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歇尔·麦克卢汉
翻译:何道宽
报告人:吴若兰、杜旭,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20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 引言
在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深入理解媒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作为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热媒介与冷媒介”“媒介即延伸”等等具有开创性与颠覆性的观点,为我们审视媒介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该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电子媒介革命的关键时期,麦克卢汉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精准捕捉到人类从印刷文明向电子媒介时代跨越的变革,以“媒介”为核心重新解读人类文明史,有力地挑战了当时盛行的“内容至上”观念。
二、 作者简介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是成名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传播学怪才。他早年求学于加拿大曼尼托马大学,最初主修工程,后转攻英国文学,并于1934年至1936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深受新批评派学者影响。毕业后,他先后在美国和加拿大任教,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多伦多大学度过。
麦克卢汉的学术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教授摇身一变成为西方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主要归功于他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两本书——《谷登堡星汉:印刷人的诞生》(1962)和《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他的理论融合了文学批评、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开创了媒介环境学这一全新领域,其思想对当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 核心理论观点
(一) 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最具标志性的理论命题之一,它颠覆了传统以内容为核心的认知范式。麦克卢汉主张,媒介本身构成真正具有意义的信息单元,其重要性超越媒介所承载的具体内容。媒介通过规约和重构人类交往与行为的尺度与形态,对社会结构施加深远影响。例如,轮子作为腿的延伸,伴随汽车普及,导致人类步行能力弱化,并促使城市规划向车辆中心主义转型;电灯作为视觉的延伸,消除了自然黑暗,深刻改变了工作与休闲的节律,重塑了夜间活动模式。由此观之,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算法作为一种媒介技术,其对用户行为模式的塑造效力远超单一信息内容,并有效驱动了电子商务、在线教育与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二) 热媒介与冷媒介
麦克卢汉依据感知特性将媒介划分为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具备高清晰度与低参与度特征,如印刷文字、广播等,其提供信息完整明确,受众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冷媒介则具有低清晰度与高参与度特征,如漫画、电话等,其信息呈现存在模糊性,需受众主动填补信息空白以完成理解。以电影与电视为例:电影因其高清晰度的画面与声音,属于热媒介,观众介入程度低;电视则因画面清晰度相对较低(尤指早期技术),要求观众高度投入以构建完整意义,故被归为冷媒介。
在当下媒介环境中,抖音作为短视频平台,其信息呈现兼具高清晰度与快速传播的热媒介特质,同时用户需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交互行为实现参与,体现了冷媒介的高参与度特征。因此,可将其视为融合热媒介与冷媒介属性的新型媒介形态。
(三) 媒介即延伸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核心观点,认为所有媒介技术皆可视为人体特定感官或功能的延伸,不同媒介通过强化特定感官能力,深刻改变人类的认知模式与经验结构。
他在著作中系统阐释了多种媒介的延伸本质:口语词是听觉的延伸,调动多重感官协同参与;书面词是以视觉符号替代听觉,将语言固化于视觉空间,导致听觉与视觉的分离;道路与“纸路”是信息与实体流通的媒介,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通道,更是技术、宗教与艺术跨文明传播的载体;数字是群体量化表征的延伸,强化了理性化与量化思维模式;服装是皮肤的延伸,兼具生理保护功能与社会身份、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住宅是集体温控机制与家庭观念的空间化延伸;货币是价值抽象的延伸,作为信用符号极大促进了交换的流动性,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时钟是时间感知的具象化延伸,将时间从自然节律中抽离,转化为可精确分割与调控的抽象单位;印刷品是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的延伸,通过文本大规模复制推动了知识民主化与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滑稽漫画是视觉叙事的简化延伸,作为通向电视图像文化的桥梁,以其夸张符号与简化叙事成为电子时代图像文化的先导;轮子、自行车与飞机显著延伸了人类的移动能力,深刻重塑了城市空间布局与军事战略形态。
四、 研究方法
(一)跨学科的“拼贴”手法
麦克卢汉在书中大量引用神话、诗歌、广告案例,甚至插入摇滚歌词,试图打破学科壁垒。例如,他用“冷热媒介”对比漫画与电影,将心理学概念“感知比率”融入媒介分析,这种跨界思维启发了后来的文化研究。
(二)隐喻与诗性表达
麦克卢汉擅用文学化语言打破学术话语的刻板性,如“媒介即按摩”“媒介即混乱时代”等表述,虽然因晦涩难懂饱受争议,但也为理解媒介提供了新颖的视角。例如,他将“道路”视为媒介,认为其本质是“运输信息而非货物”,这种类比需要读者跳出线性思维。
(三)案例研究与现象分析
麦克卢汉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勾勒了一幅不同媒介文化交织的社会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他在书中分析了从古到今的二十六种媒介,从口语传播世界到计算机世界,对特定媒介进行了详细阐述。
五、 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麦克卢汉首次将媒介视为塑造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核心力量,突破了传统传播学仅关注媒介内容的局限。他的理论强调媒介本身对人类感知经验和社会结构组织的影响,为理解媒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概念体系的创新
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热媒介与冷媒介”“媒介即延伸”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仅在传播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渗透到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
(三)思维方式的创新
麦克卢汉的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的先锋性和前瞻性,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媒介现象入手,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和文化批判。例如,他对数字技术、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预言,在当今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
六、 全书总结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媒介与人类社会的深刻联系。他的核心洞见——媒介塑造人类经验的方式不亚于内容本身,在数字时代愈发彰显其前瞻性。尽管他的理论存在技术决定论倾向,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且表述常常缺乏必要的严谨性和清晰度,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传播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当今社会,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的延伸”将走向何方?是回归麦克卢汉预言的“整体感知”,还是陷入更深的感官割裂?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我不解释,我只探索;你如果不喜欢这个观点,那我还有别的。”他的探索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媒介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介的影响。
七、 评析与思考
麦克卢汉的理论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媒介与人性的复杂互动。他的观点虽然在当时备受争议,但却为我们理解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然而,他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有技术决定论倾向,麦克卢汉强调媒介对社会结构的“塑造”作用,常被批评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他认为“货币是穷人的信用卡”,将经济关系简化为媒介技术问题,忽略了资本—权力的复杂性,且表述的晦涩难懂,他擅用文学化语言和隐喻,导致其理论被批评为“故弄玄虚”,增加了理解的难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麦克卢汉的理论也需要在新的语境下进行重新审视和发展。例如,在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时代,媒介的定义和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麦克卢汉的理论如何解释这些新现象?
此外,麦克卢汉的理论引发了我们对媒介与人类关系的深入思考:当媒介技术不断延伸人类的感官和能力时,我们是否会失去对自然环境和自身的清醒认识?在数字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本质需求?未来的研究可以在麦克卢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新的媒介技术和社会现象,深入探讨媒介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反思媒介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实现媒介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编辑:吴若兰、杜旭
初审:刘露
复审:许婧
终审:查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