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发展根基深厚,其历史脉络可追溯至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杨承宗先生领衔创建的环境与化学工程系。198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的联合扶持下,该系正式组建,首设“环境监测”专业并启动招生,开启了学院在能源、材料与化工领域的育人征程。

       此后,学院紧扣时代产业需求,持续拓展学科布局:1986年增设化学工程专业,为化工领域人才培养奠定基础;2001年至2023年间,先后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本科专业,逐步形成覆盖“化工-材料-能源”三大核心领域的专业体系。在院系架构与学科层次升级上,学院亦稳步推进:2003年,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拆分重组为化学与材料工程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实现学科方向的精准细分;2018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9年再添“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同年学院更名“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标志着学科定位更聚焦新能源材料领域;202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获批博士点立项建设专业

       四十余年来,学院始终以“厚德博学,善思致用”的校训精神为引领,深度契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坚守自身学科特色与行业优势的同时,精准对接安徽省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以高质量党建为引擎,全面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向内涵式、高质 量方向发展。

       党建引领强根基。学院始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党建工作成果丰硕、亮点纷呈。获评“安徽省标杆院系”,现有全国样板党支部1个、全省样板党支部2个、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安徽省四星级党支部2个、合肥市五星级党支部3个、合肥市城市领域基层党建“双百工程”党支部1个,以及校级样板党支部5个、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以坚实的政治保障与有力 的组织保障,为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注入强劲红色动能、筑牢坚实发展根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教授21人,副高职称2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7人,硕士生导师56人。师资队伍中名家荟萃、人才云集: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安徽省和合肥市各类高层次人才13人,多人先后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省级教学名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省级教坛新秀、安徽省特支计划安徽省杰出青年、安徽省青年科技奖、安徽省及合肥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合肥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另有1人入选中国非金属矿专家委员会专家与中国无机盐工业技术创新先进个人3年,6人次成功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学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优势。学科方向聚焦“储能材料与技术”“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大领域,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和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率先在全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源化学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院创新举措不断,与德国企业及区域重点企业开展双元制本科合作办学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先后与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创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大众班”“国轩班”、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元琛班”等特色班级,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为地方经济发展精准输送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学院科研与教学平台完备,建有安徽省绿色涂料高性能助剂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平台),以及先进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膜材料与膜过程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同时设有化工工程师之家、工程实训中心和创新创业实验室,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实践”一体化的科研与实践体系。

       近5学院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07项,横向科研项目31项(30万以上)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5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面上攻关项目1项。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Macromolecule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312,其中SCI论文260,授权发明专利154项,出版专著、教材等7;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安徽省科学技术奖10项、中国非金属矿科学技术奖等行业奖项5项。

       教学建设方面拥有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重点学科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以及1个校级“双带头人”工作室;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建成《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课程,为高质量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学院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化与区域服务两方面同步发力。学术交流上,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为师生搭建了开阔的学术视野与交流平台;区域服务上,深度对接合肥及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等领域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保障,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突出。

       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学院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以“培养一流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五年,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化学竞赛等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与学科竞赛中表现优异,斩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100余项,创新实践能力显著。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52人,硕士研究生219人。近五年,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超30%,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均位居全校前列。自建立以来,学院已为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国家支柱产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安徽省教育事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十余载栉风沐雨,四十余载砥砺前行。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在发展历程中,凝练形成了“务实、拼搏、创新”的团队精神,在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当前,学院正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聚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我国教育事业进步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数据截止时间:202510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