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2025年6月26日至7月1日,合肥大学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徽风童语暖意池州”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秉承“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的宗旨,聚焦产业调研、文化追溯、生态保护、政策普及四大板块,采取实地探访、问卷调研、深度座谈等方式,细致挖掘大演乡在农业产业革新、古村落守护、生态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高校智慧与青春活力。
深耕产业一线:解码“富硒”经济新动能
大演乡是“中国生态硒都”的核心区,团队紧扣当地“富硒”资源禀赋,深入调研农业产业与水资源产业的振兴路径。
在安徽石台县西黄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团队成员参观智慧茶园与茶博园,了解“硒茶”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智慧茶园实现了年产硒茶500吨的高效产出,同时带动了1500户茶农,使得每户茶农的年均收入增加了2万元。”企业负责人介绍,茶旅融合模式(茶叶采摘、茶艺表演等)年接待游客超7万人次,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在安徽氢硒康泉水业有限责任公司,团队亲眼见证了‘富硒水’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东隆汇泉水产业化项目年加工富硒水15万吨,解决百余村民就业,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企业代表表示,依托牯牛降优质水源,大演乡已形成“东隆汇泉”“氢硒康泉”等多品牌矩阵,其产品已畅销至全国各地。
在石台东隆汇泉矿泉水有限公司,团队见证“深层岩泉水”的生态价值。“水源取自地下200米,富含硒、锶等微量元素,采用无菌灌装工艺。”企业负责人强调,“环保理念贯穿生产全流程,守护水质就是守护发展根基。”
此外,团队走进新唐村蔬菜基地,调研“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流转300亩土地用于种植富硒蔬菜,不仅有助于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还有效促进了就业,带动了500多人次的就业机会,人均增收约3000元。”基地负责人介绍,轮作种植白菜、萝卜、羊肚菌等作物,有效实现了土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利用。
触摸文化脉搏:探寻古村落文旅融合密码
传统村落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石台县大演乡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在保存好中国传统古村落群的基础上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产业振兴。为此,团队分别前往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严家古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泮巷村调研传统村落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上的“密码”。
6月28日,团队走进泮巷自然村——这座毗邻牯牛降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触摸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共生关系。“‘泮’源于古代学宫前的泮池,历史上村内人才辈出,多位族人获‘国学士’称号。”村支书介绍,泮巷村现有雕花门楣、褪色楹联等文化遗存,旅游旺季农家乐需提前预订。“我们正规划整合古村落与牯牛降景区资源,打造‘文化体验+生态观光’线路。”团队成员提出,修复古建筑、设计文化IP、开发研学课程,或可激活文旅新动能。
7月1日,团队前往严家古村,走进这座有历史印记和红色遗韵的皖南古村。近年来,严家古村深度融合绿色山水、红色基因推动产业振兴发展。严家古村地处牯牛降景区内,有着天然的景区优势,本身游客络绎不绝。当绿色山水遇上红色基因,严家古村的文旅产业高速发展,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样板”。
守护绿水青山:调研生态与发展的平衡之道
为深入探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成果,调研团走进石台县大演乡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在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同学们检测水质指标,调查生物多样性,实地勘查评估植被覆盖率,系统掌握生态环境本质。同时,团队走访景区管理处、民宿经营者和当地居民,获取历年客流量数据,分析旅游发展对就业、收入的带动效应。
调研发现,随着生态旅游兴起,牯牛降年游客量持续攀升,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蓬勃发展,村民人均年收入显著提升。绿色旅游与文旅融合不仅守护了一方山水,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为“两山”理念的落地实施提供了生动注脚。
青春感悟:在田野间读懂乡村振兴
“从茶园到古村,从车间到农户,我们不仅亲眼目睹了产业振兴带来的勃勃生机,更深刻体会到了乡村对人才的殷切期盼。”调研团成员曹良惠感慨,“村民们用质朴的方言讲述的一个个‘致富故事’,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卷,比任何教科书都要生动、真实。”调研团成员任一鸣也动容分享:“走在乡间小路,看产业扎根、乡村焕新,听老乡讲奋斗、话期盼,才懂乡村振兴不是生硬的概念,是无数人用汗水浇灌出的希望田野,我们青年怎能不投身这火热实践。
此次“三下乡”活动,合肥大学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徽风童语暖意池州”社会实践团队以专业赋能乡村,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践诠释担当。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引领更多青年学子走进乡村、服务乡村,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