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
发布时间:2012-09-05   浏览次数:227

——记我院外籍教师赵诚惠教授

贾峰  顾晨婴  李舒怀  荣 翌

赵诚惠教授,女,韩国籍。合肥联合大学1996级中旅系中文培训班学生。现任合肥学院韩语教授、合肥韩大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和合肥韩商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20014月被合肥学院授予“优秀教授”;20016月被韩国忠南瑞山市教育厅教育长授予“功劳牌称号”予以表彰;20019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黄山友谊奖”;20029月被中国人民政府授予外国专家最高奖“国家友谊奖”;200210月被韩国金川市市长授予“感谢牌”称号;200212月被韩国忠清南道教育厅教育长授予“功劳牌”表彰和“自豪的忠南人奖”称号;20034月,被合肥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20059月,被合肥市政府授予“文明市民”;2006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授予其“永久居留证”;20066月被大韩民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授予“自豪的侨民奖”等;2008年,成为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手。下面就谈谈赵诚惠教授的跨国之爱、教育之情。

 

   往中国  开启人生新旅程

在岁月的长河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迎来很多的人生际遇,顷刻间的选择也将决定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赵诚惠和其家人是明智的,他们选择了中国,选择了合肥,同样也开启了崭新的人生旅程。

1996年以前,赵诚惠和丈夫朴南圭带着两个儿子在韩国的瑞山市过着平静而富裕的生活。赵诚惠在一家幼儿园当园长,丈夫朴南圭经营一家电脑商场。当孩子长大后,他们希望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准备移民去美国,并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19965月份,赵诚惠去了一趟美国,并在华盛顿市联系好了住所和儿子的学校。听完母亲归来后的介绍,当时正在上中学的大儿子却提出了另一个想法。“妈妈,去中国怎么样?上课的时候,历史老师说中国以后是最强大的国家,地理老师说美国是下午三、四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太阳才刚刚升起。如果我们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在那生活,对我们肯定是最好的。”从来没有想过要来中国的赵诚惠,被儿子的建议震惊了。她和儿子交谈了很多次,喜欢中国历史的儿子却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说服母亲动摇移居美国的打算。

出于儿子未来发展的需要,赵诚惠开始考虑儿子的想法,并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她的很多朋友建议如果去中国,那也应该去北京、上海这样的一些大城市,或者是离韩国近一些的沿海城市。就在赵诚惠犹豫不决时,迷恋《三国演义》的大儿子又将“登陆中国”的地点定在了合肥这个名副其实的三国旧地。赵诚惠深知儿子的建议不是全无根据,“在朋友的介绍下,我们对合肥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合肥应该是中国的中原地区,这里曾经有华佗、曹操、李鸿章等历史名人,还有包公祠。”最终,经过全家的商讨,他们还是被合肥悠久的文化氛围和沉重的历史积淀、现代快速发展变化和宜居的环境所吸引,于是取消了去美国的打算,并放弃了前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举家迁至合肥,开始了异国他乡的别样生活。

相比今天,1996年的合肥,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基础设施、生活环境都很还处于较低水平,告别原本韩国安逸的生活,赵诚惠一家经历了太大的生活差异:语言不通、生活不便、没有朋友等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压力。几个月后,赵诚惠的丈夫朴南圭突然一个人去了美国,还在美国找了工作,要求一家人再搬到美国去。但赵诚惠没有同意,不想再次搬家。他和丈夫达成协议,既然来了,至少也得待五年的时间。五年以后,如果不行的话可以再移民美国。丈夫的归来使得家庭再次平静下来,尽管面对未来,他们还有太多的未知……

   入联大  同兼学生与教师

和众多外国来宾一样,跨入中国的版图,赵诚惠和家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语言不通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如买菜、购物、打车等只能通过手势进行交流。对此,赵诚惠早已做好了打算和规划,她不但要在合肥快乐地生活,还将努力成就自己的另一番事业。在家乡韩中交流中心的介绍下,她来到了合肥联合大学(合肥学院前身)中旅系,和家人一起报名参加了中文培训班。回想起当年初学汉语的情景,赵老师笑着说:“我是妈妈,我们一家人都不会说中文,可是我的压力、责任很大。”为了更好地给丈夫和儿子树立好榜样,赵诚惠学习地十分认真。她每天上午去学校学习,回来以后也不坐车,边走边看单词,每天除了吃饭,大部分都在看书,晚上一般都是一点两点钟睡觉。就这样,赵诚惠以一个母亲的榜样带领全家学习中文,让全家人在中国坚持了下来。

 经过一年时间的刻苦学习,赵诚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基础,能够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语言的学习过程是漫长的,但赵诚惠老师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已为自己今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7年,当时还在培训班进行学习的赵诚惠找到合肥联大的杨校长和中旅系张主任,商讨是否可以在合肥联合大学开设韩语学习班。当时的合肥联合大学一直以国际化办学扬名省内外,开设韩语学习班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因此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批准,决定先在中旅系的文秘和导游两个专业首开韩语班,教师自然是赵诚惠和丈夫朴南圭。新的学期一开始,赵诚惠的身份便从一名普通学生变成了同兼学生和老师二职。虽然休息的时间比以前大大减少了,但是她十分开心,重回讲坛的她感觉到了生活的充实和意义。教授韩语的过程中她不忘学习汉语知识,反而更加认真,“只有将两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都掌握了,教和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韩语,她和丈夫一起商量,决定利用自己的积蓄设立韩文奖学金,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韩语。就这样,赵诚惠夫妇坚持了十多年,直到现在,韩语奖学金(后更名为“韩大奖学金”)仍然作为一项奖励方式,鼓励着校园里努力学习韩语的学生。

   铸事业  架起中韩合作教育的桥梁

在联大教授了几年韩语之后,赵诚惠渐渐发现中国市场同样需要更多的韩语人才,而联大作为一所培养实用人才的高等学府,其韩语教学规模只限于两个专业的选修课程,从学生数量和韩语水平上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于是,赵诚惠再次找到了学校的领导,希望通过与韩国高校共同开展合作办学,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韩语的机会,从而扩大韩语教学规模,提升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批准和支持后,赵老师开始利用自己的关系,联系韩国高校与合肥联合大学进行合作,搭建中韩高校之间合作的桥梁:“把中国学生介绍到韩国留学,把韩国学生推荐到合肥联大来。”

最终,合肥联合大学与韩瑞大学建立起了国际合作项目,并在友好交流中将合作的领域和范围逐渐扩大:先后与韩国七所大学建立友好学校,“2+2”、“1.5+1.5”中韩合作办学、互派学生进行交流、成立安徽韩语培训中心……当然,合作办学也掀起了韩国合作高校的中文学习热潮,赵诚惠骄傲地说:“韩国的大学生学习中文,第一推动力量就是我们。”在赵诚惠的努力下,学校的韩语办学水平大大提高,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2006年,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还特地来合肥学院演讲。

   赵诚惠教授对教育的感情甚笃。早在韩国的时候,赵诚惠就是一所幼儿园的园长。虽然此次来到中国,她担任的是大学老师,但她对于教育的热情和认真态度却始终不变。虽然她身兼数职,非常忙碌,但始终坚持“教学工作永远是主题,其他方面的事务都是辅助”。作为两个公司的董事长,又是为人所熟知的公众人物,在她的人生天平中,教育却摆在较重的那一端。“教育是社会的基础,教育发展得好,其他方面自然会好。”赵老师告诉我们,她十多年来始终如一地致力于中韩学生的交流,正是由于教育的这种重要作用激励着她。

在赵老师的教育理念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实用”思想。她认为“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有把学到的知识投入到工作中才能真正学以致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是很麻烦的事,所以就业问题是学校应该重视并急需解决的。”为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她主动联系自己熟悉的一些韩国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和工作,还推荐优秀学生到大学和韩国大使馆工作。在赵老师的帮助下,她的许多学生的就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从第一次安排4名精通韩语的学生在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就业以来至今已经安排了407位学生在韩国企业就业。

   献爱心  情系第二故乡

从当年怀揣着一丝忐忑和犹疑离开家乡,来到这块陌生的异国土壤,赵诚惠在合肥一待就是十六年。十六年的时光已经沉淀出一份深厚的故土之情。赵诚惠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合肥人。”她已不只是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更是深爱着这一方土地,把自己真正视为这座城市里的一个成员。融入异国的生活、文化已属不易,而融入真挚炽热的情感则更加难得,这份难以割舍的中国情、合肥情也显得弥足珍贵,感人至深。

她不仅为了鼓励学生学好韩语,专门设立了韩大奖学金,从97年开始她一直向“希望工程”捐款,十几年来从未间断。不仅投资成立了“无为诚南小学”、“长丰中韩友谊小学”等学校,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捐款15万元为灾区的人们送去真诚的帮助,今年又向肥东阳光小学捐款20万元。另外,每年还资助1015名农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对那些在恶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农村贫困学生,赵老师心中充满了怜惜与担忧。“农村学生学习环境艰苦,学校条件、设备、教学水平都很差,很多孩子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我资助他们从小学读到初中毕业,这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事。”赵老师显然已经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一种快乐。

赵老师对我校派往韩国留学的学生也是关怀备至。每一批对韩交流生,她都亲自送上飞机,并请自己远在韩国的哥哥和弟弟到韩国机场接机,帮学生购买一些必须的生活用品,赵老师的这项工作可谓是全家总动员。这位温柔和蔼的老师,常被学生亲切地称呼为“韩国妈妈”,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总不会忘记每年准时来看望这位像母亲一样被他们尊敬和深爱着的老师。对赵老师而言,她的这些已经成长为优秀人才的孩子们,给予了她作为一位老师的特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爱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