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明月皎皎。有美一人,身着一袭宽袍长袖的汉服,在校园里翩翩起舞。当你看到此种情景,是否会产生穿越的错觉?是否会跟随者舞者的裙裾感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昨晚,合肥学院新区图书馆边,身着汉服的学生们用祭月、灯谜、投壶等方式回归最传统的中秋节,让大家也跟着体会了一次“穿越”。
念文洒酒 读祝祭月
18时一过,月亮的脸慢慢出现,图书馆边的空地早被一串串的花灯装饰成了古代的街市。身着汉服的大学生朝月放置祭桌,将月饼和西瓜摆放整齐,香炉等物品也准备齐全。据介绍,一定要放月饼和西瓜,是因为两者都是圆的,寓意“双圆”,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月饼也要摆成莲花状,因为莲花象征着美好、团圆和希望。
19时,月色愈加清亮,穿着汉服的“通赞”(即司仪)宣布拜月仪式开始,“主献”和10名“从献”各自入位,按着“通赞”的口令净手、上香、祭酒,然后读祝。
“水浴清蟾,凝光悠悠……佑我学子,万里程鹏”。在悠扬的古曲伴奏下,“祝文”从“主献”悠悠唱出,之后又有焚祝、拜月等环节,才算礼成。整个过程持续约半个小时。
祭月吸引了很多人围观,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地观看仪式,没有不合时宜的笑声。“真是大开眼界”,大一新生王同学说。
吹箫猜谜 回归传统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良辰美景,美不胜收,在古代,人们还喜欢“锦上添花”,燃灯以助月色,江南一带还有制灯船的习俗。为了回归这个传统,学生们制作了60余个各色花灯,有地灯也有挂灯,古意十足。
美景还有古乐配,悠远的洞箫真带人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现场还有书画和灯谜专区,吸引了很多同学的加入。
古代中秋,还有分食月饼的习俗。昨天,祭月礼成后,“通赞”命“执事”将月饼、面包、水果等祭品分发给在场的同学,让同学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场,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活动———“投壶”,置一瓶,在一定距离把箭或小棍投进去,这是中国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清代都流行的项目,且不分人群。主办方在现场放了木壶,每人十只羽毛箭,中得多的有奖品。这个简单的游戏引来很多人围观。
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汉宣社还在“从献”里“藏”了一个“嫦娥”,这位名叫陈雪婷的姑娘是合肥学院学生通过微博评选出来的“最美嫦娥”,在祭月仪式之后拍了很多照片,有点“嫦娥与民同乐”的意思。
汉服面包 都自己做
这次祭月活动在合肥学院及周边的高校里都有不小的反响。汉宣社的相关负责人王培介绍,这个协会是为汉服和传统文化而建的,也是第一次组织这么大规模的中秋活动。学生们经费有限,他们穿的汉服有很多都是自己做的。
为了尽可能地回归传统,还有其他协会的成员参与其中:灵心居手工社和翰墨轩书画协会负责花灯制作和现场布置,青藤文学社负责灯谜制作,分发给大家的160个面包是由烘焙协会制作的,三个身材很好的执事则来自新漾礼仪社。
“现在很多人都在呼吁回归传统,这是我们大学生的一份力量。”王培说,这次合作让她知道,原来学校里有这么多爱好传统文化的人,也让她看到“我们学生也能做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院大学生新闻记者 吴振北 王银 刘红飞)
念文洒酒 读祝祭月
18时一过,月亮的脸慢慢出现,图书馆边的空地早被一串串的花灯装饰成了古代的街市。身着汉服的大学生朝月放置祭桌,将月饼和西瓜摆放整齐,香炉等物品也准备齐全。据介绍,一定要放月饼和西瓜,是因为两者都是圆的,寓意“双圆”,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月饼也要摆成莲花状,因为莲花象征着美好、团圆和希望。
19时,月色愈加清亮,穿着汉服的“通赞”(即司仪)宣布拜月仪式开始,“主献”和10名“从献”各自入位,按着“通赞”的口令净手、上香、祭酒,然后读祝。
“水浴清蟾,凝光悠悠……佑我学子,万里程鹏”。在悠扬的古曲伴奏下,“祝文”从“主献”悠悠唱出,之后又有焚祝、拜月等环节,才算礼成。整个过程持续约半个小时。
祭月吸引了很多人围观,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地观看仪式,没有不合时宜的笑声。“真是大开眼界”,大一新生王同学说。
吹箫猜谜 回归传统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良辰美景,美不胜收,在古代,人们还喜欢“锦上添花”,燃灯以助月色,江南一带还有制灯船的习俗。为了回归这个传统,学生们制作了60余个各色花灯,有地灯也有挂灯,古意十足。
美景还有古乐配,悠远的洞箫真带人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现场还有书画和灯谜专区,吸引了很多同学的加入。
古代中秋,还有分食月饼的习俗。昨天,祭月礼成后,“通赞”命“执事”将月饼、面包、水果等祭品分发给在场的同学,让同学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场,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活动———“投壶”,置一瓶,在一定距离把箭或小棍投进去,这是中国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清代都流行的项目,且不分人群。主办方在现场放了木壶,每人十只羽毛箭,中得多的有奖品。这个简单的游戏引来很多人围观。
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汉宣社还在“从献”里“藏”了一个“嫦娥”,这位名叫陈雪婷的姑娘是合肥学院学生通过微博评选出来的“最美嫦娥”,在祭月仪式之后拍了很多照片,有点“嫦娥与民同乐”的意思。
汉服面包 都自己做
这次祭月活动在合肥学院及周边的高校里都有不小的反响。汉宣社的相关负责人王培介绍,这个协会是为汉服和传统文化而建的,也是第一次组织这么大规模的中秋活动。学生们经费有限,他们穿的汉服有很多都是自己做的。
为了尽可能地回归传统,还有其他协会的成员参与其中:灵心居手工社和翰墨轩书画协会负责花灯制作和现场布置,青藤文学社负责灯谜制作,分发给大家的160个面包是由烘焙协会制作的,三个身材很好的执事则来自新漾礼仪社。
“现在很多人都在呼吁回归传统,这是我们大学生的一份力量。”王培说,这次合作让她知道,原来学校里有这么多爱好传统文化的人,也让她看到“我们学生也能做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院大学生新闻记者 吴振北 王银 刘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