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专业实训优秀案例1
发布时间:2023-01-10   浏览次数: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主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并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本篇课文文质兼美,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章以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的学习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会认“均、柄”等5个字(一个多音字),会写“虎、操”等14个字;二是通过体会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仔细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并学写观察日记,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课文语言朴实,描写爬山虎的脚生动具体,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很好的范例;同时对本单元后续的学习也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语言朴实、描写具体、通俗易懂,是适宜儿童阅读的写景文章,很好的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易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仔细观察、连续观察等概念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的用心引导、点拨。另外,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教师可以按字形结构进行教学,如左右结构的字有“操、均、隙、柄、瞧”,他们都是左窄右宽;特别难写的“叠”字,结构较特殊,教学中需要着重强调。


三、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均、柄”等5个字,读准多音字“曲”;规范书写“虎、操”等14个字,并力求美观。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的方法,初步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通过小练笔,学写观察日记,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准确认读“均、柄”等5个字,读准多音字“曲”;规范书写“虎、操”等14个字。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1、运用所学方法学写观察日记,初步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直观演示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七、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八、教学准备

PPT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1、图片导入:出示葡萄藤和爬山虎的两张图片。

师:同学们,大家抬头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幅图片,它们是什么呢?(生答)

师:对的,是葡萄藤和爬山虎。那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哦!一个有架子,一个没架子。是呀,葡萄藤得攀着架子才能向上爬。那大家动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想一想,没架子的爬山虎靠着什么往上爬呢?(生答)

师:没错,是脚。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叶圣陶爷爷一起去了解一下爬山虎的脚吧。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爬山虎的脚)

2、初识作家。

1)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叶圣陶爷爷,那么,你了解叶圣陶爷爷吗?

2)师:老师看到了大家渴望知识的小眼神,请看大屏幕,老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著名作家吧。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有着“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设计意图:认识作者对学生学习非常重要。出示图片,与生活有机衔接,通过对比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件呈现作者的简介,初识作家叶圣陶先生及其作品,拉近与文章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字词教学,初读课文

1、师:接下来,我们就走进《爬山虎的脚》一课,去领略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真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思考,课文都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呢?

2、指导字词

1)师:老师看到大家读的非常认真,相信屏幕上的生字一定难不倒你们。谁想来挑战一下读一读?(指名回答)

2)注意指导多音字“曲”。

3)师:同学们读的字正腔圆,老师非常喜欢听你们朗朗的读书声。但是这些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谁给大家做一个书写上的提醒?(指名回答,指导“叠”字)

4)出示生字:操、顺、均、隙、柄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生字的字形,你有什么发现呢?(指名回答)

师:是的,这些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上要注意左窄右宽。眼观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工工整整地把这些生字写上一遍。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坐姿,认真书写。同学们写得非常认真,大家都很棒。

3、梳理全文

1)师:接下来,我们跟着黑板上这幅图画整体感知《爬山虎的脚》。请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完成这幅图画。

2)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3)师:老师看到大家讨论的非常激烈,看来你们一定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4)师小结:我们根据这幅图画,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提炼,很快就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按顺序先写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再写叶子,最后写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较多,其中以左右结构为主,个别难写字教师重点指导,让学生能够达成正确书写生字的效果。通过提供图画填空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感悟、探究和交流,实践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深入学习,品味语言

1、师:那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注意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慢慢的读,细细的品。(生自由默读)

2、师:谁来分享一下?(指名回答)哦,你最喜欢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生读)读得真好,让大家觉得仿佛爬山虎的叶子就在眼前呢。

2、课件展示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语句。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语句,有谁想尝试着读一读?(指名朗读)

2)理解词语:出示“舒服”。

师:“舒服”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生自由说意思)

师:老师听到大家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舒服”是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的意思。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3)比较句子:出示课件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荡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这两个句子哪句更恰当,为什么?(指导学生体会“荡起”与“漾起”的不同含义)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风吹时爬山虎叶子之美,再用自己的情感读出叶之美。(生自由想象、朗读)

4)师: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我们一般描写植物只会写植物的静态,而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动态也写得惟妙惟肖,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比较、想象等方法品味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从而理解文本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


(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1、师总结:作者为什么能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 (生答:认真观察)是的,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将自己不会的字词再次书写几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通过悬念式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布置再次复习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听写词语:操场、嫩茎、舒服、均匀、重叠、空隙、叶柄、枯萎、牢固。

2、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了课文大致的内容,书写了生字,并且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环境以及叶子的样子。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自由答)

3、师: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这是为什么呢?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样爬的?作者是怎么了解到这些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阅读文章,发现秘密。

【设计意图:在导入新课前进行词语听写,能够有效检测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顺势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建立起两课时学习内容和任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怀着积极的学习期待心理。】


(二)、细读课文,聚焦观察

1、体会“脚”的特点。

1)师:默读文章后三个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写了爬山虎“脚”的哪几个方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特别仔细?请同学们在句子旁边做简单批注。

2)师生互动交流: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3)深入感悟。

课件呈现“脚”位置的句子。

师:同学们,爬山虎的脚在哪里呢?(出示图片)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哪位同学愿意上台画出脚的位置?(生上台)

课件出示“脚”形状的句子。

师:那么,爬山虎脚的形状又是怎祥的呢?请同学们朗读这个句子。(生朗读)

师:作者把爬山虎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答)

师: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指名回答)

(师出示“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

师:观察这两张图片,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生答)

师: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具体形象呢?(生答:仔细观察)是啊,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多么仔细,描写得多么逼真!

课件出示“脚”颜色的句子。

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生答)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5)教师小结。

师: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连续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会写得这么细致。让我们再齐读这段文字,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生朗读)

2、体会“爬”的过程。

1)师:继续默读课文,思考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圈画出来。

2)师生互动交流。

交流汇报。师: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课件出示:触、巴、拉、贴、爬。)

再读交流。师: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请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总结提升。师: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它在墙上贴得紧。叶圣陶爷爷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

师: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朗读课文)你们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加深理解。

师:这里的“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吗?为什么?

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才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4)课件演示。

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师生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3、比较“脚”的不同。

1)发现变化。

师:叶圣陶爷爷还知道了爬山虎脚的秘密,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2)交流反馈。

发现脚之秘密。师:谁能来说说是什么秘密吗?(指名回答)

感受脚之力量。师:“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指名回答)

激发喜爱之情。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生自由回答)

4、小结方法

1)师: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这么可爱的爬山虎?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设计意图:在学习描写爬山虎脚的重点部分,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课文的最后一部分,通过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1、师总结: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奧秘。课后,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的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 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写下来。

2、布置作业:课件呈现课后资料袋,自主选择一种记录方法进行记录。下节课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利用资料袋,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