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现代意义 丁振中 摘 要: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可以从人和社会的双重视角进行观察与分析,其现代意义也可以从人和社会的双重视角来看,即职业教育既要为社会服务,又要为人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内涵;意义 作者简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两大特殊机遇期,一次是在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阶段,一次是上世纪末至今的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的职业教育是处于第二次发展的机遇期,职业教育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一方面要结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现代人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借鉴第一次机遇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或思想。其中,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尤其值得研究。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的黄炎培先生,其职业教育思想已经成为探求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中国本土化的重要思想源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与认同。笔者从人和社会的双重意义的角度探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人和社会的双重视角 (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论职业教育之教育目的 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黄炎培指出:“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一方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后来经过不断修正,他把职业教育的目的确定为四条: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而且他把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反映了黄炎培的社会政治观,也体现了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所谓“使无业者有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造就适用人才,同时解决失业问题,使人才不至于浪费,使生计得以保障。所谓“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的道德智能,使之不仅能胜任自己的职业,而且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从而为社会做贡献。[所以说,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思想,可以从人和社会的双重意义方面进行分析:对于个人,职业教育具有谋职业和生计、求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对于社会,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服务社会的意义。 (二)“社会化”、“科学化”———黄炎培论职业教育之办学方针 黄炎培反复强调“离社会无教育”,职业教育尤其如此,如果不注意时代发展趋势,不了解社会的需要,“闭门造车”式的办学,其结果只能是学生找不到出路,职业学校只有关门。1926年,黄炎培进一步把这些思想概括为“大职业教育主义”,提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他把这种社会化称为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另外,科学化是黄炎培办职业教育所坚持的另一条方针。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他认为“职业教育以百业进步为追求,关乎国计民生,不可能在科学之外找到解决办法,无论中国外国,概莫能外。”所以,他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专门成立了科学管理的研究机构,并亲自撰写科学管理论著,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科学化管理程度。所以说,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思想,也可以从人和社会的双重视角来看。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无论是职业教育的对象———学生,还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教师,都是人,都需要进行科学化地管理,从而提高办学效率。 (三)“敬业乐群”、“劳工神圣”———黄炎培论职业教育之道德规范 “敬业乐群”是黄炎培职业道德观的核心与最高标准。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热爱、敬重其所从事的职业,充分理解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即要有高尚的情操和群体合作的精神,他曾反复提出: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个人谋生的,并且是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教育的第一要义即“为群服务”。黄炎培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社会服务,提倡“敬业乐群”,并将其作为他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其主观意图是以全新的道德观、职业观和价值观来打破“读书做官”、“劳心者治人”等封建伦理观念对学生的束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观,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职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忠于职守,胜任本职工作,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思想,在择业与从业过程中,放眼社会、国家利益,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黄炎培大力提倡职业道德教育,提出“劳工神圣”的主张,认为劳力和劳心都是神圣的,主张劳动无贵贱之别,职业无高下之分,凡从事的职业只要对社会上其他人有益处,便是光荣的。所以说,黄炎培的职业教育之道德规范思想,亦可以从人和社会的双重视角方面进行观察:对于人来说,既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又教育他们有责任心、有协作精神,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于社会来说,倡导职业平等、劳动光荣的观念,从而改变轻视生产劳动的传统观念。 (四)适应“社会分工”和“人类个性”———黄炎培论职业教育之职业指导 黄炎培非常重视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起的作用,在他看来,职业指导就是按着人的天性,为受教育者给予职业的准备,使其了解自我,了解职业,获得职业,从而达到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他强调,要在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之上,以“个性匹配”为中心进行职业指导。他认为职业指导的依据一方面是“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另一方面是“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而且这两方面要同时满足。所以说,黄炎培的职业教育之职业指导思想,同样可以从人和社会的双重视角进行探究:对于个人来说,主张职业指导既要考虑个人的身心特长;对于社会来说,主张职业指导要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两者综合考虑,可以使社会事业与个人才智都得到发展,这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角度———职业教育要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于他能够针对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并努力用自己的思想、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研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我们得到的启迪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需求型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良性互动关系。关起门来办职业教育是行不通的。而今,随着中国工业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将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有知识技能的熟练工人;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每年将有上千万农村人口要进城,如何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平稳就业,将无序的人口流动变为有序流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也需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担当起职业教育、培训的任务。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事关社会安定,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问题。所以,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结合、与市场经济结合,要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真正肩负起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角度———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 满足学生的谋生和发展需要是职业教育存在、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依据,这是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留给我们的又一重要历史启示。现代高职教育不能偏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终究需要,应在教学实践上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的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性格、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职业道德的培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一般说来,人的个性发展包含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第二个层次是指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谐发展,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创造精神的增强。黄炎培反对把职业教育看作单纯是职业知识技能的传播,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一技之长,籍以谋生,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充分发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其个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2]35即职业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不要忽视其还要为人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C].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4. [2] 蔡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高职教育的借鉴作用及启示[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33- 36. [3] 龚财枝.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4]朱正南.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历史启示[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0- 14. (本文原载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