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教育新业态践行者学科竞赛项目 ——记生物学院20级环境工程王宗雨同学
发布时间:2024-06-08   浏览次数:10

       王宗雨,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合肥大学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20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连续三年学业成绩均位列班级第一,获国家奖学金两次、校一等奖学金三次、荣获校级先进个人、三好学生、优秀信息教员等荣誉称号十余次;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参与发表SCI论文一篇(中科院二区)、获“华数杯”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三等奖、连续两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三等奖等;同时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主持和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3项,获北控水务杯第五届中国“互联网+”生态环境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优秀奖、第八届安徽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九届安徽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十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2021年“华骐-中旭杯”安徽省大学生生态环境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一等奖、2022年“华骐-通源杯”安徽省大学生生态环境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二等奖国家级、省级奖项十余项。

       珍惜时间、不负韶华,以拼搏奋进之初心、只争朝夕之勇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披荆斩棘。不断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就是在探索未知的过程,能够收获“不畏真理无穷,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参与学科竞赛能够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满足我们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也能督促我们时刻发现问题、时刻保持思考,以不断质疑的学术态度和坚持探索的学术精神去发现更多未知的可能。

       在联系理论和实践中,我们能够感悟到浓厚的人文情怀。团队合作是竞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论是大创、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竞赛还是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都是长久战,有的竞赛需要的准备时间甚至会持续一年之久,我在参与各类竞赛的过程中也走过很多弯路,陷入很多误区;有幸遇到负责的指导老师及以及上进的项目组成员,最终都挺过了难关。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团队协作之后,就会明白凝聚力的意义就在于“顶天立地”,这体现在团队的每一个人在面对困难面对问题时所迸发出的能量。我每参与一个学科竞赛,都会不断反思自己在团队中发挥的具体作用,反思自己的研究对于实际应用有什么帮助,我能不能为这个领域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在不断自省的过程中,保持理性的态度。发现问题时理性分析,前进一小步时不骄不躁。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与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仁一起前行的经历,也能发现自身原来的不足和渺小,发现自己与优秀的人之间的差距,将不足可视化,有目标地向着远方前进,这种理性的态度让我在不断完善竞赛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塑造自身,坚定地朝着成为理想自己的目标而时刻努力着。

       持之以恒是取得竞赛成功的关键。在备战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面临困难和挫折,但是我始终坚信只要持之以恒,终将会取得成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训练,是我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障。正是这种毅力和坚持,让我在竞赛中不断进步,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竞赛是一项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活动,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乐观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畏困难,永远保持对成功的信心。

       那在坚持之前,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叫“选择”。有人走向山,有人走向海,都是最好的风景。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选择参加哪一项比赛以及如何平衡学业、竞赛和日常生活都是需要选择的。现在的我们,就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选择组成的。同时,进行好选择以后,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每次获取到新的信息以后对事物的判断是会改变的,所以我们需要根据比赛的进度,不断进行调整校对。在静心做事的同时,定期跳出“自我人格”,看看自己的方法对不对,工作安排的合不合理,哪部分可以优化,是不是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要主动和指导老师以及团队中的成员交流,主动沟通,大多数的竞赛都不会是个人战。摆平心态,不要焦虑,要做具体的事情!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机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总的来说,竞赛经验不仅仅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更是一次次成长的机会。珍惜这一分钟,做好下一件事。点燃无限的激情,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不求做的最好,但求做的更好。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