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 以研促行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01-17浏览次数:4392

——化学与材料工程系鲁红典老师

“鲁老师上课的时候对我们很严格,但是课下的他很温柔,也有耐心。”2016级化学与材料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李龙贺在实验室接受采访时说道。“温文尔雅”是鲁红典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

鲁红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合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教授,任教十余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努力做到教学与研究并进,理论与实践同归。近年来共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2017年被遴选为“合肥市第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课堂上,他是不折不扣的严师。鲁红典始终认为,“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控制好课堂秩序,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障之一。鲁老师在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自律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他会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实用性强的热点素材;课上,他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询问了解同学们的学习进度,并不时就重要知识点随机提问。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也能让大家保持专注的上课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慢慢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此外,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心得体会,将学生所学理论在实践运用中可能遇到的例如操作不规范、实践效果不达预期等问题引入课堂当中,与学生共同交流探讨。亲切和蔼的语气,平缓适中的语速,柔和专注的目光,足以让学生感受到他对教学的热忱与对学生的重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秉持着严肃认真的态度,鲁红典在实验教学中仍然扮演着严师角色。李龙贺在采访中谈到:“鲁老师每次进实验室都会问起我们每个人实验项目的进度,并且解答我们的疑问。”除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之外,鲁红典也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引导和培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对于刚开始接触实验,经验尚不足的学生,鲁老师会为他们设定实验方案,亲自带着他们做实验,边做边讲解,进而引导学生能够逐渐独立自主完成实验。

正是在这种言传身教下,鲁红典所指导的2015级环境工程研究生谢红燕在校期间发表SCI学术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并获得“合大环保奖学金”以及“合肥学院2018届环境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等称号。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鲁红典正是这句话的践行者。课下,鲁老师是学生最亲近的朋友,他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关心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但是在追逐过程中,过分专注一事,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有时也容易走向极端。我认为学生还是要从多方面拓展自己,做到全面发展。”这是鲁红典对学生的肺腑之言。

鲁红典除了完成本科教学任务之外,同时也担任着合肥学院环境工程研究生导师一职。2017级环境工程研究生王宁宁告诉记者:“我觉得鲁老师是一位很善于开发学生潜能的老师,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他鼓励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希望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都能得到提升。”王宁宁热情地向我们诉说自己与导师之间的故事。她谈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鲁老师通过管理实验室来教育自己。在鲁老师看来,管理实验室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平时除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也要考虑如何妥善处理好因与其他人共用实验室而产生的一些问题。正是因为鲁老师谆谆教诲,王宁宁不仅在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为人处事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她由衷地说:“很感激鲁老师对我的耐心指导,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鲁红典总是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会及时伸出援手,鼓励学生正视问题,直面问题,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面对因家庭困难而自卑的学生,鲁红典通过谈心的方式让其打开心扉,帮助其走出误区,并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优先安排到由自己负责的科研项目组的助研岗位上,使他们自食其力,获得一定的补助,缓解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培养其科研素养与能力;面对学习吃力的学生,鲁红典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不时关注其学习动态,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掌握系统专业的知识;面对即将考研的高年级学生,他则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解答疑惑,推荐联系导师,努力让每一位渴求知识的年轻人实现进一步求学深造的理想。


挫折是滋润成功果实的养分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时代发展的浪潮一层高过一层,知识更新的速度也一天快过一天,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作为授业解惑的老师却也不能停步不前,而应学习吸收新知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为此,鲁红典在课余时间主动参加了各种培训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专业发展的趋势和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在谈到个人经历时,鲁红典首先想起了自己的导师。一回忆起已经久远的求学时光,他的脸上涌现出缅怀和感慨之情。“那时候我们的导师就很‘拼’,常常深夜还在办公室里指导我们……”导师的“拼”深深地影响着他,让他倍受鼓舞。合理规划时间,对于科学研究始终保持热忱,提前设立目标并做好实验结果预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处理好每一个实验环节,实验结束之后及时总结与归纳,是鲁红典从求学时期就一直坚持的事情。

任教以来,鲁红典致力于安全环保新材料和火灾安全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其科研成果也收获颇丰。本着坚持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他积极承担国家、省级科学研究项目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经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1项;2018年度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然而,鲁红典的科研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当面对实验结果未达预期,实验过程遭遇瓶颈时,鲁红典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追寻问题的根源,与团队人员并肩协作,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和突破。这是一个充满考量的过程,在成功与失败的天平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面对此番繁琐,鲁红典只是微笑着说:“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结果就慢慢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改正;在申请项目没有成功时就认真听取反馈回来的意见,不断改善自己原有的方案。”

对于未来的科研规划,鲁红典谈到,要加强科研成果的应用性,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无缝对接。目前,其相关研究工作已步入正轨,分别与界首市和无为县两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作为企业技术总工与项目负责人,主持一项“安徽省2018年度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制开发,并联合申报2018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党委宣传部 工会 化学与材料工程系 学生记者 朱铭晓 袁凯玲 包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