就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要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一要聚焦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加快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变革,注重科学基础、工程能力、系统思维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增强关键实践能力,建设一流核心课程;二要聚焦导师选拔的本质问题,充分发挥产教联盟作用,选优配强一流教师团队;三要解决产教脱节的关键问题,用好用活财政金融政策、用人政策、产业政策,健全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有效激发校企双方主动性,有效推进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四要聚焦长效协同机制建设,坚持效果导向,完善工程教育评价标准,组织实施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方案,切实保障出方案、出经验、出样板。

 ●学者研究观点集锦


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分析视角、矛盾表征与机制优化

田贤鹏  江南大学教育学院


一、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矛盾表征

(一)研究型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矛盾表征

1)责任与使命的办学定位不清。(2)知识与学术的内在追求迷失。当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作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时,其工具性价值将会被毫无疑问地彰显。(3)权力与利益的关系博弈失衡。当权力与利益的关系博弈出现失衡时,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中的市场化、行政化或泡沫化问题便会出现。

(二)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矛盾表征

1)经济产业升级发展的动态变化。由于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联系日趋紧密,导致高校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方面面临着愈来愈加严峻的挑战。(2)缺乏整体性的宏观统筹和规划。为了避免学科专业的低水平重复性设置,政府需要基于宏观层面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区域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需要。(3)应用型办学特色未能充分彰显。实践过程中,能够真正达到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应用高校和应用型学科专业则相对较少。

二、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

(一)分类管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要求与原则

随着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日趋多元化和高校特色发展的逐步推进,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分类管理的价值和意义将会日趋突显,而这也将会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管理变革的必然趋势。

(二)基于分类管理的知识演化机制优化

无论是研究型高校还是应用型高校,其学科专业动态调整都应当以知识演化机制为基础,尊重知识生成、分化和重组的内在规律。

(三)基于分类管理的市场调节机制优化

市场调节具有内在的局限性,一方面,高等教育不同于完全的商业领域;另一方面,学科专业所蕴含的知识演化属性,决定了其无法脱离学术运行逻辑而完全由市场调节逻辑所控制。

(四)基于分类管理的行政干预机制优化

在尊重和保障高校学科专业自主调整权限的基础上,必要的宏观调控对于学科专业的科学合理布局具有突出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高校科技》202111


新科技革命与交叉学科专业设置

 ——兼论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方向

袁广林  铁道警察学院


一、我国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特点和动因

  1. 学科专业调整的历史轨迹

有以下特点:第一,基本上是遵循学科分化的思路,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数量每次修订均有增加;第二,每次修订均将压缩专业数量、扩大专业覆盖面作为目标,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第三,顺应科学发展趋势,适度增加新兴、边缘学科专业;第四,学科目录调整、专业目录编制从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分别组织到共同管理,专业目录由教育部有关职能部门依据学科目录编制,实现了本科生教育制度与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度的统一。

  1. 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影响因素

知识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的结果,它决定了学科专业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样态。科技革命不仅促进知识的增长,产生新的知识领域,还引发知识形态的变革,推动了传统学科专业的更新和新学科专业的创生,从而形成成员庞大、错综复杂的学科专业版图。

  1. 科技革命与知识演化特征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阶段,学科专业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学科专业不断分化而越来越多;二是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跨越学科专业界限的研究行为将成为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对目前学科专业目录所建构的学科专业体系发起了重大挑战。

二、新科技革命与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

(一)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产出依赖学科交叉的研究

在引发人类文明史层次的新科技革命的领域,推动这些领域的原创性突破都不是单一学科的理念、知识、方法、工具等能够实现的,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各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跨越边界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已成为世界各国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共识。

(二)应对新科技革命需要具有跨界思维的人才

以交叉学科研究著称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它在招收研究生时,突出对宽阔知识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要求。而我们的大学现在还沉浸在细分的、非常陈旧的学科专业的框架内培养人才,严重脱离社会的需求。如何围绕着现代产业和未来技术的发展,重构我们的学科专业领域,搭建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的平台,并在这个环境下来培养具有跨界行动能力的人才,需要加强对学科专业调整的顶层设计和前瞻谋划。

三、新一轮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要突出交叉学科专业的设置

(一)设置交叉学科专业是主动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我国学科专业布局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学科专业划分过细,造成各个学科专业间的隔离,不利于交叉和融合,这已成为制约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一个不容忽视问题。摆脱惯性,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推进科学研究路径的革命,迫切需要将学科专业的调整提上议事日程。

(二)建立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专业体系和管理制度,推动交叉学科专业科学有序发展

虽然近10年来对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有所调整,尤其是对二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较大,但对学科专业目录的整体框架没有做实质性调整,学科门类划分不科学、一级学科设置不合理和学科属性定位不清楚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在将交叉学科设置作为主要方向时,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层次和社会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科学地划分类别、层次,准确地确定归属,建立起科学规范、完整统一的学科专业目录体系。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10

 “双一流”背景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李立国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一、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学术导向与服务导向

在现代大学,即使是基础学科,除了研究型大学承担着研究拓展高深学问的职能外,应用型高校的基础学科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的功能,亦即培养本学科人才以及为应用学科提供教学支持。所以,在现代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仍然遵循学术导向的发展规律,研究型大学的应用学科专业和其他类型高校的学科专业宜遵循服务需求导向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主要规则是服务需求导向而非学术导向,遵循的是社会需求逻辑而非学术学科逻辑。

二、服务面向与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服务需求导向,具体来说就是服务的三个面向,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包括“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国家“十三五”规划、创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等;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就是面向社会一线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一批适应性不强、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一批专业并进行优化,使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就是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适时地发展某些学科专业。

三、办学特色与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办学特色并不是商业竞争中的“人无我有”,并不等同满足于填补学科专业的空白,并不意味着只发展优势学科。特色化与学科入主流并不矛盾,与学校的综合化并不冲突。特色化的关键在于:同样的事情,我们能做得更好。创特色不只是在竞争中出奇制胜,关键是如何通过特色化战略发展学校的综合实力,解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长远重大问题。

四、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培养人才单靠优势学科是不完全可行的,而必须有比较齐全的学科设置。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才,而专业化学科布局的大学局限于较少的学科领域,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适应面窄,迁移适应能力较差。从学科发展的规律看,现代科学发展呈现出越来越综合化的趋势,同一学科群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不同学科群之间也存在联系。大学综合化能为各种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创造条件,为大学的科研发展特别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五、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要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有利于新学科的建立。为此,学校建设学科就不仅仅是建设优势学科,而是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围绕优势学科,建设学科群,突破现有学科的边界特别是学科专业目录的边界。学科划分要努力做到“分类”但不“分割”,根据人才培养和研究问题,保持学科之间的连通性。

六、建立促进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与交叉融合的机制

从历史与比较的角度看,市场导向的学科发展模式更有利于学科的不断调整优化和交叉融合。首先,面向市场与社会的学科与专业设置是面向实际问题与需求的、而不是由学术力量或者行政力量单方面主导的。其次,资源配置是由问题所决定的,如果学者固守没有社会需求的学科与专业,得不到资源支持,自然会考虑转变研究领域,由此带来学科的优化调整。与此同时,社会和学校评价一个学科与专业,是看这个学科点是否有必要开设,是否有社会需求和发展优势,不是因人设置学科与专业,而是根据需要设置学科与专业。

《大学教育科学》20174













 ●高校改革与建设经验


浙江传媒学院


 2019 年,浙江传媒学院制定了《浙江传媒学院本科专业监测预警及动态调整实施办法》(试行) ,以新一轮校内机构改革为契机,形成了专业调整优化的长效机制。

首先理顺了学科、学院、专业关系,进一步调整学科发展布局,为后面的专业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浙江传媒学院将原先分布在8个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科调整归并至5个学院;将分布在3个学院的新闻传播学科调整归并至2个学院;调整合并工学门类的2个学院,组建跨学科的媒体工程学院,实现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3个工学学科的交叉;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和大学外语部合并重组,强化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将所有学科分为3大类:优势学科、培育学科和储备学科,形成以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两大优势学科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教育学(传媒高等教育方向)、数学、经济学7大储备学科为支撑,带动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工商管理 6 大培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根据专业年度监测考评数据,按艺术类和文史理工类进行排名,排名位于后5%10%的专业列入预警专业名单。第一次列入预警名单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两次列入预警名单的专业,暂停招生或予以撤销。 2017 年的浙江传媒学院校内专业评估中,根据评估结果,学校果断暂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关系学、环境设计、数字出版等 4个专业招生,合并专业方向8个,实行专业大类招生3个。2019 年,依照《浙江传媒学院本科专业监测预警及动态调整实施办法》,经过校院两级充分论证协商,决定再暂停通信工程、汉语国际教育等2个专业招生,增设招生专业方向2个。两轮调整下来,共计暂停招生专业6个,合并(取消)专业方向8个,增设专业方向2个,调整比例占专业及专业方向总数的28.57%2020 年,浙江传媒学院将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分别调整为按软件工程(传媒大数据)、电子科学与技术(演艺工程与舞蹈技术)两个专业方向招生。


牡丹江医学院


 2020 5 月,牡丹江医学院开始落实《关于开展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工作的通知》,校长亲自参与《牡丹江医学院关于开展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解读工作,并组成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双论证”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还制定了供职能部门使用和二级学院使用的专门任务分解表,系统化推进各项工作。

从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分析及二级学院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子报告反馈分析看出,学校急需要根据社会供需度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并启动专业预警机制,隔年招或停招市场前景不好、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例如,经过调研发现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率较低,经过论证现已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启动隔年招生。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对口行业主要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关、口岸等部门,调研显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关、口岸招聘公务员对专业要求度总体不高,区域人才缺口较小,且此专业第一志愿填报较少、毕业生就业率较低,经论证决定在 2021 年启动隔年招生。如一次性录取率和就业率没有提高将给予停招。

学校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和学科专业交叉发展专业集群的思路,构建了与“大健康”服务紧密对接、以重点学科为支撑引领,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具有学校特色的医药专业集群。以临床医学为核心,建设前期预防保健,中期医疗保健,后期康复保健,全程健康管理的“三期一体化”医学类专业集群。前期以预防医学、心理学为支撑,构建预防保健专业群;中期以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为支撑,构建医疗保健专业群;后期以康复医学和护理学为支撑,构建康复保健专业群;全程融入健康服务与管理,实现健康服务全过程管理。依托地区产业地缘优势,以药学为核心,建设前期研发,中期制造,后期销售,集研发岗制药岗销售岗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药学类专业集群。前期研发以药学为核心,中期制造以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为核心,后期销售以市场营销学和物流管理为核心。

学校根据现阶段教学资源情况,确定了“有所为”“有所不为”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原则,按照“改造一批”“替换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做强主干专业,做精特色专业,做实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并进一步优化医药专业集群,做大做强集群规模。

【国外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美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一、美国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特点

(一)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地方性和分权化的特点,教育的管辖权及责任归属于各州。美国高校专业的变更和调整,包括名字变更、暂停和取消一个专业,也要向州相关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美国高校具有较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政府更多是通过政策、资助和评估在宏观上加以引导。在专业设置上,不论是州政府还是高校内部都有一套严格的审查程序,即使在高校内部也要通过层层申报、论证,并提交详细的论证报告。美国高校在新专业申报时,有一个州内同类院校和相关机构的预评估的流程,目的是使院校之间互通信息,避免专业的重复设置,促进州内高校之间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该制度设计能够极大地解决不同高校之间重复设置专业的问题。

(二)市场调节是美国高校专业调整的主导机制。高校面向市场自主设置专业,政府只是通过评估、资金分配、学生资助等方式间接引导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一方面由于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遵循平等竞争原则,高校也要面临生源、政府资助、经费、声誉等竞争,这些竞争压力鼓励、推动着高校不断产生、增加或提升其专业教育供给。这使高校能始终保持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市场敏锐性和自我更新能力,能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调整专业,适时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在专业调整上亦是如此;另一方面,美国先进、完善的就业市场信息预测和信息服务机制确保了市场调节的有效性,高等教育市场与就业市场衔接良好,市场信息服务机制透明、完善,这为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可能。

(三)专业评估在美国专业设置与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竞争为导向的专业评估主要关注质量指标的提升和增设新的专业,专业评估成为了“州政府的战略选择”,专业评估已从专业质量提升的手段转而成为政府重要的管理工具。专业评估分为校内和校外,其中校外专业评估主要包括政府组织和委托的评估,以及专业认证机构的评估。认证机构实际上扮演着高校学科专业调控中枢的角色。认证机构通过认证行为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发挥影响作用。而且,政府的资助与认证挂钩,只有经过权威认证机构认证的学校和专业才能获得政府的资助以及就业市场的认可。

(四)学生是美国高校专业调整的校内直接影响因素。美国高校的学生在在大学就读期间能灵活更换专业,并且一些高校还为学生定制“个性专业”“特殊专业”,让学生自行设计所学专业课程。事实上,美国高校的专业以课程为核心,也就意味着以学生为中心。高校设置新专业、停办旧专业、扩大某些专业的规模或方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的直接需求所致。

二、美国高校学科结构与新兴产业终结保持联动

在美国高校进行学科结构调整、主动适应进而超前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间接引导下,美国高校学科结构调整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有力支撑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不影响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美国政府主要通过立法与政策引导、项目支持和重点资助三个方面介入高等教育,积极引导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一)凸显技术学科,支撑新兴技术创新。很多高校将开发高技术、催生新产业作为使命,技术学科对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作用日益明显。学科专业目录中不仅专门设置了工程技术、科学技术、通信技术、精密制造技术、军事技术、机械与维修技术、建造技术、交通与运输服务、家政科学、个人与烹饪服务、安全与防护服务以及公园、娱乐休闲、健身等 12大技术学科群,而且在其他学科群中也设置了基于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兴技术学科。最近 20年来分支学科数增幅最大的 4大学科群分别为科学技术、通信技术、工程技术、交通与运输服务。美国高校技术学科的发展,为美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助推新兴产业群体突破。新兴产业必须由技术创新所催生,而新兴技术的复杂性客观上要求打破学科壁垒,以学科交叉融合、学科集成为手段,以解决复杂问题为目的和导向。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威力不仅表现在催生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如近 100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有半数以上属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表现在新兴技术领域的群体突破,如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群和 3D打印技术的出现等等,都直接受益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截止到 2011年,美国交叉学科群分支学科数由 4个升至 31个。近 20年来,美国高校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表现尤为突出。实施多年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学科集成战略,有力推动了新兴技术的发展,成为美国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引擎。

(三)学科布局点面结合,协同新兴产业发展。在学科调整上,集中体现为重点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 在重点发展上,美国科研经费在学科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从投入重点的学科分布来看,首推生命学科,其他依次为工程科学、物理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学科的均衡发展有多种原因,突出表现在学科领域的不断分化,新兴学科逐渐取得优势地位。

三、对我国高校学科调整与优化的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于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专业结构作为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抓手。以上美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应进一步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如果不能给高校充分放权,而是在既有框架内办专业的话,就不能使高校成为真正的专业办学主体,也不利于高校对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及时回应。当然,在放权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问责制的建设,使高校能用好专业自主设置权。

其次,应着力加强专业教育信息服务机制建设。专业设置与调整时所需的分行业、职业从业人员数据、劳动力市场就业数据、就业预测数据等都存在不完善、不健全、不公开的问题。这对高校专业的结构调整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也不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决策。因此,今后应重视和加强专业教育信息服务机制建设,政府的职能应更多地是提供信息、建设标准,组织评估。

其三,应加强和完善专业评估制度。专业评估是政府、公众,甚至高校自身了解专业办学状况的重要路径。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估,并有效地开展能有效促进高校办学质量、效率的提升,也能为政府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并成为公众对高校问责的依据。



【合肥学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议】


立足产业核心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交叉融合专业


近三年来,学校不断强化“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主动对接安徽省合肥市汽车及零部件业、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商务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增设和申报智慧交通、工艺美术、网络与新媒体、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新专业。停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入手改造老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22年,教育部把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作为高校改革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求高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需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对接产业链建立现代专业体系。要求应用型高校重点布局建设先进制造、能源交通、现代农业、公共卫生与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大的应用学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不断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积极发展交叉融合专业。因此,建议学校根据教育部2022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要求,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总结“大陆集团创新班”、大众学院和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和经验,立足于解决产业核心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交叉融合专业,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打下基础。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