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讨班上的发言
北京交通大学 许茂祖
[2007-7-16]
为了进一步搞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评估工作中切实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原则,提高评估工作的透明度,使评估工作更加规范,改变当前评估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我就有关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程序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个说明。
在正式说明之前,作为铺垫,先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教学工作评估的内容就是教学工作的内容,它们是高度一致、完全一致的,不存在一个离开教学工作的所谓的教学工作评估的内容。教学工作的内容就是在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搞好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前提(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的指导)和六个字、三件事(建设、改革、管理)。抓好教学工作评估,就是要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找准学校的定位、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从根本上说,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就是评估一所学校的三个符合度,即学校的目标(包括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与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符合度、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状态(教育资源的占有与有效利用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和学校自身目标的符合度、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自身目标的符合度。搞好评估,就是要努力提高这三个符合度。从表面看,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是对学校单项工作的评估,实际上,它具有全局性与整体性,与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关,与学校的各个单位、各个部门以及全体师生员工都有关。
一、评估的工作程序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是由被评学校自我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和学校整改三个阶段构成的。自评工作是指从教育部确定对学校进行评估并明确了专家组进行考察的大体时间开始到专家组进校考察前的这个阶段;整改是指从专家组进校考察结束开始的一年;中间则是专家组现场考察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不能认为只有专家组现场考察才是评估。
下面具体谈谈三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1.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整个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是因为:首先,在评估的三个阶段中,自评的时间最长,在建设、改革与管理中能做的工作最多,能取得的实效也最大、最明显;其次,因为最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状况的还是被评学校自己,而不是专家组,只有被评学校认真搞好自评,才能准确地找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成绩、优势与特色,也才能找准学校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也就是说,只有认真搞好自评,才能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功能;最后,专家组在进校前都认真审阅了学校的自评报告,初步了解了学校教学工作以及评建工作的基本情况,获得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大量信息,并形成了初步的判断,其进校考察及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是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学校的自评工作为专家组进校考察奠定了基础。因此,自评是整个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可以说,自评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评的质量就决定了评估工作的质量。
学校在自评阶段的主要工作的任务是:
⑴学习教育部有关评估工作的文件及评估方案;
⑵分析学校教学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⑶制定自评期间建设与整改的计划,分解评建任务;
⑷针对问题,根据计划进行改进,进一步理清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工作的思路,找准学校的定位,抓好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
⑸撰写自评报告,准备评估背景材料。
关于自评报告与背景材料,这里需要说明两点。
第一,与往年的评估工作相比,从去年开始对自评的要求有所改变,要求学校只提供一份写实性的自评报告,不再另外写自评依据和特色报告,而把这两部分相关的内容揉到自评报告中。同时,要求学校不对各项指标及观测点提出评估等级,也不提出自评结论的等级。
自评报告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学校概况、评建工作情况,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成绩与经验,学校教学工作的特色,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对自评报告,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搞“包装”;在文字上要尽可能精炼,不要写成一本书;在装订上要从简,不要搞那种精美的艺术印刷,不要搞精装。
第二,对于背景材料,要处理好材料与工作的关系:材料应该是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应该是教学工作的自然结果,应该是对教学工作的反映,而不是与此相反。背景材料要符合四个“性”的要求,即针对性、层次性、原始性和真实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背景材料要针对学校对“三个符合度”的判断,与此无关的材料不要放在背景材料中。根据针对性的要求,在能讲清学校三个符合高低的前提下,背景材料越少越好,越精越好,而不是与此相反。要努力克服目前自评工作主要是整材料和材料过多过烦以致材料成灾的情况。
所谓层次性,就是材料要层次分明。大体上可以将材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材料是自评报告和校长汇报提纲,它们的作用主要是让专家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使专家看了报告、听了汇报以后能对各项指标和观测点以及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作出价值判断;第二个层次的材料是背景材料,它的目的是支撑自评报告和汇报提纲所反映出来的学校对自身教学工作及各项指标和观测点的评价;第三个层次的材料是备查材料,如毕业设计(论文)、试卷等,供专家组随时抽调审阅。
所谓原始性,就是要求背景材料尽可能是原始材料,不要做二次加工,最好就是学校教学档案中的有关材料。
所谓真实性,就是背景材料应该是真实的,应该是学校教学工作真实情况的反映,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要整虚假的材料。
做到了这四个“性”,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自评的工作量。希望被评学校把背景材料的准备与学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建立与积累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背景材料就来源于教学档案,不要离开教学档案另外为评估刻意搞一套所谓的自评背景材料。通过评估,能够使学校建立起符合教学规律、符合校情的教学档案规范建立与积累的制度并坚持下去。
在准备背景材料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以评促改”和“以评促建”,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弄虚作假,不搞“包装”。有的学校把以往质量不高或不规范的材料(如学生的毕业设计、试卷等)重新修改、加工,还美其名曰是“以评促改”和“以评促建”,其实这是不对的。评估中心在做好2006年评估工作的文件中提出专家组在现场考察中原则上只抽调最近一年或最近一届毕业生的有关材料,目的就是防止被评学校对以前的材料作修改与加工。但是要防止只是在专家组考察前一年突击、平时不重视质量以及对以前的材料修改加工的错误做法。
在自评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要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文件和评估方案
通过学习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掌握评估的目的、意义、评估的工作方针与原则,树立正确的评估观,认识到评估是手段,建设与改革是关键,改进与提高才是目的,不要搞错这三者的关系,不要错误地把评估本身作为目的,为评估而评估,为获得好的结论而评估。
学习评估方案要着重掌握它的精神实质。一方面要掌握每一项指标的精神实质,找到隐含在指标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即指标所反映的教学工作的重要特征与属性,在此基础上掌握指标的内涵与标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评估方案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教学工作的所有特征与属性都反映出来,而只能反映教学工作主要的特征与属性,因此,方案中的各项指标是、也只能是教学工作的主要观察点,因此,在学习方案时要注意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把一项一项的指标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通过这种联系,掌握方案所力图反映的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
⑵防止一开始就简单地分解任务
很多学校在接到评估任务后,立即将各项指标的自评任务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乃至个人。这样做是不妥的,很容易形成将指标割裂和简单地对号入座的状况,难以抓住深层次的本质问题,因而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有效地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在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文件和评估方案、掌握其精神实质和分析学校教学工作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制定评建工作计划、分解任务。这样,各单位、各部门在进行评建工作时,就是从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与全局的高度出发进行的,就防止了上述问题的产生。
⑶回顾办学的历程,归纳、总结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在自评过程中要发动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包括一部分已经离退休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学校的老领导),认真回顾学校的办学历程,通过历史的回顾,讨论、归纳、总结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找准学校的定位。通过这种讨论、归纳和总结,使全校绝大多数教职工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段精炼的、具有学校个性的文字表述。这段文字,不是为了给专家组看的,而是为了便于广大教职工掌握并成为共同的行动指南。这段文字,应该是在充分讨论、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应该是少数人闭门造车编出来的。
对于办学历史比较长的学校,还希望通过这种讨论、归纳和总结,挖掘出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进程中通过实践积累和积淀形成的教学工作乃至办学的特色,并发展和发扬光大大,通过总结办学指导思想与教学工作的特色,能逐步建立起学校良好的组织文化,这对于学校长远的改革与发展来说,将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同样,要防止闭门造车,编造“特色”。
⑷注意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自评工作,防止单纯对照指标、简单对号入座
因为方案中的各项指标是有机联系的,评估工作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所以在自评中要注意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自评工作,从宏观上、整体上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宏观上、整体上进行建设与改革,要防止单纯对照指标、简单对号入座。在自评工作中,要坚持按照评估标准进行,做到严格要求、实事求是。
⑸把自评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前已述及,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内容与教学工作的内容是高度一致、完全一致的,不存在离开教学工作的另外一套所谓的评估工作内容。因此,要把自评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离开抓好教学工作去另外搞一套所谓的“自评工作”,在自评工作中,就是要把评估作为加速器和杠杆,解决一些平时应该解决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加速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程;另一方面,把评估背景材料的准备与教学档案的规范建立与积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背景材料就来源于教学档案,而不另外准备所谓的“评估材料”。希望学校能通过自评总结过去、分析现在、规划未来,把自评的过程变成建设与改革的过程、变成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千万不要把自评过程变成整材料甚至是编材料的过程。
2.专家组现场考察
评估的第二个阶段是专家组现场考察,这个阶段具体的工作任务是:
⑴专家组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印证、补充、复核学校教学工作的信息、资料与数据,按照国家的教育价值观及价值标准,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价值进行判断;
⑵进一步发挥评估的诊断功能和形成性作用,与被评学校一起分析、讨论教学工作,一起总结办学的成绩、教学工作的优势与特色,一起找出薄弱环节与问题,帮助学校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专家组成员同时具有专家、朋友和学生三重身份,每一位专家应该努力成为高水平的专家、学校真诚的朋友和虚心的学生。根据专家组现场考察的任务,教育部规定了在专家组现场考察期间专家组和学校的工作规范、要求和相应的纪律。
专家组现场考察的程序是:
⑴专家组成员进校考察前必须接受培训,至少要按时参加专家组现场考察工作预备会,熟悉评估方案中各项指标的内涵及评估标准,并详细审阅学校的自评材料。充分做好考察的准备,提出考察重点,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专家组成员的分工;
⑵专家组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对被评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实地考察,考察的主要方式有参观、听课、走访、座谈、问卷、查阅资料、综合素质与综合教学效果检查等;
从去年开始,教育部规定在专家组现场考察中,全面取消专家组进校后的基础课程或主干课程的闭卷测试,但是,专家组会采取各种方式(如课堂讨论、座谈、考察实践动手能力等)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教学效果。从今年开始,专家组在现场考察中原则上只抽学生近一年的试卷、实验实习报告和最近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师教案的抽查,也以本校教师当年教案为主。
⑶专家组交流考察情况,讨论考察意见;
⑷专家组成员在了解全面情况后,独立思考,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自行评定各指标及观测点的评估等级,由秘书统计后,得出专家组对各指标的评定等级即对评估结论的建议,报上级有关部门;
⑸专家组在完成进校考察工作后,召开考察情况通报会(具体参加人员、范围可由专家组与学校协商决定)。专家组组长代表专家组通报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考察意见,专家组成员就个人所接触的考察范围发表个人的意见。
希望被评学校在专家组现场考察阶段,能以主人翁的姿态,配合专家组搞好现场考察。主要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⑴为专家组考察提供必要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主动提供必要的工作材料,如课表、机构设置、教师名册、管理人员名册、学生名册等。
⑵及时提供专家调阅的材料。
⑶实事求是地回答专家所要了解的情况及问题。
⑷遵守必要的工作纪律,在考察期间不搞宴请等和其他与考察工作无关的活动,不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学术报告,不组织旅游,不赠送礼金、礼品等。
3.整改
评估工作的第三个阶段是整改。无论评估结论是什么,都要进行为期1年的整改。整改的任务是:根据教育部正式下发的专家组考察意见,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整改,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学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求被评学校在专家组现场考察结束后,尽快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递交整改方案;1年的整改结束后,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呈报整改报告。在整改工作中被评学校应该认真领会专家组考察意见和专家个人发言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分析学校的教学工作,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整改工作,防止就事论事。
二、评估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搞好评估工作,特别是为了搞好自我评估,提出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认真学习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教育部有关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文件和评估方案。
2.端正态度,调整心态。
在学习的基础上,建立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是搞好教学工作评估的又一重要前提。
所谓正确的态度,就是在整个评估过程中,特别是在自评过程中要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不能降低标准、放松要求,尤其要反对弄虚作假,反对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
所谓良好的心态,就是要以平常心、自然态对待评估,即以平常的心正确对待评估的结论,既要以搞好教学工作的实际行动和成果争取好的评估结论,又不过分看重、不刻意追求好的结论,更不能用不正当的方法和手段骗取虚假的“好”结论;要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专家组的考察,不要为评估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要搞“包装”,不要给专家组以假象,以便使专家组能获得真实的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效地帮助学校进一步搞好教学工作。这里要特别指出,不要揣摩专家如何进行考察,特别不要揣摩专家组如何检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教学效果,更不要为此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甚至不惜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3.把评估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用评估作为促进教学工作的加速器和杠杆。
因为评估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内容是高度一致、完全一致的,所以自评过程应该就是在理清办学指导思想、搞好学校定位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抓好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过程,不要离开日常教学工作去刻意地另外搞一套所谓的“评估工作”,不要折腾基层。但是,要抓住评估这个机遇,把它为促进教学工作的加速器和杠杆,解决一些在平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领导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使教学工作真正上台阶、上水平。
4.正确处理硬评估与软评估以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在评估工作中,既要重视硬评估,更要重视软评估。这是由于,在教学工作中,虽然有不少特征与属性具有明确的数量概念,即是精确的,但是,更多的特征与属性没有明确的数量概念,或者说在数量上是模糊的。对这两种不同的特征与属性,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对前者,应采取硬评估,即定量的评估,对后者,则应该采取软评估,即定性的评估。如果对本来是模糊的特征与属性,硬要进行硬评估,则评估的结果必然反而是不科学的,而用软评估,结果才有可能是科学的。正因为这样,国际上近年来对软评估越来越重视,如评估的发展方向之―――发展性评估就是以软评估为主的,而目前评估发展的另外一个方向准则评估则就是一种无指标的软评估。我们在评估工作中,也应该处理好硬评估与软评估的关系,在重视硬评估、不放弃必要与可能的硬评估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软评估,努力搞好软评估。
之所以要特别重视软评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200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7号函件《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教学评估以考察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建设和改革、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风、教学效果等软件建设为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硬评估主要反映了一所学校硬件建设的情况,软评估则主要反映了一所学校软件建设的情况。应该说,硬件建设重要,软件建设更重要,因为软件是硬件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没有好的软件,再好的硬件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一些表面上的硬件问题,经过认真的分析,可以发现实质上还是由于软件问题造成的;而且,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难度更大,可以说,一所学校软件建设的过程就是这所学校的组织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这所学校传统与特色形成的过程,而高等学校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既具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具有其消极的一面),其形成决不是三年五年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积累与积淀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是很艰巨的,需要几代人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软件的水平高低才真正反映了一所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
5.正确学习兄弟院校的教学评估工作经验
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不少学校注意到兄弟院校去学习。我们认为这是很――好的。因为评估本身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交流功能。互相学习是实现交流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交流,使我们高等学校的的本科教学工作系统由封闭的变成开放的,只有这样,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学习真经,而不要学歪经。那么,什么是真经、什么是歪经呢?所谓真经,就是在评估(主要是自评)过程中,学校是如何贯彻20字评估原则、通过评估切实进一步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所谓歪经,就是如何应付评估,如何对付专家组,如何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如何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以获取名不副实的评估结论的。事实上,确实有的已经经过专家组考察的学校就是向兄弟院校传授这种歪经的,也有不少学校确实就是在学这种歪经,有的还按照这种歪经去实践并被这种歪经害了的。我们希望,到兄弟院校去学习,一定要取真经,不要取歪经;也希望已经经过专家组考察的学校注意不要错误地总结“经验”,把歪经当作真经向兄弟院校传授,要认识到传授这种歪经不是在帮助兄弟院校,而是在害兄弟院校。在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时还需要注意,即使是真经,也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学习,要学习其精神实质,而不要简单地照搬照抄。
最后,衷心祝愿在座的各高等学校圆满搞好评估工作,使教学工作再上一层楼,祝愿各学校在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