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要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合肥学院党委书记 陶登松 摘 要:地方高校,应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服务显示其地位和作用,以争取地方更大的支持,促进自身又好又快发展。南京工程学院、河南机电高专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收到了显著成效。合肥学院作为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地方性高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今后,合肥学院要继续加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要摸清地方对人才的近、中、远期需求,并根据人才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安排教学内容;要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为用人单位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要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研发能力建设;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服务;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 地方高校,由地方举办,主要由地方资助,应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服务显示其地位和作用,以争取地方更大的支持,促进自身又好又快发展。 合肥学院作为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针对这一问题,我带领院有关方面负责人,到南京工程学院、市科技局、合肥市四方集团和本院进行考察调研,并查阅了省、市和本院的有关资料,阅读了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机电高专的办学经验,获取了有关信息,形成了一些思考,现概述如下。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省属地方本科高校,以工科为主。学院新校区建在江宁区,占地2550亩,有38个本科专业,1060名专任教师、22937名在校生。该校以“学以致用”为校训,走“产学合作、共同发展”之路。他们通过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争取到了企业对学院的大力支持。其中25家国内外大企业(6家世界500强,11家跨国公司)共投资3.65亿元,同学院共建了69个实验室,使学院的实验实训条件大为改善,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该院还与企业共建11个专业,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建设,同企业共编教材数十部,请企业专家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把老师派到企业去参与科研攻关,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该院还坚持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企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在2009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专利成果展上,该院大学生一件作品获得本次展览唯一的一个一等奖。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该院的办学实力不断壮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招生第一志愿报考率连年达100%(录取线达省重点控制线);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连续四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还被推选为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协作组组长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高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制定核心组成员。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省属普通高校。该校积极构建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让用人单位来评价专业设置、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将他们的意见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并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适时调整或增加新的专业。该校电线电缆制造专业就是根据焦作电缆厂的生产需求,在该校专业目录之外申报设置的专业。该专业从课程设置到教师配备再到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的选择,都广泛听取了企业的意见,所以毕业生供不应求,供需比达到1:5。同时,该校还加强了就业指导与服务,组织全校教师和行政人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严格的就业工作责任制。由于该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改革创新办学,全员参加就业工作,因此,从1999年起,该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连续10年位居河南省专科院校前列,连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9月,在全国就业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上,该校被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表彰。当时,全国共有四所高校受到表彰,该校是其中唯一的专科高校。在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河南机电高专以全票通过被评为优秀。在2008年高招中,该校第一志愿上线率达172.6%,平均录取分高出全省分数线48分。2008年5月,该校被评为“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高职高专院校”之一。 合肥学院成立以来,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秉承“厚德、博学、善思、致用”的校训,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特别是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竞赛成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其中2008年本科生就业率(截至当年8月)96.94%,名列全省普通高校前列。随着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的提高,生源质量也在提高。2008年招生,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高出全省二本线22分、21分。出台了《合肥学院服务合肥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招商引资、文化建设和决策咨询等方面积极为合肥市提供服务。如:合肥学院68%的毕业生在合肥工作,有的已成为所在单位技术或管理骨干;利用对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引进德国技术为合肥市处理“固废”和污泥掺烧服务,为德国大陆轮胎、奚伟德集团等外资企业落户合肥提供人才支撑,并为合肥市同国外城市建立友好城市牵线搭桥;承担了合肥市“文化合肥”研究任务;完成了省旅游局委托的《安徽省旅游人才建设规划》,经专家评审和省领导题字后,已出版发行;对合肥市一百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写出了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的专题调研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完成了市政府委托的《合肥市城市住房建设规划(2008-2012)》调研和编制任务,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核通过后报国家建设部;承担了省市社科界多项研究任务,是合肥市社科论文获奖第一大户,在2008年全省高校人文社科应用性成果中,我院排序第一;在文明创建、支教、扶贫和市“两会”、“中博会”等重大活动中,我院均派出较多的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我院还派出专家、教授为合肥市和省内有关市、县进行理论辅导、专题培训。其中每年培训合肥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四千多人。由于我院积极为地方建设和发展提供服务,因此,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我院给予了大力支持。如全国第四届体育大会五项球类比赛场馆,在全市多家单位要求建在他们那里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最终决定将该场馆建在我院,2010年5月全国体育大会比赛结束后,该馆将无偿划交给我院使用。 虽然我院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服务得还不够。 根据南京工程学院和河南机电高专的经验,以及我院是一所地方性比较明显的高校的实际,我认为,我院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加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在服务中争取支持、增强实力、提高水平、又好又快发展。今天的大学不同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那时的大学,国家下计划,学校管培养,毕业生包分配。也不同于十年前甚至几年前的大学。那时的大学,招生人数还不太多,社会需求量比较大,大学生比较好就业,学校的压力比较小。现在的高等教育,高校数量明显增多,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已基本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这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提高我们国家的科教文化实力,是一件大好事。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大学生供求关系的变化,毕业生就业压力远大于以前。在大学生总体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大学生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有的还要求被录用人员有一定年限的实际工作经验。有的用人单位因难以招聘到这些“能文能武”的大学生而感到苦恼。另一方面,我们许多大学生因不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也感到苦恼。如何解决这“双苦恼”,我认为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但大学的条件毕竟有限,难以满足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这就需要依靠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而要取得支持,高等院校就必须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通过服务,增进了解,融洽感情,互相支持,实现双赢。不主动服务,只要求支持,是难以争取到支持的,即使争取到了一些支持,其支持的力度也可能是不大的和难以持久的。 第二,要摸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加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摸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阶段、中期和长远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和学院的实际,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安排学习内容,精心制订教学计划。需要设置新专业的,要及时申报设立。对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专业,要调整其方向。对连年就业困难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或暂停招生。对一些非本地区主需但在全国范围内就业较好的专业,可予以保留。对所学的内容及开设的课程,要多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历届毕业生的意见。根据市科技局介绍,合肥市正在大力发展三大支柱产业和五个新型产业,即汽车和工程机械、家电、装备制造业等三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软件、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五个新型产业。作为合肥学院,应紧紧围绕合肥市这一产业发展规划,主动融入,积极为这些产业发展培养人才。 第三,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为用人单位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我院的有关学科、专业要同本省特别是合肥的一些企业、科研院所结成若干产学研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企业的技术、管理攻关和人才培训,参与科研院所的重大科研活动。可争取企业到学院共建实验室、实训中心、研发中心。可聘请具有教学能力的地方领导、企业高管和专家、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员到我院做兼职教授。我院也要积极选派教师到地方和企事业单位担任干部职工培训指导老师、有关课题组成员、科技特派员、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要积极争取产学研合作联盟企业的支持,努力把这些企业建设成为我院比较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和我院老师实践锻炼及科研基地。与此同时,我院自身也要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开好实验、实训课;搭建若干科研和服务平台,鼓励师生开展科研和为服务地方活动。 第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研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略)。 第五,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略)。 (本文是作者2009年学习科学发展观时撰写的调研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