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科研团队 顾一鸣 物流管理专业是1986年自合肥联合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发展演变而来的,企业管理专业是我校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对口合作共建的5个专业之一。2006年,我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方向开始招生,在该方向的基础上,2007年我院向教育部申请开办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并获得批准,于2008年9月正式招生。我院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于2008年签订了“合作共建中德物流管理专业”协议。2008年,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被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为“安徽省特色专业”, 2009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我院被批准为安徽省五个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之一,物流管理专业被列为”重点建设示范专业”;同时物流专业被列为合肥学院与中国科技大学战略合作的三个重点专业之一。2010年,“物流实验中心”获得财政部第一批支持地方院校发展的200万元资金和合肥市150万元的配套支持支持,现已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物流实验中心。2011年由教育部批准的安徽省第一个对外合作项目“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第一批60名学生正式入学。2012年,基于我校物流专业建设优质师资和资源基础以及本专业“服务地方、注重应用、国际合作”的优势和特色,获得教育部批准安徽省唯一的“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认证基地”;2012年8月,基于我校两个物流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德国物流协会与合肥学院、安徽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安徽省物流协会、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中国物流发展中心正式签约成立“德国物流协会合肥分会”。 2008—2012年,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的6所高校的物流专业、省内其他5所高校,省外10多所高校围绕物流专业建设、“模块化”教学进行了深入交流合作,我校物流专业的“模块化”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推广效应。 2011年,物流专业团队被学校评选为“优秀教学科研团队”。 目前,物流管理教学科研团队是由一批高层次专家教授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组成,团队共有成员14名,其中教授7人(本系专职教授2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兼职教授2名,外聘企业客座教授3名)、本系专职副教授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0人,双师型教师2人;校级优秀教师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团队成员李道芳教授、李德才教授被中国科技大学聘请为物流专业硕士硕士生导师。团队成员有广泛的学缘背景和良好的学术经历,形成了现代物流的教学科研主力军。 团队带头人李道芳教授治学严谨,具备较高的师德风范,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重视平台和团队建设,关注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年轻教师参与教研、科研课题,为本专业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和科研教学团队。李道芳教授长期至力于企业管理研究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取得丰富的教研和科研成果、多次参加物流国际国内会议;积极承担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工作。 该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模块化课程建设、实验室系统建设科学研究和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为该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团队已具有较健全的合作机制,成员之间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互补,形成团队合力与整体优势。教师们在多年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程建设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合作开发教学资源、研讨教学、交流教学经验和“传帮带”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该团队至今已承担国家、省部级和院级教学、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教研科研论文50余篇。 几年来,该团队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满足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同时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有利条件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提出了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融科研与教学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与做的结合,强调创造性方法和技能的培养;强调产学研的结合;强调学生表达与交流演讲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该团队围绕办好“两个物流专业”(含中外合作培养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制定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化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联系,突出强调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系统性,始终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饭中加大实践型教学的力度,合理规划验证性实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通过实验室开放及各种创新大赛等途径,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加强与企业合作和教学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在课程知识结构中强调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创新了符合“应用型、能力型”和“高层次、国际化”的特色人才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团队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全面落实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中。该团队在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现代物流人才构建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努力利用自身教学科研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2008—2012年,物流专业与安徽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安徽省物流协会、中外运安徽分公司、徽商物流公司、德国麦德龙公司(安徽)、德国大陆轮胎公司(合肥)、德国奚伟德公司(合肥)、安徽安利集团、安徽宏实集团等20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完成了近20个物流合作项目并受到好评。使得我校物流专业和该团队获得了“国内有影响、省内一流”的地位。该团队通过参与国内各种物流教学科技活动和获得的各种成果,使我校物流专业2010年被中国物流教育协会评为“全国物流教育示范院校”。 根据团队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围绕本教学科研团队确定的建设目标,团队今后的建设将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强化“名师工程”,努力打造一支学术水平高、社会声誉高的教学科研队伍;通过引进、委培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全面促进教师队伍的业务和学识水平;通过引进在本学科有一定影响或发展潜力的高学历人才到本校任教,积极邀请专家来开展学术讲座,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担任顾问或兼职教授;同时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攻读学位或出国做高级访问学者;通过老教师“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水平、学术进步和、科研钻研的方法和技巧;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编写教学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加强现有的“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工程”和“仓储与配送管理”省级示范核心课程的建设。在用好现有教材基础上,鼓励教师自编高质量的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选用国内外有影响的优秀教材;加强自编教材及其配套教材的建设工作。 3、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进一步改善现代物流实验平台的基础设施和实验条件,巩固已有的教学实训、实习基地,重点建设3-5家实训基地,强化校企联合。继续秉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一方面继续保持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一些实践性和操作性课程,并通过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开展多种渠道方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学生考研和毕业求职的多重需要。 4、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学质量 加强科学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适应团队向教学研究型发展的需要。继续发挥优势,鼓励教师申报和参加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去,在科研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继续推进本科教学的各项改革工作 努力做到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及时转化,使教学内容最优化,教学方式灵活化,教学程序规范化;鼓励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开课;继续完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系统;继续将本科生的基础教学实习与横向和纵向的重点科研项目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将学生视为科研的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热情,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深化校企联合办学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合办学,聘请企业优秀的管理人员担任兼职讲师和教授,积极引进高水平的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