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我院青年教师陈郑在中科院1区Top期刊上发表生物脱硫领域综述论文

发布者:化工系发布时间:2025-09-17浏览次数:10

 近日,我院青年教师陈郑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在中科院1Top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题为New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reaction-diffusion behavior in the bio-desulfurization: Relieving thiol-induced inhibition的综述论文。该研究系统解析了反应-扩散行为对生物脱硫(BDS)过程的关键调控机制,为突破硫醇抑制瓶颈提供了创新理论支持。合肥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陈郑与香港科技大学陈云逸为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过程所邢建民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合肥大学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支持。

 含硫气体(如硫化氢)的脱硫处理是能源化工领域的核心环节。传统生物脱硫技术虽具备绿色、低能耗优势,但气体中的硫醇类物质(如甲硫醇、乙硫醇)严重抑制硫氧化菌(SOB)活性,并导致生物硫纳米颗粒(BSNPs)表面疏水化,引发生物脱硫体系堵塞和效率下降。现有硫醇缓解策略(如降低盐浓度、筛选耐硫醇菌株)难以兼顾SOB活性与硫颗粒稳定性。本研究首次提出反应-扩散协同调控新思路,揭示硫醇双重抑制机理:硫醇通过结合硫氧化酶活性位点降低SOB代谢能力,同时其衍生物(如有机多硫化物)吸附于硫颗粒表面,诱发疏水聚集。针对该问题,通过构建界面浓度场调控策略,调控OH⁻/HS⁻在硫颗粒界面的浓度梯度,定向改变BSNPs表面形态与亲水性,抑制硫醇导致的颗粒聚集;其次,提出工艺优化新路径,通过延长元素硫暴露时促进多硫化物生成,结合高盐高碱条件强化反应-扩散行为,实现硫颗粒尺寸可控及沉降效率提升。该成果首次提出反应-扩散行为与硫颗粒特性之间的关联,为生物脱硫系统稳定性提升提供了新思路。撰稿人:陈郑;初审:陈静怡;复审:胡恩柱;终审: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