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所面对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定规划,定未来(此中并不是讲确定未来,而是作出大致的方向),通俗来讲,就是想好接下来自己如何适应学校,如何保持自己的正确轨迹。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存在着诸多困惑。 1:所处大学学习环境与高中及以往学校环境不同造成的心理落差。以上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大学这么松,高中被上课、刷题充满的那种紧张感荡然无存,感觉到时间会这么快的流逝,但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完成关于学习的任何事情,一种紧张与一种消闲互相抵触。就以上困惑,既出于对大学生活的理解不够深入,也出于对“充实”定义的混淆。 2:对未来的过度担忧。看到别的同学与自己不同—衣食上的好坏差异,交流时的灵活程度,为人处事时的态度等等。有差异必然就有比较,正是看待差异的态度,造成同学们的过度担忧。他这么(努力,刻苦,有钱,帅,能言善道),都还在不断前进,那我未来怎么能超越他或者说比得过他呢?于此,便产生了心理忧虑。这正是由于同学们没有理性看待生活差异,没有理性地分析自己的能力,未来可期,切不可把期望变成失望。 3:生活环境(日常作息,同学面貌,宿舍环境、氛围等)突变的暂时困惑。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理想的大学生活,有的人来自封闭式高中,有的人来自公立学校;有的人对待大学的期望很高,而有的人对此无所要求;有的人从小未离家,有的人从小独立上学;有的人偏内向,而却处在活泼的宿舍氛围中••••••种种的情况,使得同学们从一个自己已经适应的舒适圈儿,跳到另一个陌生圈儿,这就导致同学们应激性反应,表现出烦躁,忧郁。 4:学习时间分配不均匀,放松力度不会把控。大学的自主性与自律性给予了学生诸多便捷,但也给自律性差的同学埋下了隐患。大一每天最多8个小时的课,所以就会有一大部分自主时间给予同学,很多人不知道方向是什么,将这段时间用来上网,消闲,游玩,无形之中,将知识淡忘许多。 5:情感把控不得当。有听过家长的一句话:去了大学再搞对象。这句话点醒了大一懵懂的心,各个摩拳擦掌。初入感情中,存在着许多细微问题,有的同学对待感情太过重视,为了爱而舍弃学业,有的同学专心致志,用搞对象将自己的生活全部填满,有的同学不断付出,但没有意识到感情是双方的事儿,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一定要意识当前的重要任务。 6:社会层面接触缺乏。很多学生存在死读书的现象,靠着死记硬背来到交大的校园,没有自己探索或者说是经历过社会的人,这难免会造成学生判断能力极度匮乏,我们现在就是要将死读书转变成会读书,读活书,并且要增加学生接触社会时的抵抗能力,使他们能辨别社会上的各种情况,期待多方面发展,而不是取其糟粕,成为书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