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在路上系列报道之十七:专业兴趣+实践精神 是我成功创业的秘诀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5-06-12浏览次数:1702

                                                                       ——记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2007届毕业生汪根生

 

  

采访那天,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学长一路风尘仆仆的赶来学校,初次见他,身着浅蓝色的衬衫,欢喜一笑,倍感温和与亲切。

汪根生大学期间就是一位不安分的少年,努力尝试一切新鲜事物,担任三年半的班长职务,四年参与了六次广播操比赛,认真、踏实、乐观的前行带来了一阵阵鲜花与掌声,多次获得奖学金、连续四年荣获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

作为一名理工男的汪根生,兴趣爱好却尤其广泛,乒乓球、排球等各类球场上踊跃着他矫健的身姿,捣腾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研究改装,空闲下来,阅读几本书籍也是甚好。

很难想象这样的的一位主人公,创业的背后会有什么故事?

母校,培养我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回顾起大学生生活的种种,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些充满热情与“打满鸡血”的青葱岁月。

学长一直都爱折腾,初入大学,不仅加入了系学生会,还担任班级里面的班长。积极帮助辅导员处理班级各项事务。

谈起老师这个话题,学长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他最感谢的是辅导员陈延风老师。“陈老师有一种人格魅力,他能和我们学生打成一片。我觉得他的管理方式很特别,他不是管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发挥主动性能动性。我做班长期间,他的管理方式也大大锻炼了我与其余班委成员。”学生干部经历,极大地锻炼了他的能力。陈老师的人格魅力,也影响着他后来性格的形成,对问题的看法。

合肥学院的课外活动一直是丰富多彩的,“当时学校有广播操比赛,系里的宣老师拉我过去做队长,前三年是领队,后面带学弟学妹们训练,四年参与了六次比赛,包括校内外大大小小的比赛。”广播操训练期间,他需要早上6点起床,走方阵,练习分节动作,那时候对他个人来说,要花费很多时间,为了不影响学习,他会尽量会规避这些,上课之前,对书本内容进行预习和思考,上课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解决自己的知识疑惑。

合肥学院拥有非常自由的学习氛围,学长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不断接触新鲜事物,前沿知识,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还要求不断地与人交往,锻炼自己的学习、社交能力,在成长的道路上自信地做自己。

母校的培养,小伙的性格更加开朗、乐观,处事愈加成熟、稳重,在合肥学院的积淀为后面的发展奠定了铺脚石。

第二课堂,激发了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时光匆匆,合肥学院学习已到毕业季,汪根生抱着一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在确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考研目标后,便和朋友一起准备奋战考研,每天早上开门便去一号楼、三号楼和五号楼的考研教室占座位,刻苦学习。

记者:“你为什么选测考研,而不是本科毕业就创业?”

学长:这个跟第二课堂学习很有关系,在创新中,自己对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产生了一种入迷的钻研精神。

记者:第一次考研失败你是怎么度过这次困难的?

学长:没有什么过不去的。短期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和阻力,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重要的是怎么释放压力。我当时心里挺困苦的,然后去找好朋友聊聊天,也就释放一些压力。究其失败的原因,是对自己没有进行正确定位,在付出巨大的努力之后,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通过第一次的经验教训,和靠着年轻的一股劲,第二次也就很容易了。”

读研期间,他来到了中科院,主要做联合科技的培养,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他需要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如何使用电脑、控制器,到怎么去写编程、写代码、怎么进行现场调试的转变,这种现场调试也真正锻炼了他的实践能力。

最疯狂的时候,调试科学装置熬过了三个通宵,当时人员少,时间紧,白天规整资料、档案,随后晚上进行实验。汪根生学长就这样在实验室和工程现场待了两年的时间。在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做项目、课题,多次进行现场调试,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完成了质的飞跃。

不管是母校的性格能力的培养,还是中科院辛苦做研究的专业提升,汪根生从中的受益无意间为创业提供了条件。

边读博边创业,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读博期间,他成立了合肥亿福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记者:读博士怎么还有精力去创业呢?

学长:当你找到方法时,读博士并不难,博士生也不是天天抱着书看。成立这个公司是让我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好机会。记得这也是我们合肥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因为我的下一届同学,都参加了认知实习。这个实习活动真的很好,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正确认识,认真对待。有一天你们自己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有跟我一样的体会。

他带着一个研究生合伙人,凑了20万资金,申请成立了公司。公司成立初期,知名度不高,所有业务主要依靠之前的人脉关系介绍的。他接到的第一笔单子是师兄给他介绍的,价值30万,主要是负责一条生产线中核心部件的调试。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在他创业初期给予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也是公司初期运作下去的资金。

公司开始主要做控制系统,从接到生意单子到去做,需要完成前期的设计、装配、调试、到最后形成文档,这是一个完成很多工作量的过程上。公司没有员工,没关系。白天写方案,回客户邮件,下午出去跑客户,晚上回来编程,每天的生活都是这样,没有休息过一天。发烧生病没关系。“曾经在科研院所做的三维磁场测控系统的项目,我发烧40多度,早上去挂吊水,下午进行图纸调试,坚持了一个礼拜。”

记者:创业中间困难重重,坚持的过程会不会很辛苦?有没有想过放弃呢?

他说:现在想想看应该是没有,可能曾经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是技术这东西你没有接触过,调试就不会很顺利,当时也有调试很困难的情况下,短期内心里很困苦。但是坚持就好了。中间虽然很累,但也很充实。再说累点怕什么,一觉睡醒不就过去了。

踏实前进,责任成就未来

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年盈利是90万,去年已经达到700万,今年有望突破一千万。目前公司与国内高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互动合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与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所的合作稳步推进,公司为上海、江苏等地企业提供的节能玻璃镀膜生产线解决方案也已顺利完成;公司还与国际一线品牌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是全球第二大阴极设备制造商SCI中国区指定集成商、美国EMERSON变频器安徽区指定代理商、德国Bosch变频器合肥地区一级代理商、指定系统集成商。并与SIEMENS和Banner等品牌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公司主营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及方案实现;计算机系统集成、机电设备及元器件安装调试和维修,是一家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就在去年,公司凭借实力及前景成功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称号,并得到了庐阳区政府的支持。成功没有什么秘诀,他的创业经验我们总结为三点:

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钻研的精神,才能为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是实践。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创业需要的还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策划实施等,这些都要在具体实践中去锻炼,这不是在课堂上或者实验室能够学到的。

三是责任。责任感也是很重要的,你接了一个单子,就得保质保量地完成。不管是经营公司还是做人,这都是最起码的原则。

记者感言:

采访结束后,汪根生学长准备前往教学区去看望老师。通过这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我们能感觉到学长话语间的真诚与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感恩。他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乐观的性格,虽然他寥寥几句带过了考研失败及创业初期的艰难经历,但其中的困苦可见一斑。这也让我们默默地更加坚定一种理念,永远保持一颗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敢于尝试新鲜的事物,执着、踏实、努力的做事,多年后回忆青春,你会感激当年不辜负时光的自己。

汪根生个人简介:

2003年9月—2007年7月就读于合肥学院获得工学学士

2008年9月—2010年5月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得工学硕士

2011年9月—2014年5月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电机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

2011年12月创立合肥亿福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部 学生处  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魏祥红、谢杰 指导教师:汪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