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
发布时间:2012-02-23   浏览次数:1010

朱科蓉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应用型大学具有历史较短、面向大众、服务地方、应用为本和实践教学等特点,但由于部分新建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生源质量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要在高等教育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通过科学定位、强化特色和错位经营的策略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大学核心竞争力;科学定位;强化特色;错位经营

 

近几年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多类型、多层次的发展,教育部先后批准了100多所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院校。这些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多数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以区别于办学实力较强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应用型大学与国内众多办学实力较强的老牌大学相比,在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生源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那么,这些院校如何生存和发展呢?若与老牌本科院校同质类比,竞争力明显欠缺。其出路只有在同质化竞争中,识别并培养自己的“异质”。这个异质,就是核心竞争力。

1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首次正式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概念并加以阐述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来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1990年,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此后,人们把“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大学,用它来分析大学的发展问题。大学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样,都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整体性。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基本要素,不管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所有基本要素协同运作,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如有的大学办学条件非常好,但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有问题,也很难具有竞争力。

2)独特性。各校的核心竞争力均有自己的特色或特质,这种特色表现在大学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组织管理与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易被他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的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其他大学可以模仿其中的某些政策、措施和做法,但却难以获取成功的真谛,因为不同大学有不同的主客观发展环境和条件。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我国国内核心竞争力最强的两所大学,然而,两校的特色却大不相同。北大的“学术民主和自由”与清华的“严谨务实”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各自的优势的基础。没有特色的大学很难具有核心竞争力。

3)动态性。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但不能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一劳永逸。大学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保持和增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4)增值性。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给消费者和顾客,也就是给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和国家带来额外的价值。也就是说,它们的预期使用价值要明显高于预期价格,产生较高的性价比。这种增值可以反映在消费者更大的满足感,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获取,未来更高的收益、升迁机会和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没有增值性的竞争力,顾客不会认可,从而也就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2 应用型大学的特点

1)历史较短。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第4次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指引下,我国对一大批高等院校进行了调整,将一部分条件较好的专科或成人高校合并升格为新兴的本科院校。截止到2005年,在全国701所本科院校当中,新建的本科院校有198所,占本科院校的近1/3[1]对于这样一些历史较短、缺乏传统的应用型大学来说,一方面是机遇,可以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进行全新的规划;另一方面是挑战,既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的办学经验,也不能完全抄袭国外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模式,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出一条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

2)面向大众。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1973年发表的《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中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即标志这个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进入到大众型,超过50%即进入普及型。随着高校的大幅度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全国毛入学率由80年代的2%增加到2003年的17%,上海、北京等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率先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就是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培养应用性人才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应用型大学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而不是精英化阶段学术性人才的培养。

3)服务地方。应用型大学都是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在区域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它的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李岚清同志指出,一所高校“首先对地方要有贡献,要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对地方的科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应用型大学是地方政府投资兴办的,能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学校能否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如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新大学,这些大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名牌院校,没有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实力和名牌大学的优越感,但却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面对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的挑战,这些大学充分认识到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是在新环境下地区性高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因此,他们主张以丰富的智力资源为社会利益作出贡献,加强高校同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致力于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

4)应用为本。“应用为本”是应用型大学的根本特征,它直接体现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教育部2001年《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性人才”。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它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性人才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性人才。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良好自学能力的通识性、学术性人才,它承担着为更高层次教育提供生源的任务。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性人才,他们的知识更新能力、专业提升能力甚至综合素质都相对弱一些。而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特点。

5)实践教学。由于应用型大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打破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包括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和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既包括校内实践基地,也包括校外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是实施实践教学的主体,应用型大学必须建立一支既能教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师资队伍。产学研合作是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或主管局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使学生取得“双证书”,成为真正的应用性人才。如组织档案专业学生到各级档案馆开展教学实习活动,室内环境控制技术专业与装饰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学生中联合培养ISO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内审员。

3 应用型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3·1 科学定位

科学定位是提升应用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定位是一所高校把握自身发展目标与方向的根本,是对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地位的选择,也是自身对社会人才需要多样化培养空间的选择和确定。大学科学定位的前提是对高等学校进行合理的分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的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教育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

关于高等学校的分类问题,国内外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标准。[2]在类型划分上,美国侧重按学历层次、德国侧重按人才类型、英国侧重按历史年限。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的主要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便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指导与管理,二是为高等学校自主定位提供一个明确的参照系,帮助高等学校及时诊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应该是多样化的、全方位的。以人才培养的层次为标准,可分为研究生、本科和专科;以人才培养的类型为标准,可分为学术性、应用性和技能性;以学校的面向区域为标准,可分为全国性、地方性和行业性;以高校的职能为标准,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职业型;以学科类型为标准,可分为综合类、多科类和单科类。

目前,应用型大学在办学定位方面主要存在三大问题:盲目性、攀比性和趋同性。1)盲目性。部分高校在确定办学定位时显得比较盲目、被动,没有认识到办学定位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或者不清楚应该如何定位。在没有对学校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区域发展条件、学校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认真分析的情况下,草率定位。2)攀比性。学校的定位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及学校自身条件。有的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相互攀比,在办学层次上不断升格,在办学规模上恶性膨胀,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贪大求全,在师资要求上追求高学历,在办学目标上都朝着“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一流大学”的方向发展,从而出现“摆不正位置、放不下架子、找不着路子”[3]的情况。3)趋同性。在传统的“重学轻术”观念影响下,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层、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把学术性看作办学的惟一目标,把纯理论视为高水平的标志,造成办学模式和办学目标的趋同性。另外,目前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导致高校发展目标趋同的重要原因。

应用型大学,尤其是新建的应用型大学由于在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生源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只有选择不同于学术型大学的发展道路,才能具有竞争优势,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应用型大学在进行办学定位时应考虑5个因素:学校条件、市场需求、政策因素、所处位置和发展趋势。[4]因此,以人才培养的层次为标准,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本科层次的人才;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标准,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以学校面向的区域为标准,应用型大学属于地方性院校;以高校的职能为标准,应用型大学以实践教学为主;以学科类型为标准,应用型大学的学科设置应该是综合性或多科性的。如北京联合大学是北京市市属市管的一所综合性大学,面对北京市众多的名牌院校,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更加切合学校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的办学定位为“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办学宗旨是“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

3·2 强化特色

强化特色是提升应用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高等教育是分层次分类型的,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必须具有自己的个性,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高等教育结构中谋求应有的地位,发挥重要的作用。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并具有以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如北京联合大学在办学之初,基本移植了老大学的办学模式及培养方向,学科专业以传统的数、理、化、生、地、文、史、哲、法等基础研究专业为主,没有自己的特色。经过多年的探索,提出了要更加适应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应用特色,着重发展应用文科、应用理科的发展思路,对学科专业进行不断地调整,基本实现了文理科专业由基础研究型向应用型的转变。从调整方式看,主要分为3种情况:一是由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融合而成新专业。如数学专业转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物理专业转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图书情报专业转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二是老的基础专业调整为新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如化学专业先后转为应用化学专业、环境专业,生物专业转为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专业,地理专业转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历史学侧重文博旅游方向,档案学侧重信息开发与秘书方向,法学侧重经济法方向。三是设置应用型新专业。如金融学、英语、新闻学、广告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

学科和专业建设最终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上。如历史学科的主干学科是历史学,但应用型大学的历史系不能雷同于研究型大学历史学科的专业设置。北京联合大学通过调研,了解到北京地区近几年内每年需新增博物馆学专门人才约600人,旅游方面缺乏大量具有文博知识的人才,其中大部分为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培养这种社会需求的人才要把握两个“结合点”:一是历史与文物的结合,即文物博物馆方向;二是文物与旅游的结合,即文博旅游方向。因此,北京联合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依托历史学,加大文物博物馆和旅游方面的课程,培养直接面向首都文博旅游事业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3·3 错位经营

教育经营,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崭新的办学理念。经营原是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与管理密不可分,同时又有差异。经营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确立市场第一的理念;而管理强调的是要素的最佳配置,以发挥各要素的最佳效能为目标,但要素配置的方式不一定通过市场,还有政府规划。经营意味着必须敏锐地捕捉机遇,精心地谋划策略,出奇地占领市场。从管理走向经营,是大学竞争的必然选择。大学经营首先要对学校进行SWOT分析,不仅要考虑学校的优势条件(strength)和不足之处(weak),还要考虑外界环境提供的机遇(opportunity)和面临的挑战(threat)。经营的重点是预测市场需要和变化,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发现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协调高校的整个活动,以实现高校的战略目标。

所谓错位经营,即与其他竞争者(大学)在市场细分、细化的前提下,依据各大学的实力和经营特点,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瞄准和锁定自己的消费群体(包括生源和用人单位两方面),从而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管理方式上加强针对性和适用性,满足特定层次和类别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错位经营尤如古代经典谋略中的“田忌赛马”,它的理念是以已之长、克敌之短,以局部的优势实现战略上的胜算。错位经营是一种差异化战略,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如果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和普通本科院校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空间将面临巨大挑战。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丁小浩教授在研究人口规模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压力时,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提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1)2009年之前仍呈迅速的上升势头,年均增长率达4%。” 2009年之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逐年下降。生源的下降,将给刚刚增长起来的应用型大学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应用型大学必须紧跟市场需求,通过培养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用性人才,迅速占领属于自己的市场领域。

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专家卡诺伊认为,中国需要更多的是应用型大学。剑桥大学校长理查德认为,不同性质、特色、规模的大学都可以成为好大学。许多校长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应当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标准。每所学校应根据自己的传统、特色、优势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和人才培养领域,追求卓越,追求一流。[5]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策略就在于科学定位、强化特色和错位经营。

(该文原载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

 

[参考文献]

[1] 唐景莉,陈强,郭炳德.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定位是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5-11-11(1).

[2] 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7-157.

[3] 樊彩萍.地方院校发展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1-14.

[4] 江小明.新建地方大学的定位与定位调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9):88-91.

[5] 唐景莉,黄文,杨桂青,等大学要科学定位各安其位[N].中国教育报,2004-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