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尼克·库尔德里
报告人:王炀、孙羽琦,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一、 引言
《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由尼克・库尔德里所著,是一本深入探讨媒介与社会关系的著作。本书打破了传统媒介研究局限,以批判视角重新审视媒介仪式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为理解当代媒介现象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引导学界对媒介权力、社会秩序以及仪式本质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二、 作者介绍
尼克・库尔德里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者,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媒介权力、媒介仪式以及它们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通过对大量媒介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三、 研究方法
(一)多学科融合
库尔德里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人类学中汲取仪式研究的概念和理论,借用仪式、阈限性等概念来剖析媒介现象;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媒介权力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探讨媒介仪式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机制。
(二)案例分析
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案例,如以戴安娜王妃葬礼、凯特・史密斯推销战争债券等事件为例,详细阐述媒介事件的特点、社会影响以及背后的权力运作;在探讨媒介“朝觐”现象时,列举希特勒迷思、粉丝到电影拍摄地旅行、参观媒介主题公园等案例,生动展现媒介“朝觐”行为及其意义。
(三)批判研究
作者秉持批判的视角,对传统媒介研究中关于媒介效果的正面和负面解读进行反思。既批判了媒介悲观论者对媒介影响的片面解读,也指出媒介乐观论者忽视媒介权力问题的不足,从而提出自己对媒介仪式的批判性分析,揭示媒介仪式背后隐藏的权力不平等和社会控制机制。
四、 创新点
(一)概念创新
提出“媒介仪式”概念,将媒介仪式定义为围绕关键的、与媒介相关的类别和边界组织起来的形式化行为,表达或暗示与媒介有关的价值。这一概念突破了对仪式的理解,拓展了仪式研究的范畴。
(二)视角创新
作者从后迪尔凯姆观和反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媒介仪式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他不再将媒介仪式简单视为社会整合的工具,而是强调其在权力结构中的作用,关注仪式如何使媒介权力合法化,如何参与社会等级和类别差异的建构。
(三)研究范围拓展
作者的研究突破了以往媒介研究仅关注媒介内容或传播效果的局限,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媒介仪式的整个空间。他不仅探讨媒介事件、电视节目等传统媒介现象中的仪式元素,还关注到了人们日常的媒介行为,如粉丝对媒体名人的关注及其在媒介场所的行为等。
五、 全书梳理
(一)媒介仪式的概念与背景
作者通过对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影响的观察,发现媒介仪式是理解媒介权力的关键。他以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电视的熟悉却又缺乏深入了解为例,引出“媒介仪式”的概念,强调其与 “关于媒介化中心的迷思”的紧密联系。
作者还从长、短两条路径解释了“媒介仪式”:短路径借助人类学对仪式的广义解释,他指出媒介仪式涉及形式化行为和广义价值观;长路径则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将其置于社会空间中,强调媒介仪式是整个社会空间中类似仪式行为的一部分,强化了“媒介是通往社会中心的大门”这一价值观。
(二)媒介仪式与社会秩序
1.迪尔凯姆理论的借鉴与批判:迪尔凯姆的宗教社会学为理解仪式与社会秩序提供了基础,但他的观点也存在不足。作者批判地继承了迪尔凯姆思想,认为媒介仪式并非简单地确认社会凝聚力,而是在权力和社会组织集中化的背景下参与社会秩序的建构。
2.超越功能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作者反对功能主义对社会秩序的简单化理解,同时与后结构主义立场区分开来,认为尽管社会存在无序,但媒介仪式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社会秩序,通过设定类别、边界等方式,构建起一种带有权力差异的秩序结构,并非像后结构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完全消解秩序。例如,在一些大型媒介事件中,看似是全民参与、共同凝聚的时刻,实际上是媒介通过对事件的策划、呈现形式的把控划分出了不同参与主体的角色和地位,从而强化媒介自身的权威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权力关系。
(三)媒介事件作为媒介仪式
像奥运会的电视转播、重大政治会议的直播等,这些事件往往承载着特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被赋予了一种超越日常的重要性,能够让分散在各处的观众在同一时间聚焦于同一内容,营造出一种集体性的体验,仿佛参与到了一个宏大的社会仪式当中。
而在媒介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权力运作。媒介机构掌控了媒介事件的呈现方式、镜头视角、叙事节奏等关键要素,引导着观众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比如,在对一些国际体育赛事的转播中,转播方会着重突出本国运动员的表现,通过特写镜头、精彩回放以及解说词等手段,塑造本国运动员的英雄形象,这背后体现的就是国家权力与媒介权力的交织,利用媒介仪式来强化民族认同感以及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
(四)媒介“朝觐”现象
媒介“朝觐”表现为人们对与媒介相关地点的特殊情感和行为。例如,粉丝会前往影视拍摄地、明星故居或者媒介主题公园等地进行参观、打卡,试图通过身处这些地方来拉近与媒介所塑造的虚幻世界的距离,就如同宗教信徒前往圣地朝拜一般。这种媒介“朝觐”现象背后反映了媒介权力对人们行为和认知的影响。媒介通过塑造出一个个具有吸引力的地点,让人们产生向往和崇拜之情,进而强化了媒介在人们心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也构建起了一种基于媒介的等级秩序,那些被视为“朝觐”目的地的地方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而普通的地方则相对处于边缘位置,体现了媒介所营造的空间权力差异以及对人们生活空间观念的塑造作用。
(五)媒介仪式与真实电视
1.真实电视的仪式维度:真实电视节目围绕着“真实”这一概念展开了多方面的建构。一方面,节目宣称展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物关系等,但这种“真实”其实是经过精心挑选、剪辑和包装后的社会建构。例如,《老大哥》虽然看似是记录一群普通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生活点滴,但实际上参与者的选择、节目环节的设置等都是有背后意图的,旨在营造出一种符合节目预期的“真实”效果,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2.真实电视节目与权力和监视的关系:真实电视节目与权力、监视有着紧密的关联。节目中的摄像机监视着参与者的一举一动,这种监视不仅成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也在潜移默化中让观众习惯于这种监视的存在,将其视为正常现象。而且媒介通过这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权力相结合,比如,一些以犯罪追踪为主题的真实电视节目,借助媒介的传播力量,强化了社会对犯罪行为的管控意识,同时也提升了媒介自身以及国家相关执法部门的权威性,使得监视权力在媒介仪式的掩盖下得以自然化。
(六)媒介化的自我表露
媒介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进行自我表露的重要平台。在电视脱口秀节目中,嘉宾们会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情感经历、隐私等内容,以《奥普拉脱口秀》为例,许多嘉宾会倾诉自己的家庭问题、心理困扰等,通过在这样的大众媒介平台上表露自我,获得他人的关注、理解或者同情。互联网时代,博客、社交网络等让普通人也有了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生活点滴、内心想法的机会,将自己的私人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向公众开放。
但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种媒介化的自我表露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在电视节目中,嘉宾的自我表露往往是在节目制作人、主持人等的引导和框架限制下进行的,他们需要符合节目所设定的话题方向、情感基调等要求,这体现了媒介拥有的对内容的控制权。而在互联网上,虽然看似更加自由,但实际上也受到算法推荐、社交圈子等因素的影响,比如,某些敏感话题可能会被限制传播,或者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点赞、关注,会不自觉地按照网络流行的审美和价值观来塑造自己的表露内容。这反映出社会权力结构对个体自我表露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的认知、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超越媒介仪式?
作者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媒介仪式形式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其与特定的媒介组织形式以及社会权力结构密切相关,可能导致话语主体的稀薄化,让普通大众在媒介传播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难以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是一味地接受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和塑造的价值观。并且媒介仪式往往强化了媒介的中心化地位,使得社会的传播资源和权力集中在少数媒介机构手中。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作者也在书末探讨了超越现有媒介仪式形式的可能性。他通过借鉴某些土著部落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设想新的网络传播架构,例如构建去中心化的、更加平等的网络传播环境等,试图打破现有的媒介权力格局,让媒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多元的社会主体,促进更加公平、民主的社会传播和交流,使得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能够朝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六、 个人感悟与评价
(一)收获与启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深刻认识到媒介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远远超出了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这一范畴。媒介仪式无处不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行为以及社会关系,形塑着我们所处的社会秩序。例如,在当下的社交媒体时代,各种网络热点事件、网红打卡行为等都可以看作是媒介仪式的新形式,它们背后同样有着复杂的权力运作和价值建构过程。这让我们在面对媒介信息时,需要更加注重对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批判思维能力。
(二)不足与思考
书中的部分理论阐述较为晦涩难懂,对于一些没有深厚传播学和社会学基础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此外,虽然作者提出了超越媒介仪式的设想,但在具体的实践路径方面,还可以更加深入和细化。但是瑕不掩瑜,《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依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媒介与社会关系的大门,值得相关领域的学者以及对媒介现象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七、 结语
《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凭借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创新的理论概念以及深入的案例分析,为媒介研究领域贡献了重要的思想财富。这本书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媒介事件背后的复杂权利关系,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媒介高度发达、不断演变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编辑:王炀、孙羽琦
初审:刘露
复审:许婧
终审:查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