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2011年工作总结
|
发布时间:2012-05-02 浏览次数:905 |
2011年3月,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三届年会在滁州学院召开,滁州学院从合肥学院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成为联盟第三届轮值主席单位。一年来,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常任主席单位及其他各兄弟院校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进一步完善了《行知联盟章程》,选举产生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发表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宣言》,以“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主题开展了系列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小学期制”改革 “实践教学小学期制”是高校利用小学期开展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专业实习实训、学科竞赛培训、产学研合作和辅修专业、双学位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学习等为主要内容,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强能力人才的需求。推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是高等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较好地实现了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时间的资源共享,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安徽省教育厅于2011年4月下发了《关于同意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实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的批复》(皖教秘高〔2011〕27号)文件,批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从2011年起实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度。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联盟高校之间互相开放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各高校间的优势和特色专业,搭建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小学期实践教学活动,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得到网络等媒体40多次报导,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2011年暑假,联盟高校共组织8000余名师生开展校际、校企、校内等各形式的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在活动中,各高校注重教学的内容、时间、模式等方面创新,保证了实践教学实效。其中,参加跨校小学期实践活动的学生近千名,涉及专业达十多个,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在本次实行小学期活动中,许多联盟高校还积极利用实习基地,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小学期活动,涉及学生数达500余人。同时联盟各高校还开展了多形式的校内小学期活动,涉及范围更广,参与的学生人数更多。 二、积极开展辅修专业及双学位教育 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在人才市场竞争力,联盟许多高校相继开展了校内辅修专业及双学位,收到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加大联盟内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开放力度,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省教育批准,联盟高校实行进一步互相开放并试行辅修专业及双学位教育。 2011年12月30日,由淮南师范学院牵头召开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辅修专业(双学位)工作专题研讨会,起草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学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位)实施办法》,并就跨校辅修专业及双学位教育的修读年限、学时学分、修读时间、食宿、安全、授课方式、联盟高校间优势专业的协调、辅修专业(双学位)证书认证系统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达成了初步共识。会议商议在2012年暑假全面开展联盟内跨校主辅修专业及双学位教育。 三、深入合作开展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联盟内各高校联合开展2011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共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7项,其中,高校合作联盟建设和分类管理改革试点项目1项(由合肥学院牵头);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3项(分别是由滁州学院牵头的“地理信息工程实习实训中心”、淮南师范学院牵头的“艺术实习实训中心”、铜陵学院牵头的“经济管理类实习实训应用平台”);省级特色专业3项(分别是由安徽科技学院牵头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铜陵学院牵头的财务管理专业、巢湖学院牵头的动画专业)。项目牵头高校高度重视发挥本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强化对联盟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对成员高校作出多项服务(如接受小学期制、跨校辅修专业及修读学位、共享实验室、提供优势师资等)的承诺。 四、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教材建设 联盟高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建设,9月30日,在安徽科技学院召开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食品学科教材研讨会议,来自合肥学院、蚌埠学院、黄山学院、滁州学院等联盟高校代表与出版社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会议着重探讨了联盟高校教材、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编写思路和想法,讨论并确定了教材的编写任务,保证高规格、高起点,创新体系,编写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 联盟部分高校还结合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实验实训教材编写。比如滁州学院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合作编写的《GIS应用技能》等4部实践教学教材已交付出版。 五、强力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试点基础上,联盟多所高校进一步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探索“三.三”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了同行的认可。经过激烈竞争,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学院和合肥师范学院分别开展的农业推广硕士、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实现了我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新突破。 六、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联盟高度重视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开阔办学思路,加快“联盟”国际化的步伐,2011年11月,组织联盟高校有关专家、领导赴德国参加安徽省—下萨克森州第四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论坛”,实地考察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等不同类型高校,对德国大学定位、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合作、国际化等诸多方面有了较为全面了解,加强了与德国高校的合作,拓展了办学思路。 此外,在成员高校共同努力下,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交流渠道进一步拓展,合作交流也更加的频繁。本年度建立了安徽省应用本科院校联盟网站,发行4期《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通讯》,利用这此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平台,不仅实现了联盟兄弟院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也给广大师生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七、联盟下一步工作思考 1、进一步深化联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扩大跨校开展“实践教学小学期制”的范围,强化实践教学实效,研究和探讨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2、在试点探索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联盟内跨校开展辅修专业和双学位教育模式,进一步落实修读时间、授课方式、学分互认等工作环节。 3、继续把专业交流建设成联盟交流的长效机制和重要载体,联合开展专业(类)质量标准建立和人才培养效果评估,建立健全联盟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在联盟内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