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校模块化教学对应用型德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2-03-31   浏览次数:290

德国高校模块化教学对应用型德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侯继红 蔡敬民

  要:本文借鉴德国高校模块化教学改革经验,认真分析模块化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尝试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德语专业进行模块化改革设计。

关键词:模块化;应用型;德语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不断推进,欧洲各高校为了构建一体化的高等教育体系,纷纷对本国学制、学分、课程进行改革。在这个背景下,德国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除了引入学士、硕士学位制度外,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对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环节、教学组织、评价体系等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

在高校实行模块化教学改革,意味着对教学结构进行重新组织。模块就是按照特定主题以及要实现的特定目标把不同的教学活动(课堂讲授、练习、实习、学术考察、研讨会等)组合成在内容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可用学分计量的、便于考核的单元。这种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取而代之的是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模块组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市场需求及变化设计并更新模块,从而培养学生在其未来职业生涯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模块化教学改革已在欧洲区域全面推广,截止 2010年,所有博洛尼亚协议签署国的高校已完成模块化教学体制改革及分级学位制度的转化,德国高校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可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示。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德语专业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德语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德国高校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应用型德语专业模块化改革的原则

1.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当今高校课程都是按照长周期模式来设计的,每次都要重复整个课程开发过程,而且开发时间比较长,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如果把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模块,那么根据市场需要,适当增加、减少或更换其中的一些模块,便可达到市场的要求。

2.以学生未来工作实际和个性化需求为依据,设置课程模块

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是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学生因为生长的环境、受教育的过程以及性格有所差异,导致个人的能力、对未来工作的设想各有不同。因此,在设置课程模块前,应了解学生的特殊需求,进行需求分类与分析,制订相应措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3.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分阶段集中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依据专业模块内容的难易、深浅及相关性,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地集中组织教学。教学内容模块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每个模块的周期短,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得到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内容模块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即:每学期固定开几门课,每门课到学期末才结束;属同一个模块的课程经常被拆散、分几个学期授完,导致相关内容不连贯,学生难以识别课程之间的关联,知识联系被硬性割开。

4.模块精讲、技能多练要求教材利用最优化

高校的德语教材通常都是在完整的课程观下编写的,讲究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模块化教学突出能力的培养,强调与市场需求、岗位需求和个性化学习相符合的教学针对性与适应性。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模块中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选择专业难点和重点进行精讲,而练习课的老师就相关技能的培养加强训练,这样就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时间的浪费,学生也能够很好把握某一技能应掌握的重点知识内容。教师间的紧密合作、就模块的内容及组织共同商讨是模块化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

二、应用型德语专业模块化教学设计

1.大一阶段建立一个较宽的语言基础平台,打好语言基本功

外语教学的指导原则是打好语言基本功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基于这一原则,明确应用型德语专业一年级的教学重点是:为后一阶段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等模块的实施打好语言基本功,建立一个较宽的基础平台。

大一阶段的专业基础课不妨把它视为一个大的模块,教学内容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听说读写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组成四个小的模块。针对单个模块的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实现了这些具体目标,整个大的模块的教学目标就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

2.大二阶段完善基础知识,强化四项语言基本技能的模块训练

德语专业二年级是专业基础课学习的最后阶段,外指委在德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了二年级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德语知识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方面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大二下学期的全国德语专业四级考试是对这四项技能的检测。

为了巩固大一已学过的知识,大二上半学年在继续一年级的教学模式,完成必要的语法知识点的传授之后,应针对德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对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要求设置专门模块,进行实训教学,即把具体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将各单项技能融于载体,构成模块,再根据实现载体的步骤和要求,编制该模块的实训任务,使教师和学生对预期目标和结果都非常明了。只有教师和学生紧紧围绕实训目的和要求进行合作,有的放矢,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预期效果。

3.高年级阶段提高专业文化素养的同时,设置行业技能等特殊模块,提高市场竞争力

德语专业的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德语语言四项技能之后,要想与德语国家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可以通过跨文化交际模块的学习,了解他国的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背景知识,以及中德两国文化的差异,提高专业文化素养,完成跨文化交际。

对德语专业毕业生可能的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根据行业要求设置教学模块,依据行业技能标准进行考核,把模块教学与社会上的资格证书结合起来,如:经贸模块与外贸业务员资格证、旅游模块与导游资格证、翻译模块与翻译资格证等,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德福考试(Test DaF)是进入德国大学学习的语言必备条件。根据考试要求,通过开设选修模块,设计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实训内容,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可以积极借鉴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结合我国实际,探索一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路,在应用型德语专业建设方面,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实践,从而实现特色发展的目的。

(本文原载于《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