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高远志,奋斗正当时学科竞赛项目 ——记城建学院21级智慧交通牛怡然同学
发布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10

       牛怡然,女,汉族,20048月生,共青团员,安徽淮南人,20219月就读于合肥大学城市建设与交通学院,20256月毕业。在校期间,担任21智慧交通班学习委员职务。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连续两年在班级专业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排名双第一,荣获2022-2023年度“国家奖学金”,2021-2022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2021-2022年度“罗顿奖学金”,屡次荣获合肥大学“一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八届安徽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三届安徽省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第十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奖项。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发表专利3项、E1检索2篇、软著1项、已通过CET4CET6、普通话证书和国家计算机二级等荣誉证书。近期正进行两篇新学术论文的投稿。

探索追寻,她是勇于实践的创新者

       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当梦想的种子在年轻的心中悄然生根,一群特殊的大学生已经踏上了创业之路。她们不满足于安稳的学业生活,而是选择用青春的热血和激情,去追寻那属于自己的创业之梦。

       创新无止境,每一次创新都是一次挑战和机遇。在创新创业比赛方面。很荣幸她是一名拥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她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技能,创新精神也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比赛使她充满青春的活力,让她的头脑思维不断发散,她也因此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三等奖”、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中国风健身舞锦标赛“三等奖”,第八届安徽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十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三届安徽省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第十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四届“运星杯”安徽省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外研社·国才杯”全国演讲大赛校级“一等奖”、第三届华数杯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优秀奖”、第二届中国高校大数据挑战赛“优秀奖”、第四届华数杯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优秀奖”、合肥大学党史朗诵比赛校级“二等奖”、合肥大学第八届徽章设计大赛“三等奖”、合肥大学建筑知识竞赛校级“三等奖”等奖项。

拥抱青春,她是追梦圆梦的奋斗者

       通过真题真做,在校期间她还积极参加各类科研项目,2021年度以第一负责人参与省级大创项目“非机动车上牌智慧管理系统”、2022年度以第一负责人参与省级大创项目“基于对偶犹豫模糊软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肥大学为例”、2022年度又以第二负责人参与省级大创项目“金寨县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布局优化项目”。发表专利3项,分别是“一种交叉口慢行交通蓄流的过街控制方法”(实审中)、“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出行路径分配及路网可视化方法”(实审中)、“一种路口交通组织和交通标志标线智能化生成算法及系统”(实审中),发表EI检索2篇,分别是Trafficoptimizationmethodatfive-wayintersectionbasedongreenbuildingmaterialsandsignalprocessing”、“OptimizationControlofMotorVehicleatIntersectionBasedonGreenBuildingMaterials”,获得软著一项,为“基于绿色建筑材料的多维数据交叉口时段划分与相位配时设计软件”。

汲取智慧,她是乐于分享引领

       鲁迅先生说过:“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夜里发一点光”。在我做项目的过程中,我也有几点心得体会想要与同学们分享。

       1.选题很重要

       在选题立意上,应尽量选择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或备受社会关注的题目,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很多项目的一个重要评分标准就是其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如果所做项目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并且物美价廉,相信市场前景一定很好。另外,如果立意新颖,在答辩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评委注意力,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

       2.做项目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事

       要有一支完美的团队,优秀的领导者和执行者;合理的工作进度,合适的任务分配。作为团队成员要敢于承担责任,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还有就是作为团队,大家就必须要团结,多相互理解,不要因为自己影响整个团队。做项目整个过程下来任务量很大,专业性较强,历时较长,一个人很难完成。做项目需要学院、老师、组员之间的合力,队长要真正承担起总协调人、推进人的角色,要能协调处理好与导师及组员之间的关系,要能整合大家的观点,督促整个项目的进度,确保项目按照计划如期开展。

       3.要与指导老师积极交流

       导师是我们在正常的轨道上前进的保障!因为我们参赛的大部分都是本科生,研究经验相对较少,需要导师为我们“保驾护航”。有了导师正确的指导可以避免我们少走弯路,可以保证我们有方向性、有序地开展工作。在与导师沟通方面,首先要具有主动性,要积极和导师沟通,不能被动地等待导师的安排,可以和导师约定一个周期见一次;其次是每次与导师沟通要有的放矢,重在取得实效;第三是团队组长要起到关键性作用,负责与导师定期联系,安排与导师面对面沟通

       4.经历是一种财富

       做项目不仅是为了获奖,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获奖与否绝不是成败的唯一判断标准。我想每一位想要参与的同学,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获得认可但能否最终获得奖项取决于很多作品本身之外的因素,做项目最大的收获是在于过程中所得到的历练,这种经历会让我们养成正确地思考问题方法,会提升我们实践沟通能力,会开阔我们视角,会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坚韧,什么是合作等等,这些才是我做项目的最大收获,将使我终生受益。

       然而,创新的道路从不平坦。它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充满了失败和挫折。每一步前行,都可能伴随着疑问和困惑。但正是这些不确定和挑战,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促使我们不断探索和尝试。就像攀登一座未知的高山,每一步都可能踏入全新的领域,每一个顶峰都可能揭示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塑造了我们的勇气和智慧,让我们在攀登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发现新的自我。我们可能会跌倒,但每一次站起来,都比之前更加强大和坚定。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让我们都成为那个勇敢的探索者,无畏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情。无论是科学的探索,艺术的创造,还是生活的改变,都需要我们敢于创新,敢于梦想。创新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细微之处。让我们携手在这个充满可能的时代,创造属于每个人的光芒。或许我们的尝试不一定都会成功,但每一次尝试,都是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都是对自我的超越与提升。在这条创新之路上,让我们一起前行,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不断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