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2-03-31   浏览次数:520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  ] 应用型本科教育目的是培养、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 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从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积极探索, 在广东培正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实践应用, 着力研究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教学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色办学道路。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计算机专业; 模块化教学; 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渴求也显得十分迫切。因此, 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涵, 以培养更多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这类人才十分必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本科层次教育, 有着本科教育的共性, 但它又有别于普通本科, 它更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它更不同于专科层次, 要求学生具有较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有进一步发展的后劲。那么,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该走怎样一条办学的道路呢?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大力推行模块化教育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 人才。”所以,应用型本科教育既非宽泛的工程科学教育,亦非狭窄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是培养适应工业、工程生产第一线现实和发展需要的工程应 用型、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保证本科人才的基本素质,又具有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特征的高等教育。

(二)模块化教学法课程体系的内涵及特点

模块化教学法(NES, 20 世纪70 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法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按专业设置相应的专业技能模块和就业定向模块, 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构建课程体系结构。所以,模块化教学法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完全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那么在这种课程体系建设下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如何进行,我们经过多年的调研、分析,结合广东培正学院计算机系的特点,做出了大胆的教学改革。

二、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结合岗位群的需求和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特点,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了由基本素质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就业定向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基本素质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涵盖了知法守法用法能力、语言文字能力、数学工具使用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等诸多方面的教育,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基础素质、自学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基本素质模块应包含数学模块、人文模块、公共选修模块、语言模块、综合素质模块等。

(二)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类行业(岗位群)的公共基础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和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主要包含专业理论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具体来讲,专业理论模块包含: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等子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网页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计算机信息安全基础、计算机系统及维护等子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课程的教学可以实行学历教育与专业技术认证教育的结合,实现双证互通。例如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各专业行业认证等,使学生掌握从事计算机各行业工作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硬件、软件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具备专业最基本的技能。

(三)就业定向模块

就业定向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项具体的项目工作,以培养学生直接上岗能力为出发点,实现本科教育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人才的目标。如果说专业基础模块注重的是从业未来及其变化因素,强调的是专业宽口径,就业定向模块则注重就业岗位的现实要求,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一门乃至多门专业技能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就业定向模块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项目实践模块、毕业实习等,每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一般为56 门组成,充分体现精而专、面向就业岗位的特点。

三、实施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按模块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 要确定每个模块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 在此基础上, 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式课程内容体系, 取消章节限制, 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各种类型的能力和素质专题, 作为子模块。其次, 每个子模块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根据模块知能体系的各个具体目标与内容而划分的小专题)或课题组成, 从而使模块课程的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

(二)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计算机专业实行模块教学, 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内容体系, 迫使教师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 不断掌握新的技能,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模块的性质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核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先进教法与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强调“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双边教学法”, 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

(三)促进了教材建设

模块教学中所涉及的教材往往在市面是难以找到, 即使有也不一定完全符合改革后的教学特点, 从而促进了新教材建设, 打破了现有的教材体系, 加强了专业性和实用性, 正确地解决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

(四)避免了讲授知识的重复性

原有的教育方法,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致使每科教学各自为政, 内容重复, 课时膨胀。采用模块教学, 加强了同一结合点上相关科目的协调配合, 避免了知识重复讲授。

(五)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模块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 因材施教, 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 特别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

(六)促进了考试改革

对课程引入模块化教学后, 每个模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力实体, 每个模块结束后, 都可以进行考核, 及时检验一个模块的学习效果。不同性质的模块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试方法, 理论性强的模块可以采用笔试, 专业性强的模块可以完全采用实践考核, 有些模块甚至可以采取口试、答辩等形式。学生最后成绩的判定可以是最后考试成绩累加每个模块的成绩, 也可以是最后的作品成绩和答辩成绩的累加等等。强化了“过程控制”概念, 弱化了考试结果。

四、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块化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 计算机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会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应用性本科教育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和探索性的工作, 必须以求真务实和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知难而进, 走特色化教育道路,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合作教育办学等方面继续探索、前进。

参考文献:

[1]梁国浚, 刘德强.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潍坊高等教育,2006, 4.

[2]张昌, 波章瑜.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定位[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 105~108.

[3]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1.

[4]梁国浚, 刘德强.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06, 2: 15.

(作者单位: 广州, 广东培正学院510830

(本文原载于《中国成人教育》200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