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7月9日,合肥学院外国语学院“丹心筑梦”乡村振兴探索团赴宿州市泗县惠庙村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期间,“丹心筑梦”乡村振兴探索团开展了暑期少年宫教学、红色主题教育和乡村振兴调研、助残慰问等多项实践活动,目前团队已成功获批“圆梦工程”全国专项志愿服务项目及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示范团队。

凝聚青春力量 引领梦想起航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探索团在宿州市泗县惠庙村开展了暑期少年宫项目,特设A、B班,涵盖朗诵、音乐、英语等多种课程,供学龄儿童自由选择。授课过程中,探索团成员们创造性地将多门课程同外国语学院学科特色有机结合,以此培养孩子们对于外语学习的兴趣、涵养进取品格,营造“快乐学习”的团体氛围释放孩子们的积极天性。
授课活动后,探索团在惠庙小学举办了启航青春文艺汇演,孩子们用悦耳的歌声传递爱和欢乐,用元气满满的舞蹈展现他们的朝气蓬勃。团队成员们给观众们带来了一首四国联唱《少年》,以歌声表达了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汇演最后,老党员代表惠化谋为三下乡团队送上锦旗,对圆满完成此次实践任务的成员们表示慰问及嘉勉。

开展爱心慰问 积极助残筑梦
为加强对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关爱,探索团开展了覆盖留守儿童、孤儿、五保户等多类家庭的助残筑梦爱心慰问活动。志愿者们深入群众,面对面、心连心地沟通交流,为贫困家庭送去了大米、食用油、医用口罩、文具等物资,在烈日炎炎、蝉声绵绵的盛夏之际为他们送去关心与温暖。
活动中,志愿者们结识了独立自强的13岁女孩惠梦茹,与她进行了深入的谈心交流;倾听了五保家庭,云南籍阿姨的故事,肺部的疾病、儿子的抚养、微薄的收入都无法打败这个坚强的女人。她们不善言辞,质朴的言语间却字字透露着对政府的感谢、对惠庙村这第二个家的眷恋。村民们用朴实无华的热情与真挚打动着志愿者,志愿者们用双手捧出真心,将温暖洒向万户千家。

了解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一行在惠庙村第一书记周全的带领下,走访了大泗县清云种植家庭农场、泗县农业种养殖基地、惠文化养鸽场等地,探索团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地势、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认真进行了调研工作,就如何解决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用好自然资源,与当地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除访谈外,团队还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进入种养殖区等途径,探索适合惠庙村产业振兴的特色方法。
调研过程中,乡村振兴探索团发现,惠庙村特色产业潜力巨大,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短板,基础设施建设待完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相对薄弱、特色产业缺乏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力。针对问题,乡村振兴探索团深入走进特色产业,依托调研结果与专业知识形成方案,提出建议,为推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贡献力量。

追寻历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
为追寻历史记忆,汲取红色精神力量,团队成员跟随村党总支书记惠朋和驻村第一书记周全一同参观了江上青烈士陵园。党员代表们面对一尊半身雕像,高举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铿锵恢弘的誓词,一字一句,神圣而豪迈,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课堂上,志愿者们开展以“红色融入·铸魂育人”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主题教学,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红船故事”,带领同学们一起了解“红船精神”的时代背景与内涵。同时借助视频,让孩子们感受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变化,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以建设“美丽惠庙”为己任,长大后回报家乡。
此次“三下乡”活动开展期间,合肥学院外国语学院“丹心筑梦”乡村振兴探索团身体力行,在孩子们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给予精心引导,为当地儿童送去合院学子的爱心。通过参与爱心慰问、产业调研、红色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使探索团成员体悟到社会责任和青年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外国语学院 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