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的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以温州大学为例 蔡袁强 摘 要:地方大学在抓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同时,应该更加凸显社会服务的职能;在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因此,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速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拓宽社会服务职能,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创业型大学是地方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延伸。 关 键 词: 地方大学;社会服务;区域创新;创业型大学 作者简介: 蔡袁强,温州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责与使命,也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依据。①对于地方大学而言,地方既是学校生长的土壤,又是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服务地方是其办学的基本功能。地方大学要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依托区域经济产业优势,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从而更好地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一、社会服务:地方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8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新任务之一就是要利用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科学实际来为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也历来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一起被公认为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 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莫雷尔法案》,授权联邦政府可用各州赠予土地来创办新型高等学校,掀起了兴办赠地学院的热潮,推动了美国高校以主动的姿势服务于社会,明确把社会服务作为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形成了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新体制。1887年美国的《哈奇法案》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威斯康星大学是高校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先行者,校长范·海斯甚至提出:“服务社会应该是大学唯一的理想”,在他的带领下,该校以“大学应该直接有利于促进农业、使工业效率更高和有利于政府”为立校之本,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成为高校服务地方的典范。②2O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又陆续出台了以《贝多法案》为代表的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商业化的一系列法案,有效促进了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活动,促使大学衍生企业的大量创办和为高校利用知识服务社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这些学术创业活动不仅直接促成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引发了美国经济结构转型,而且强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法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发重申了高校管理中实施权力下放和民主管理的方针,大学被赋予积极参与国家与地方经济和文化活动的职责,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立了与本区域周围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关的教学或研究机构。 日本成立了全国性的“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倡导高等教育机关要积极适应产业界的要求,利用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源实现社会贡献的机能,并根据产业界的要求推进教育结构的更新。 我国教育部门也积极倡导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赢的理念,高校也积极开展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而深入的合作,地方大学更是抢抓机遇,自觉地把学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地方大学一般是地方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举办的,或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经费并进行管理的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学校数量上看,地方大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全国普通高校有1 908所,其中地方所属所管院校就有1 79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4.2%;从招生人数看,地方大学承担了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地方普通高校本科、专科在校学生1 716.8万,占全国总数的91.1%。地方大学贯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理念,有效推进了高校与政府、知识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大学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个历史趋势的大背景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③知识经济的根本性变化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剧变,劳动力结构也随之调整,科技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的角色也发生了重要改变,已经由社会的边缘组织转变为经济社会的轴心,在实现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④ 随着知识经济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的使命正在从传递知识走向发展知识,从远离世俗的“象牙塔”成为“社会服务站”。以谋求平等为目标,以服务大众为使命的地方大学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促进高等教育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特别是地方大学的重要职能。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产业科技创新和研发等方面,地方大学是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已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区域创新:构建地方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圈 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大学、企业和政府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生态圈。其中,大学及其研究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则是整个创新系统的缔造者和维护者,起到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三者处在特定的创新环境中,以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纽带联接起来,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共同推动着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⑤亨利·埃茨科威兹将这三者交叉影响又螺旋上升的新关系概括为“三重螺旋理论”,并认为大学、企业和政府在这个生态圈中相互依存又各自保持独立,每一个都表现出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但同时仍保留着自己原有的作用和独特身份。地方大学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其显著的社会服务特征正好发挥了联系技术创新源泉与技术创新主体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一股合力,维系着生态圈的正常运营。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 1.培养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大学的发展需要满足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主要强调智力资本的创造及其资本化、企业化,对人才规格及其培养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学凭借创新意识,更新办学理念,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了解市场真实需求,迅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等途径作出相应的调整。地方大学主要培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只有充分了解所在服务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市场类型、人才需求等状况,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区等建立稳定、互利的长效沟通机制,加强合作交流,及时跟踪调查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才能构建出适合未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温州是一个具有地理、人文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既是中国现代商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国际知名的商品经济发达城市。温州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温州文化中“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温州人“吃苦耐劳、走遍天下”的创业精神影响深远。这成为温州大学办学的一个得天独厚的精神和文化资源,也是办学特色形成的最重要源泉。温州大学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已走过78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厚培德本、深溶智源”的办学传统,形成了“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确定了遵循“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特色取胜、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秉承温州精神、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三者有机统一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服务面上,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坚持产学研结合,实现专业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把即兴式服务与引领式服务结合起来;⑥从人才类型上,定位于创新应用型人才,注重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设计研发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从人才培养规格上,以就业为导向,以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使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也正面临将教学功能从单纯培养人才扩大到培养创业及孵化组织的转型。温州大学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和区域经济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大学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新路。学校先后被授予“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大学生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优秀院校”、“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2009年,学校“依托区域优势构建具有温州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校推行“双百”人才联动计划,一方面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教师到企业、学校挂职锻炼制度,有计划地鼓励百名校内的教授、专家和科研人员“走出去”,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以技术攻关、课题合作、决策咨询等科技文化服务方式加强校地合作,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服务地方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了一支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较强设计研发能力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通过“请进来”,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规模企业、温籍知名人士中邀请有一定学历、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学者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并承担学校非教学计划内的教学或实习、创业、就业指导等任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实践经验与能力的创新型毕业生。 2.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 地方大学的立足点和服务面决定了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都要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发展动向为转移,特别是要紧跟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规划。学校办学要增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要主动跟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思路,努力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地方大学需要积极调整学科与专业结构,根据地方的经济增长趋势、产业结构状况和资源环境条件,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及时前瞻性地调整自己的学科和专业结构,积极配合地方新兴产业的拓展。 温州大学在学科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对温州鲜明的传统文化和创业文化不断加以发掘、凝炼、提升、发扬。温州大学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对原有专业进行整合 改造的同时,也凝炼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学校从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出发,充分考虑浙江省和温州市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战略,针对地方人才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的现状,以学科相近与专业大类组合为依据,采取整合、改造、提升和保护相结合的办法,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通过几年的努力,温州大学进一步拓展了专业建设的发展空间,目前已建成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12个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 (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速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1.科研转化为生产力,助推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高校作为学术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历史演变过程与地方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地方大学应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高校自身的办学规律,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努力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技术推广中心。 借助温州中小民营企业众多的资源优势,温州大学搭建了广阔的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保持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把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与行业发展的前沿问题结合起来,积极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使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更接近于生产实际。同时,学校还通过科研技术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利用科研设备优势,为地方提供技术服务,主要技术成果直接推广和应用于地方经济建设等多种形式,促使学校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不断完善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 2.当好政府智囊团、思想库,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地方高校不仅要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理应担负起主动参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调研、论证、决策等重任,针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课题和难题,做全面、深人的战略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支持,成为地方政府制定各项决策和企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温州大学作为温州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理应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11年在温州市委成立的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名单中,温州大学有11位专家入选。温州市公共政策研究院落户温州大学,研究院充分发挥了人文社科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和文化传承功能,密切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已形成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并在构建文化氛围、辐射文化气息、引领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拓宽社会服务职能,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心 1.地方大学服务地方是高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地方大学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不断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树立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就要求地方大学改变过去将自己禁锢在“象牙塔”中的传统想法,从管理上打破既有体制的弊端,加强与其他机构的相互联系,深入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服务,努力推动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地方大学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要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特点相吻合,应重点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大学在知识创造和人才聚集方面的优势,全面介入地方的社会发展,履行全面服务地方社会的职能;科研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各种科研平台的优势,加快知识创新与技术开发的步伐,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根据温州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温州大学从城市发展大局来谋划学校发展,努力使学校从适应性服务向主导性服务转变,从注重数量向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从追求个体服务向有组织的合作服务转变;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工作优势,采取学校布点(重点产业集群、区域块状经济)、学院定点(联系主要县、市、区)、学科团队建点(对接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示范点)的联动发展模式,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2.地方大学为地方服务是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创业型城市的内在要求 高校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而且是科学技术改革创新的动力。一个地方所具有的经济活力与创新能力都是与该地区是否具有相应的地方大学为其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与支持体系紧密联系的。地方政府只有紧紧依靠地方大学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质量问题,才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真正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温州大学围绕温州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浙江省科技创新副中心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调动高校、地方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积极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针对沿海产业带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等区域性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温州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需求,学校主动对接生物医药、生态环境、海洋产业、海涂围垦、防灾减灾、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智能电子电器、电子信息技术、绿色化工等重点产业,大力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合作申报大项目,争取产出大成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资源聚集和辐射提供支撑,实现地方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下,温州大学不仅认真找准自己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位置,而且积极转变观念,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服务理念上实现从适应性服务向主导性服务转变,在服务要求上实现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在服务模式上实现从个体型服务向追求总体效益转变,在服务目标上努力体现长期性、前瞻性,从项目合作向战略合作转变。温州大学“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努力成为区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源头,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高地,成为区域内块状经济发展的战略伙伴,成为区域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三、创业型大学:地方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延伸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新的大学形式。尽管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创业型大学的定义不同,但是鼓励将大学的知识创新成果市场化,加速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创业型大学区别于传统型大学的显著特征。正如亨利·埃茨科威兹指出的,“创业型大学将过去的教学、科研、决策咨询使命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使命结合起来。”⑦ 创业型大学的出现是大学内部知识性质转型与外部生存环境变革的必然产物。大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向已有的公司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转移,而是通过鼓励创办大学衍生企业等形式迅速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可能获得更为丰厚的经济回报。从某种程度上讲,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也越来越像一个集团化的公司在运作,创新与创业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得以提倡,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趋势下,也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创业型大学具有发掘大学科学发现的技术潜力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⑧创业型大学的强烈“社会服务”指向,改造和提升了大学第三功能的形式与内容,也彻底改造了传统型大学的精神面貌,直接促成了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办学理念的一次更新。⑨在这方面,美国的创业型大学鼓励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业,以知识服务于社会,并与政府、产业界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积极助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2009年,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发表《创业冲击:MIT的角色》研究报告,提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毕业生和在校教师已在全球创建了25800多家企业,就业人数330万人。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大学应该发挥骨干、支撑和引领的作用。对于地方大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其学科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诱因,也是不竭的动力源泉。地方大学不仅面临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之需,而且面临地方政府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重大现实之需。因此,地方大学要走出“象牙塔”,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积极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育的变革也促使大学突破传统的职能,向创业型大学转变。⑩在这个大趋势下,作为我国高校主体的地方大学,如果能迅速地成功转型,无疑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作为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区域创新主体,应该主动将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伙伴关系,在实现创业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大学而言,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朝着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必然选择。 (本文选自《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参考文献: ①吕祖善.高校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实现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2].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 ②王立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 ③蔡袁强,戴海东.培养设计研发型创新创业人才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0,(4). ④蔡袁强,等.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面l临的困惑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⑤邹再进.论区域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9). ⑥杨德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 ⑦亨利·埃茨科威兹.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⑧ Donald F.Kuratko.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and Challenge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9). ⑨李世超,苏竣.大学变革的趋势——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J].科学学研究,2006,(4). ⑩刘军仪.建立创业型大学——来自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回应[J].比较教育研究,200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