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始终聚焦“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坚持走高水平应用型特色发展之路,深入开展专业、就业、产业“三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紧围绕“十大产业”中生命健康产业,进一步助力学科建设,推进产教研融合。2024年11月25日上午,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孙周通研究员为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酶分子设计与生物合成》。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院长阮班锋,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系专业教师、华恒卓越班本科生与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生等相关师生参加报告。
报告在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会议室举行,阮班锋院长首先介绍了孙周通研究员的简历和成果,参会师生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孙老师的到来和分享。孙老师首先介绍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和概况,强调合成生物学突破传统领域技术内卷,多学科融合创制合成生物,打造循环经济的新增长点,建立人类社会生活新模式。接下来以诺贝尔奖为背景,提出了合成生物学解析遗传与进化的金钥匙——酶。孙老师认为,酶作为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与健康、能源与材料、食品与环境等人类生产生活的多方面,但对其结构与功能的认知依然非常有限,而且其自然属性与应用属性之间的不匹配阻碍了对酶资源的有效利用。酶的突变是其功能进化的源动力,现有技术手段无法解析酶催化反应的动态全景,而定向进化高度依赖筛选体系和高通量设备,人工智能又高度依赖真实数据,尤其针对手性控制的设计缺乏有效手段,因此对其开展高效设计充满挑战。最后,孙老师结合自己课题组的工作:围绕工业酶设计与绿色生物催化,重点开展酶分子工程、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等方向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说明酶分子工程可通过降维设计和有限定向(筛选)有效解决新酶设计与新反应实现的困境。报告完成后,孙老师与学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科研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孙老师的报告从酶蛋白序列空间定位与设计为切入点,阐述高质量突变体位点及其文库的降维设计,将计算设计与有限筛选相结合以解决序列空间搜索瓶颈,助力新酶新反应设计在手性催化及生物合成中的应用。报告不仅为师生开拓科技视野,也提出宝贵的科研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将继续聚焦酶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打造教科研团队,为生物制造和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拟稿:蔡悦,一审:赵欢, 二审:阮班锋, 终审: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