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领学子投身“十三五”建设,大力倡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发扬校园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的志愿带头作用,鼓励大学生积极实践,身体力行,用青春践行中国梦。
2016年,合肥学院广大学生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以青年志愿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在公益活动、赛会服务、扶弱助困、环保事业、爱心捐助等多个领域为社会提供大学生志愿服务。合肥学院学生围绕服务学校乃至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爱心奉献社会,在志愿服务中奉献力量,接受教育,用志愿行动践行和谐文明理念,塑造了合肥学院青年大学生的良好社会形象。
暑期“三下乡” 共圆中国梦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广大青年学生领会和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我校开展了以“青春建功十三五,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2016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我校“三下乡”共派出37支队伍1000余名大学生,其中重点团队19支,特色团队8支,一般团队10支。他们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在我省的农村地区分别开展了创新创业、支教助教、科技调研、服务贡献等社会实践活动。
机械系、化工系在宿州市泗县陡张村为留守儿童专门开设心理课堂,与留守儿童一对一交流沟通,做到精准帮扶,有的放矢。电子系十二年连续开展“爱心课堂”,志愿者们为社区孩子们安排环保实验、安全知识讲座、手工课和道德课,让官塘社区孩子们暑假有一个好去处。计科系同学在长丰县水湖镇为居民维修计算机,社团联合会志愿者们在凤阳小岗村调研农业发展形势、机械化情况和农业政策方针。旅游系在滨湖社区开展旅游文化展览活动,生物系环保协会志愿者对南淝河进行跟踪调研,中文系把山南的孩子们接到城市社区参观交流,微爱团队在四川绵阳开展“加油乡村夏令营”,管理系志愿者在井岗山开展手绘井冈折扇等活动,团队得到了团中央的多项表彰。外语、教育、经济等系部和大学生艺术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也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和实践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专业所长,开展了义务支教和留守儿童帮扶、社会调研等活动。其中,机械系组织的“绽放青春色彩,圆梦中华复兴实践”团队荣获全国“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受到团中央的表彰。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井冈精神
今年7月,由管理系16位师生组成“井冈情·亦人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江西井冈山,开展以“井冈山红色资源现状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9天的社会实践中,学员们聆听了党史专家的专题授课并深入学习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参加了利用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的现场主题教学,亲身经历了“三湾改编”、“红军的一天”、“重走挑粮小道”等活动项目,重温井冈山历史,学习和感悟井冈山精神。
实践期间,合肥学院实践团队员自我严格要求,高质量完成调研任务,连续9天每日保持近20小时工作量,先后撰写文稿近百篇。团队开展以“井冈山红色资源现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深入井冈山大井、小井、红军造币厂等地发放问卷、走访调研、并以传承红色文化井冈为主线,自主设计团队成员红色井冈卡通头像、手绘井冈折扇、改编诗赋《井冈之歌》、篆书《井冈山,合院骄子来了》等被团中央井冈山基地微博多次转发,策划了《井冈印象》、《不忘初心,敢叫日月换新天》、《红色井冈情,折扇中国情》等新媒体微信作品,得到了团中央井冈山教育基地的赞誉并在其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并获全国“优秀团队”称号,带队老师姚娜荣获“优秀指导教师”,马凤、王瑞、周冰瑶三位同学分别荣获“优秀学员”。

微微之行以爱之名
今年是合肥学院微爱团队第三次参加全国“加油乡村夏令营”活动,经过3月至7月三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和筛选培训,合肥学院两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微爱-启明星”和“微爱-Sping” 的10名同学入围参与2016全国“加油乡村夏令营”,最终两支团队一起捧回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四川为乐公益为合肥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颁发的“五指伙伴杯”,微爱-启明星团队荣获全国加油乡村夏令营“最具特色奖”,查晨同学荣获“十佳志愿者”殊荣,项庆慧、宗启灼、何磊、杜敏四名同学获“优秀志愿者”称号。
合肥学院“微爱-启明星”和“微爱-Sping”团队于七月中旬顺利抵达服务地点四川绵阳。在经过五天成长营培训后,两支队伍分别被安排到涪城片区和平武片区开展夏令营营会,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团队以“微爱,我们一路同行”为口号,以“微微之行,以爱之名”为宗旨深入发现本土特色,发掘本土文化,发起乐学行动,将志愿公益进行到底。组织方希望合肥学院微爱小组作为安徽地区唯一一支队伍,将这份力量不断传递,在安徽地区进行广泛宣传,带动更多高校志愿者加入,把这份公益的力量不断传递下去。绵阳市涪城区团区委在给合肥学院团委的感谢信中高度评价了合肥学院微爱-启明星团队,认为合肥学院团队受到了当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并希望今后能与合肥学院团委长期合作,为更多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实践交流平台。

构筑田园课堂点燃希望之光
今年暑假,合肥学院共有八支队伍入围“2016安徽希望工程暑期田园课堂”公益活动项目,以关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基础,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支教活动。合肥学院中文系以开展暑期田园课堂活动为契机,“牵手”合肥廻龙桥社区与肥西山南陡岗社区的孩子们进行结对子活动,三方形成长期良性互动关系。
8月,中文系阳光支教团队在肥西山南镇陡岗社区对当地留守儿童中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教育辅导、艺术赏析、科学探索、亲情陪伴、素质拓展、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帮扶活动,传授知识、传播爱心,并搭建平台,带领山南镇的小朋友们来到市区,参观了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合肥学院、廻龙桥社区,体验了城市社区生活的绚丽多彩。组织廻龙桥社区孩子们来到山南镇互访结对,深入田间地头,亲身体验乡村生活,一起互相帮助,分享快乐。此外,星火调研团队就农村宅基地有偿转让、当前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等课题开展调研活动。团队还成立“三下乡”临时党小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艺术走进社区志愿服务“接地气”
2016年,合肥学院各院系志愿服务队与各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共同组织开展了“艺术进社区”系列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展现大学生艺术专长,践行志愿服务理念。在团委、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的号召下,各系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向社区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疾病预防、安全知识、法律知识以及和谐理念,共创和谐社区;组织志愿者进行义务支教活动,关爱弱势群体,关注残疾人;为社区居民送去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帮助社区居民维修电视机、电脑等家用电器,并开展了“孤独症幼儿园” “走进锦绣社区”“逍遥津社区服务”、“临湖社区义务支教”、“守护夕阳红 关爱老年人”、无偿献血、地球一小时、捐赠书本等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
重阳节之际,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中文系志愿者服务队和大学生艺术团为三孝口街道廻龙桥社区老年群体带去了精彩的文艺表演,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为主题,志愿者们与社区老人们一起愉快度重阳,为老人们表演了活力四射的现代舞、安静美好的吉他弹唱、余音绕梁的女声独唱及惊艳四座的古典舞等文娱节目。台下的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对志愿者的精彩表演和“贴心服务”赞不绝口。其中,参加过中秋节活动的一位老奶奶赞扬道,她很感谢同学们能来陪老人一起过重阳,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要一起过才有味道。她希望合肥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们能继续常来社区举办活动,丰富社区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投身大型赛会服务地方发展
今年9月,合肥学院28名志愿者服务在滨湖岸上草原举办的“巢湖月 合肥情”2016“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146名同学参与了2016中国安徽(合肥)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的开幕式及展会服务。10月,2016世界铁人三项赛在合肥召开,合肥学院招募218名优秀志愿者圆满完成了道路引导、语言翻译、信息输录、秩序维护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此外,196名志愿者分别服务2016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和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
10月28日、29日,合肥学院团委选拔了249名志愿者服务第九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为参会代表提供礼仪引导、信息联络、语言翻译、接送代表、后勤保障、临时应急等细致周到的服务。
11月12日,2016合肥国际马拉松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帷幕。合肥学院一千余名志愿者倾情服务合肥这一重要赛事,合肥学院志愿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志愿精神获得了各裁判长及工作人员、参赛选手的一致好评。11月18、19日,100名合肥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第十届中国(合肥)家电博览会的会务服务工作。

筑梦远航爱心助学
为深入学习实践中国梦,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精神,合肥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联合各系志愿者服务队及学校公益社团共同开展了与宿州市泗县瓦坊乡陡张村146名贫困中小学生“筑梦远航,爱心助学”结队帮扶专项行动,希望通过此次长期帮扶专项行动和大学生志愿者的爱心付出,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促进贫困儿童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自2015年开展“筑梦远航 爱心助学”与陡张村贫困生结对帮扶项目以来,得到了各系团总支、志愿者服务队的积极响应,建立了“爱在徒张”帮扶群,14个系部、110个帮扶班级团支部、8个公益组织,全校共计5200多名同学参与其中。学校志愿者们通过捐款、捐物、实地走访等形式,为陡张村带去了2000余件衣物、600余件生活用品、200多份爱心包裹以及书籍、书包、台灯等共约7万余元的学习生活用品。对接志愿者通过写信、电话、短信交流的方式及时了解贫困学学习生活情况,定期与家长沟通,得到了陡张村学生家长和当地政府的广泛好评。
合肥学院希望通过爱心帮扶专项行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用自己的”微能量”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用一点一滴的付出来照亮社会的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和共同进步。

拓展服务领域强化校地共建
合肥学院立足“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不断拓展志愿服务基地,为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平台,提升学生认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4月26日,合肥学院团委、红十字协会与包河区常春街道淝南家园工作站签订“社区共建”合作协议,为合肥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决策和部署,推动合肥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10月20日,合肥学院与肥东县古城学区中心学校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启动仪式于肥东县古城学区中心学校圆满举行。我校红十字会和外语系两支实践团队在古城学区中心学校开展的为期20天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基地共建,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工作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和长效实践机制,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为筹备此次活动,合肥学院大学生为古城中心学校留守儿童共筹集书本衣物、文体用品十余箱,实践基地的建立对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关爱留守儿童,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环境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践行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

多年来,合肥学院青年志愿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培育了青年学子良好的志愿服务理念,提升了他们服务社会、扎根基层的主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大学期间投身多项志愿服务,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今后更好地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投身社会,服务群众打下坚实基础。
(团委 南艳青年梁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