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润心田,实践绘新章——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5-07-10浏览:10设置

   千年诗韵在乡村课堂激荡,古老宗祠于青年探寻中焕发新生。202577日,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六安市裕安区石板冲乡,持续以教育为舟、文化为楫,在诗词浸润、走访调研、爱国教育等多维实践中,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绘就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生动图景。

800,教学组的成员们便将千年诗韵浸润于乡村课堂。解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繁华过往,与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落寞重逢,在以乐景衬衰情的精妙剖析下,历史兴衰与家国情怀触手可及。赏析刘禹锡《望洞庭》,孩子们跟随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奇绝想象,驰骋于湖光秋月、澄澈空灵的意境之中,传统诗词的种子悄然扎根于心田。

图为石板冲乡孩子们认真上课。张舒畅 供图

900,英语架起沟通的桥梁。在“Unit 2 This is my sister”的教学中,“Who’s there?—Guess!—Let’s play!”生动的情景对话教学点燃了语言学习的火花。多媒体课件鲜亮夺目,教学组成员们的手势引导与角色代入生动有趣,孩子们踊跃互动,原本陌生的英语词汇在欢声笑语中了过来,为乡村孩子的世界推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1000,光影回溯历史。教室内,《七·七事变》的枪炮声穿透时空——卢沟桥上爱国将士的浴血抗争与普通民众的不屈脊梁,让书本上的历史在银幕前重现其波澜壮阔。孩子们屏息凝神,稚嫩的目光在民族危亡的沉重影像中闪烁着坚毅的星火。这堂生动的影史课传递的不仅是历史事实,更是深植于血脉的民族精神与时代责任的无声呼唤。

图为石板冲乡孩子们观看影片《七·七事变》。张舒畅 供图

教学如火如荼之际,调研组已抵达六安市裕安区彭氏宗祠。目光所及之处是精雕细琢的木刻窗棂、斑驳的石刻碑文;亲耳所闻是老者诉说家族故事的低沉乡音。成员们用脚步丈量传统,在实勘中解析梁枋架构,在走访中发掘口述民俗历史,他们记录每一丝蛛丝马迹,定格每一块有温度的牌匾——彭氏宗祠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家族绵延记忆与文化认同的象征,是破解乡村精神家园秘密的核心密码。

图为调研组成员们在彭氏宗祠合影。叶子轩 供图

下午,文传特色课程相继上演。230,在武术教室,教学组江美琪、鲁同德一招一式尽显风采,从沉肩坠肘到气沉丹田,八段锦后四式的学习让孩子们在开弓射雕怒目冲拳等动作中舒展筋骨、刚柔并济,体会到中华传统武术蕴含的形神合一的至高境界与强健体魄的文化深意。

紧接着的硬笔书法课则以墨香沁润童心。握笔坐姿、起承转合的理论温习之后,是实践创作时光。一支笔、一张纸,笔尖游走于田字格里。孩子们凝神聚气,在字字句句的方寸间体会汉字的筋骨风神。学生互评环节中,笔画形态被细心审视,章法布局被热烈讨论,传统美学价值正在指尖的专注中无声生长。

图为石板冲乡孩子们上书法课。张欣悦 供图

今天,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的学子们以文化为火种,点燃了乡村教育的灯盏——他们让历史不再是祠堂的尘埃,而是孩童笔下的墨迹;让爱国不仅是银幕的影像,更是少年心中的热血。乡村振兴的史诗,需要千万这样的青春注脚。当古典诗韵与现代教育在乡野碰撞,一条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路径已然清晰:唯有深植文化根脉,才能让乡村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走向未来的主角。

(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 撰稿:张舒畅 初审:祝佳敏 复审:窦思佳 终审:张爱萍)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