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 我校首任校长杨承宗先生铜像在我校落成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10-20浏览次数:712

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 我校首任校长杨承宗先生铜像在我校落成

    10月11日,在合肥学院建校30周年之际,著名科学家、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合肥联合大学(现为合肥学院)首任校长杨承宗先生铜像在合肥学院新图书馆落成。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同志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谢广祥同志共同为杨承宗先生铜像揭幕。揭幕仪式由合肥学院党委书记陶登松同志主持。
    合肥学院院长蔡敬民同志在致辞中深情地说,杨承宗先生不仅是新中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做出了杰出贡献;也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教育家,他积极倡导并亲自参与创办的合肥联合大学,是他晚年集教育家和科学家两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办成的又一件大事。蔡敬民院长引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为杨承宗先生的题词“科技创新功勋卓著,奉献人民品德高尚”,表达了对杨承宗先生的深深敬意。
    杨承宗先生之子杨家建先生携夫人来到了仪式现场并致答谢词。他说:“我的父亲杨承宗先生年事已高,不能亲临现场,但他一直关注着合肥学院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合肥学院,他把创建合肥联合大学视做自己晚年的心爱之作”。当杨家建先生介绍到,合肥联合大学在1980年成立之初,没有经费、没有校舍、没有师资队伍,已是古稀之年的杨老四处宣传呼吁,在党和政府、在肥高校和当时的合肥市委书记郑锐等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实现了办学的构想时,全场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一个月前,杨老刚刚步入百岁行列,在建校30周年的喜庆时刻,杨家建先生转达了百岁老人对我院的殷切祝福,希望我院“彰显办学特色、坚持改革创新、注重科学发展。”
    参加揭幕仪式的还有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荣国同志,合肥市市委常委、秘书长安列同志,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增权同志,中国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欧洲处副处长席茹同志,国内外各界校友代表和本校师生代表等。
    据悉,杨承宗先生铜像由合肥学院敬铸,院领导班子成员、部分师生员工、部分校友和部分企业捐款资助。铸造杨承宗先生铜像,旨在弘扬杨承宗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科技、献身教育、勇于改革、务实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以教育今人、激励后人。如今,杨承宗先生的崇高精神和教育思想,已内化为合肥学院的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文化,在合肥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宣传部 学生记者蔡红霞、张夏云、周玉惠)

杨承宗先生简历和主要事迹
   
杨承宗,中国著名放射化学家,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1911年9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后在暨南大学任教。1934-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1947-1951年,在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师从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1951年10月响应祖国召唤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应用研究室主任。1958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主任。1961-1969年,兼任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铀矿选冶研究所副所长,主管业务。1978年1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80年倡办了全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合肥联合大学,兼任校长。曾任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第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他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核学会理事、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学会理事长。
在天然放射性元素分离、分析方法及应用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重要论著。在参与制定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十二年发展规划》中,确立了我国放射化学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指导了诸多创新性研究工作,规划并亲自指导完成了我国矿石中铀的提取、冶炼、纯化、核纯铀的超微量杂质分析、鉴定以及诸多新工艺流程的研发,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数十项,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做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教育家,杨承宗先生为中国核化学和放射化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同时还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他在担任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期间,试行“联办公助、适当收费、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就业、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办学模式,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河。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曾为杨承宗先生题词:“科技创新,功勋卓著,奉献人民,品德高尚。”


 

孙金龙书记和谢广祥副省长共同为杨承宗先生铜像揭幕

陶登松书记主持杨承宗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蔡敬民院长致辞

杨承宗先生之子杨家建先生致答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