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原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合肥学院名誉校长杨承宗先生逝世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1-05-28浏览次数:5521

 

    2011年5月27日上午8点45分,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大原副校长、原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合肥学院名誉校长杨承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惊悉杨承宗先生逝世后,合肥学院以及我院党委书记陶登松、院长蔡敬民分别以单位和个人的名义向杨先生的亲属发去唁电,表示深切哀悼。唁电说:

    惊悉敬爱的杨承宗先生因病逝世,我院上下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
    杨承宗先生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是中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是我校的首任校长和名誉校长。杨先生爱党爱国,忠于人民,勤学善思,热爱科教,勇于改革,工作勤奋,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是我们全院师生学习的楷模。
      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为了培养人才、兴教报国,杨先生不顾七旬高龄,积极倡导兴办了合肥学院的前身合肥联合大学,并亲自担任首任校长。合肥联大创办之初就实行联办公助、适当收费、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就业、后勤社会化的全新办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办学效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杨先生离任后,仍一直关心支持合肥学院的发展,要我们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办出一流。目前,合肥学院已被列入全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单位”,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招生分数线逐年上升,毕业生就业工作被评为全省标兵单位。我们真诚感谢杨先生为合肥学院的创办与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将永远铭记先生的谆谆教诲,大力弘扬先生的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精神和崇高师德,不断开创合肥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杨承宗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是我们合肥学院的重大损失!肃此电达合肥学院全院师生员工的沉痛哀悼,并向杨先生的亲属致以亲切的慰问!


    杨承宗先生1911年9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47~1951年,在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随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1951年,响应祖国召唤,放弃在国外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带着自费购买的科技书刊和科研器材,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主任。
      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杨承宗先生兼任科大放射化学和同位素化学系的系主任。中国科大在六十年代末南迁安徽省合肥,杨承宗放弃在北京的优越条件,携全家随科大落户到合肥。1978年11月杨承宗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1979年中国化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选举杨承宗为主任。1979年在安徽省高教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有位代表在发言中谈到他的孩子只差0.2分没考上大学,杨承宗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长久难以平静。杨承宗打了一个比喻,正规大学挑走了“奶油”,剩下的“牛奶”还有用,可以吃。能不能创办一所大学,把这些取走“奶油”的“牛奶”留下来发挥作用,不要浪费掉?就在这个会议上,杨承宗萌发了一个想法:在不增加国家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安徽高校现有师资、设备,创办一所自费走读大学。那年,杨承宗先生已近70高龄,古稀之年的他利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身份奔走呼吁,省、市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在肥高校积极相应。1980年8月23日,全国第一所以联办公助、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就业为办学模式的合肥联合大学成立了。杨承宗被任命为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在八十年代计划经济时代,这是一项创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当时科技教育界的一大新闻。

 

 

 

杨承宗先生在原合肥联合大学第二次团员、学生代表大会上讲话

 

 

 

杨先生(右一)亲自为学生授课

 

    合肥联合大学成立之初,全部的家当就是从中国科大借来的一间20平米的房间、几张办公桌、包括杨承宗在内的6名兼职人员。当时联大实行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合肥市委书记郑锐兼任董事长,这是对当时办学体制的一种创新;没有校园校舍,所有教学都是插在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的教学空档中完成;没有固定的师资队伍,所有的教师都是从合肥地区高校中择优聘用,并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学者如任之恭、钱致榕、龚升、杨纪珂等来校讲学,体现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思想;学生全部“走读”、自主择业,改变了当时普通大学包吃、包住、包分配的做法,甩掉了沉重的后勤包袱;国家部分拨款,“适当”收费,每年文科40元、理科50元,改变了建国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国家单一投资的体制;倡导公民享受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理念,一改高等教育只注重选拔尖子、培养精英的宗旨。上述高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和实践。
      合肥联合大学联办公助、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就业的创新型办学模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先后多次详细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继合肥联合大学创办之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杭州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类似的大学,有些直接套用了“联大”的名字,有些名字虽然不同,但办学宗旨、教学形式基本相同。当时全国有许多城市和教育部门的领导来合肥联合大学参观访问。


     

 

 

 

 

   

    1985年,在杨先生努力下,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订了共建合肥联合大学协议,使合肥联合大学成为德国下州援助中方重点建设的两所应用型高校之一。20多年来,学校借鉴德、韩等国的办学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应用型高校发展之路,得到中央、省部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建校30年来,原合肥联合大学已于2002年更名为合肥学院,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学、理学、教育学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现有19个教学单位,4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学校已建设成为国际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也是国家第一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之一。

 


     

    2009年9月29日,正值国庆节来临之际,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蔡敬民专程赴北京看望了老校长杨承宗教授,并带去了院党委书记陶登松的慰问信。蔡敬民院长一行来到杨老家中后,向当时已九十九岁高寿的老校长送上了诚挚的节日问候和祝福。在听完蔡敬民院长对学院发展等方面的介绍后,杨老表达了他与合肥学院有着特殊的感情,并对学院如今的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方案及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仔细询问。杨老表示,虽身在北京,但他一直都十分关心、关注着合肥学院的发展。

 

   

    原合肥市委书记、合肥联合大学董事长、安徽省人大常务会副主任郑锐同志在杨承宗先生百岁寿诞之际,亲自题写了一副寿联,委托合肥学院党委书记陶登松送给杨老。

 

 

前排为老一辈科学家何泽慧(前排中)、吴文俊(前排右)、徐光宪(前排左)


   

    2010年9月16日,杨承宗先生百岁华诞暨从事学术活动八十年纪念座谈会在北京文津酒店举行。近400名科教界专家学者和杨承宗先生曾工作过的单位代表、杨先生的学生和家人,欢聚一堂,畅谈杨先生为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和矢志报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我院党委书记陶登松、院长蔡敬民出席座谈会,蔡敬民院长代表合肥学院致辞。蔡敬民院长说,30年来,合肥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继承、发扬先生的教育思想,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水平不断提升。10年前,杨先生寄语学院“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探索中前进,创新中兴旺”。作为先生的学生和先生亲手创办的这所新型大学的现任校长,先生教诲,言犹在耳,未敢忘怀。合肥学院将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合肥学院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2010年10月,我院三十周年校庆,为了纪念杨先生对合肥学院作出的贡献,我校师生和校友捐款为杨老塑全身铜像。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左二)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谢广祥(左一)共同为铜像揭牌,并同杨承宗先生子女代表杨家建夫妇在杨老铜像前合影

 

   
      杨承宗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先生为我国科技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和矢志报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所有合肥学院人的心中,并将激励我们不断加快合肥学院又好又快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