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
发布时间:2012-08-21   浏览次数:677

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十二五”时期是学院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进一步推进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关键时期。根据《合肥学院 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从自身实际和特点出发,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情况回顾

(一)发展现状

学院依据学院和专业的特点,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基础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资源,于20114月重新组建了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其主要职能是在院党委和院行政的领导下,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基于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实验教学发展需要,建设、管理学院的基础教学,提供优质的实验、实训教学服务平台。

中心下设大学英语教研室、公共计算机教研室、电工电子实验室、金工实训基地、计算机公共应用实验室等5个教学基层单位。通过统筹调配、科学使用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现已理顺了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达到了组建之初的设想,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中心现有专职教师81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16人,副高以上职称占教师比例约为25%初步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职称、学缘、年龄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基本上能够满足学院教学需求。

(二)主要成绩

1、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在学院的支持下,中心的实验、实训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实验室设备的补充和更新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把提高基础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基础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行模式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成为省级质量工程示范中心,大学英语教研室被授予“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基地”,电工电子实验室被安徽省教育厅列为高校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在教师人数少、教学工作重的情况下,中心全体教职工克服困难、任劳任怨,按质按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得到一致好评。

2、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教学效果反映良好

中心借鉴德国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以“少台套、大循环”为运作模式建设基础实验室。教师实行轮班制,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开放运行实施至今,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良好,不仅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节省了资金投入,而且满足了学生每人一台套的基础实验要求。

金工实训基地按照机械类、近机械类、非机械类分别组织五周、三周、二周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实训。在金工实习基地的扩建项目中加入了现代工艺的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设备,使学生实训过程中既接受基础工艺的训练,又接触最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

大学英语教研室,积极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探索,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构建大学英语多元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引进与课程配套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系统》,对实施模块化专业的班级实施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采用实现“大班课+小班课+网络学习+教师网络监控”模式完成教学任务,进行过程性评估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公共计算机教研室承担着全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了响应学院模块化教学改革,计算机教研室将课程划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Access程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模块、《C语言程序设计》模块、《Access程序设计》模块等,以满足不同系部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

3、教、科研工作取得进步

“十一五”期间,中心坚持学院提出的“一条主线,两个重点”教、科研工作思路,即:以应用科学研究为主线,强化科研促进教学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两个重点,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精心谋划、开拓创新。中心采取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教科研学习班,加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校内外教、科研课题,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积极开展校际之间的科研交流。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类教、科研成果斐然。“十一五”期间中心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省报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建设项目1项,主持省厅级项目4项,承担合肥学院院级教科研项目5项。参编教材5部。五年来,有103篇教科研论文在国内外各类杂志公开发表,其中SCIEI收录的论文有8篇,二类以上论文70多篇。举办学术报告会多场,产生较大学术影响。

4、师资结构得到了改善

目前我中心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16人,副高以上职称占教师比例约为25%。教师中硕士学位24人,博士学位1人,博士、硕士比例达到42%,为了加强中心建设,中心根据需要从相关教学系部聘请了实验室业务主任和兼职教师。师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保证了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差距

1办学条件相对于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而言,实验实训条件滞后和不足,资源尚需进一步优化整合和投入。

2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师每学年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勉强完成教学任务,但中心教师普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进高层次人才或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进修。

3协同创新能力不强。坚持为各教学单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支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中心的重要任务,“双能型”教师培养对中心教师特别需要,但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进行应用性科研能力明显不适应我院教学质量提高需要。

二、“十二五”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根据学院“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手段,进一步深化教学,加快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促进中心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建设目标

树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构建更为完善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建设、管理好学院的基础教学,提供优质的实验、实训以及计算机公共应用教学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全院教学服务。积极引进和培养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促进中心教学、科研能力全面提高。

三、“十二五”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

根据学院各系部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中心针对不同教学的要求,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探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索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实践式、自学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逐渐从传递性教学向探索性教学转变。

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应把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心将建设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包括实验预习系统、仿真系统、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通过各种自主学习的手段,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教师讲、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实验过程的主体,把教师的常规讲解转变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对于实验、实训课程,在实验内容上,需要根据学院各系部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整合实验内容、更新实验项目。

(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善实验室开放运行模式

加强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积极开展实验室开放运行模式研究。严格按照学院有关教学管理及实验室建设规定,规范日常的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基本做到责任到人、有章可循。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实验课程继续采用“少台套、大循环”的运行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实现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同时将加大力度监控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切实提高中心的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积极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在大学英语教研室模块化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中心将进一步开展模块化教学研究和实践,扩大模块化人才培养的范围。尝试将模块化教学运用于实践教学之中,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加强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

围绕科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积极向学院申报中心目前教学急需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争取在“十二五”建设期末,使我中心的实验室能够基本满足我院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十二五”期间,中心将完善电工电子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加强金工实训基地和计算机公共应用实验室建设,建立数控实训基地。

(五)建设管理好公共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全院教学服务

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诸多学科的实验、实习、实训过程依赖于计算机,如何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又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投资效益,管好用好这一类计算机加软件的实验室将仍然是中心需要继续探究的课题。中心在公共平台的建设管理中将坚持以学生为本、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克服困难,做好各项服务管理工作,保障相关系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是实施教学和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坚力量。“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心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心采取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积极开展校际之间的科研交流,努力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把科研工作视为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配合学院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利用教师引进、聘任等方式充实教学队伍。注意引进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鼓励高级职称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参与实践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到中心工作,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工师傅指导学生金工实习;中心完善教师课题申报、进修、考察学习等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校内外教、科研课题,“十二五”期间,教师申报院级教、科研项目,力争在省级项目申报上以及教、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有所突破。

四、“十二五”规划保障措施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

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和《合肥学院“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明确“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以及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深刻内涵。明确中心服务各系、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坚持改革先行、创新发展。增强广大教职员工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培养荣誉感、使命感、紧迫感。统一思想,凝神聚力,厘清工作思路,推动中心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为了促进基础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各项改革,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改革意识、质量意识,提高教学质量中心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开展教学思想交流、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过程。各教研室定期举行公开课活动,鼓励老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经常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三)完善制度措施,保障各项工作开展

在认真领会、严格执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文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部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部门改革发展等重大事项中心事务会、学术委员会集体研究制度,确保部门决策民主、科学;加强制度创新,在“十一五”改革与发展经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改革。加强对部门组织机构及人员的管理,明确机构职能和人员岗位职责,坚持制度管人、制度育人。强化绩效考核,引入激励机制,健全考核指标,细化考核内容,使考核更具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形成部门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

(四)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中心支持教师提升能力,改善中心师资结构。采用“双聘双挂、内引外联”的模式,形成一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通、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采用传、帮、带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年青教师的培养,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制订有关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承担校内外教、科研课题,促使教师教学、科研能力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