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岩 (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 合肥230022) 摘 要 本文在阐述了工程力学课程设计性实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多所国内高等学校的实际调查,显示了该种实验在高校的开设情况,指出其开设率不高的若干主要原因,并进行了深入地创新思考,提出了若干改革、拓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 工程力学 设计性实验 第二课堂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和要求,由学生在现有的或适当地加以改进的实验条件下,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的实验。而就工程力学而言,与其相关的设计性实验,应该具备七大特征: (1)方案的多样性; (2)内容与工程实际的相关性; (3)方法的综合性; (4)原理的科学性; (5)过程的学生自主性和研究性; (6)开发思维、提高能力和培养良好习惯的多重性; (7)考核的灵活性。 众所周知,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至关重要。然而在很多高校,开出从选题到实施真正体现设计性的实验却为数不多,许多是把原先的一些综合性实验,当作设计性实验来做,甚至有的干脆将一部分基本实验也改为设计性实验,充其 量也只是反映了“实验方法的综合性”、“实验过程的学生自主性”和“考核的灵活性”。最近,利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做了一项调查,旨在了解被调查的学校里开设工程力学课程(包括开设材料力学课程)的专业,其设计性实验安排情况,最终调查范围涵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河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其中也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在内的安徽省内大部分高校,共计57所,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a—表示所有的设计性实验均为必做实验;b—表示所有的设计性实验均为选做实验;c—表示要求学生必须完成2项设计性实验;d—表示要求学生必须完成1项设计性实验;e—表示未开设设计性实验。 对开有工程力学或材料力学课程的57所高校进行的调查,其具体数据(与图1相对应)在表1中显示。 表1 | a | b | c | d | e | 未真正开设设计性实验 | — | — | — | — | 18 | 开设设计性实验≥4项 | 2 | 1 | 1 | 3 | — | 开设设计性实验2~3项 | 5 | 3 | 2 | 5 | — | 开设设计性实验1项 | 9 | 8 | — | — | — | 注:表中数字表示与调查内容相对应的学校数。 根据此项调查显而易见,在工程力学课程中,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远远不足,所调查的大部分高校开设的项目也相当少,即便一些学校列出的项目不少,但定为选做,多半也就只选一项了,加上所列实验是否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性实验,也还有待商榷。 造成工程力学课程中设计性实验开设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此次调查得到的信息,概括起来主要有: (1)在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工程力学课程的实验学时数定的过少,甚至根本就不安排实验; (2)因为受实验设备局限,无法进行更多的设计性实验; (3)只考虑做验证性实验,简单、有现成的实验指导书或实验讲义; (4)受实验指导教师专业水平的影响,无法更多地确立出工程力学领域真正意义上的,且适合相应层次学生的设计性实验项目; (5)学生嫌麻烦,不愿意多选做几项设计性实验,以至老师对开发这类实验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 (6)受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局限。工程力学(或材料力学)课程一般在二年级开设,而设计性实验往往涉及多学科、多门课程的相关内容。 分析上述种种原因,考虑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设计性实验开设难、开出率低的问题,我在总结了多年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合肥学院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不断加强,创新地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第一,作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在时间安排上,不应该受课程本身学时的限制,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教学”,在业余时间进行,同时还可以考虑将工程力学的设计性实验,至少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第二、三年学年,分时段、分批次地进行; 第二,立足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在每一次设计性实验中对于设备的改进,以及学生在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和操作方法,都为后一个循环的实验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老师们也可以借此开发出更多新的设计性实验项目; 第三,考核的形式一定要突出“灵活性”,合理、公正,甚至可以由学生各小组之间采用自主评分的方式进行。 第四,作为工程力学方面的设计性实验,既要考虑有一定的综合性、研究性、与工程的相关性,同时也要力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为此,从力求开拓、创新的角度出发,可以考虑将以下的一些项目,作为工程力学中设计性实验的范例: (1)槽钢(截面)弯曲中心位置确定; (2)工字(截面)钢梁在简支情况和(一次)超静定情况下,当其跨度中间受到集中力作用时,最大挠度或最大横截面正应力比较; (3)偏心压缩的应力测试及截面核心的确定; (4)三角支撑梁构件内力测试; (5)预应力梁实验; (6)组合梁应力分析实验; (7)圆截面双柱面内失稳与面外失稳的对比与分析实验; (8)薄壁构件拉伸实验; (9)桁架结构(三角形、梯形或拱形)设计性实验; (10)不同截面形状结构件(截面面积相等)的扭转比较实验; (11)正方形等截面超静定平面刚架,在对称或非对称荷载(集中力)作用下,荷载及支座约束反力的电测法确定; (12)复合受力薄壁筒内力分离实验; (13)异型钢在偏心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测试实验; (14)单向增强复合材料弹性常数测定实验; (15)残余应力测定实验; (16)压杆临界力的振动法测定; (17)单向增强复合材料弹性常数测定; (18)开口薄壁结构受扭转或受弯曲应力的电测法确定。 诚然,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创新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可以确信,在广大师生共同不懈地努力下,对于设计性实验的开发与实践工作,必将得到快速、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龙立平、李旺英、王姣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教学研究与管理2007(6) [2]肖爱萍.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浅谈[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 26(7) [3]邱玲、朱为玄、王京荣,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应用与效果,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年2月26卷第2期 [4]李春友,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基本特征及组织管理,职业技术教育2008(35) [5]张晓慧、乔成立,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高师理科学刊,2007年27卷1期 [6] 范钦珊、王杏根、陈巨兵、鲁阳,《工程力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7] 赵星 赵存宝 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力学系 浅谈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开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的初步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