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在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生命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发展方向不断明晰、学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不断彰显。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站在建设更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起点,生命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继续凝心聚力、持续发力、砥砺前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学院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为学校建设更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做出新贡献。
坚持党建引领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促发展。强化组织建设,夯实战斗堡垒基础。学院现有2个省级样板支部、1个市级五星及2个市级四星支部,4个校级五星支部、校级标杆院系;强化先锋示范,彰显战斗堡垒作用。五年来,学院获批市级优秀党员1名、市级优秀党务工作者2名、市先进工作者1名、省研究生导师师德标兵1名等。

产教融合教学,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积极推动生物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升级改造,2023年,学院依托生物工程专业申报并获批生物制药专业;新增生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生物与医药、食品与营养专业硕士点;2024年,生物工程专业与合成生物学龙头企业安徽华恒生物共同成立“华恒卓越班”,生物制药专业与安徽中技国医合作成立“国医启航班”;《打造15分钟五宜双创圈,实现全过程养护双创路:一流本科教育生物工程实践》获批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年来,学院教师先后在第四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第一届“泛雅杯”全国高校智慧课程设计大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近五年,学院学生获省市级以上奖项225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36项,首获第十二届“挑战杯”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紧紧抓住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战略机遇,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22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入选安徽省高校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生物与医药方向入选校级重点学科;资源与环境方向参与学校博士点立项建设;五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5名,晋升教授5名,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年科研到账经费由2022年的300多万增长至2024年800余万;近三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3项。
落实教育强国建设 力抓五个再提升
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学院将牢牢抓住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机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扣博士点立项建设这一重点工作,加强人才培养,拓展社会服务,深化国际合作,持续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大局做出学院应有的贡献。学院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强化科技创新的使命驱动和精神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关心关爱学生,深化“三全育人”,落实“五育并举”,努力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党的领导能力再提升。持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学院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的全过程,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人才培养质量再提升。持续推进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各专业工程认证,探索实践“双元制”本土化进程,提高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水平再提升。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围绕地区、产业发展急需领域和专业群建设,打造1-2个具有显著优势和影响力的学科平台,促进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标志性成果,为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建设点申报建设夯实基础。
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再提升。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着力引进和培育青年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满足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社会服务水平再提升。依据学院学科和办学特色,统筹整合学科资源,形成资源合力,以地方需求为切入点,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学科专业优势,对接地方创新要素资源,开展应用型研究,为地方产业发展、技术升级改造、产品研发等服务,全面提升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实效。
来源:生命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 编辑:阮班锋 杨红 预审:潇潇 审核: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