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书写人生 此站驻留合肥—— 记我院外籍教师菲舍尔女士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1-08-25浏览次数:2227

 

 

    中国有句成语——安土重迁。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人都习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过一种稳定安宁的生活。然而对于这位英国籍的菲舍尔女士来说,人生则是在旅行中完成的,生活是书写游记的过程,是享受不同国度间走走停停的乐趣。这一站,她选择了中国,合肥是她的落脚点,合肥学院将为其留下一段精彩的人生记忆。

“多元文化的熏陶铸就旅行人生”

     在合肥学院的校园里,随处可见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他们是课堂上的师长,亦是生活中的朋友;他们总是带着轻松而友好的微笑穿梭于陌生国家的人潮里而自得其乐。他们是一群外籍教师,为我院学生传递着自己国家的文化和语言,菲舍尔女士也是其中一员。

     了解菲舍尔老师的人,都对她丰富的人生历程表示惊讶和佩服。大学里,菲舍尔女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了多门学科专业知识,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积淀。在英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她先后攻读社会学、文学及“德语作为外语”,并成功获得了该两项专业的硕士学位。随后,菲舍尔女士来到英国谢费尔德大学,攻读了日耳曼语言文学和哲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多年的努力学习使菲舍尔在外语水平上获得了较高的水平:英语、德语、新希腊语、法语的学习使其受到了多元文化的熏陶,这些都为其今后国外生活提供了基础,也注定了她“游记书写人生”的精彩历程。

     在德国的多年执教生活中,菲舍尔女士对待教育已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她希望的是自己可以多去一下国家,多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继续在国外从事德语的教育工作。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神圣底蕴同样也深刻地吸引了菲舍尔女士,于是,在得知可以前往中国执教的机会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选择了合肥,来到了我们的校园,在享受旅行人生的乐趣的同时,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德国文化和德语知识。

“中国生活,每一天都是新鲜的”

     见过菲舍尔的人,一定会对她憨态可掬的外表印象深刻。胖胖的身材,步履却总是轻盈的,淡金色的卷发是清晨阳光里柔和的光晕,温暖憨厚的微笑总能随时绽放,那双西方人标志性的蓝色眼睛里永远盛满了欢乐与好奇。

     来到中国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菲舍尔对这里的一切还并不熟悉。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就像一个孩子,每天张望着周围新的环境,觉得一切都那么陌生而又美好,每一天都是新鲜的,充满了新奇。”德国是中小城市发达的国家,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屈指可数。在德国多年的生活,菲舍尔已习惯了欧洲小城镇闲适宽松的生活环境。所以面对合肥这座人口众多的城市,她觉得这里的生活丰富而热闹,充满了生机活力。每逢周末和假期,她会去合肥的公园游玩。说起曾经在包河、明教寺、李鸿章故居等合肥著名景点的游玩经历,菲舍尔率真地说:“虽然并不能十分理解,但觉得很美丽。”当谈起假期旅游计划时,她告诉我们,决定去看看南京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然后以小圈向大圈扩展的方式,利用假期多去一些中国的城市旅游,感受丰富的在中国文化。

     面对食堂里每日品种繁多的菜肴,菲舍尔总乐于尝试不同种类。她爱吃中国菜,对于米饭更是情有独钟,甚至还能列举出许多中国菜的名称。对她而言,“每天都能接触新的口味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接下来的中国生活中,菲舍尔会继续适应这里的一切,可是毋庸置疑的是,她会继续保持着对生活的新鲜感,在传递德国文化的同时享受在中国的乐趣。

“敢于尝试比反复练习更重要”

     “你们可以犯错误,但不要因此而害怕尝试。敢于尝试比反复练习更重要。”这是菲舍尔常对学生说的话。和乐于尝试新鲜生活一样,菲舍尔在教学上也特别强调尝试的重要性。这种尝试在本质上是对学习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培养,也就是要求学生拥有主动实践的自觉意识,是对西方注重创新和应用的教育理念的引进。她认为“富有好奇心、学会问问题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她鼓励学生提问,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答疑惑。

     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菲舍尔也经常做一些新的尝试。例如用英语解释德文,并将两种语言进行比较,以防止学生混淆。她向学生介绍、解释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果方法不受学生欢迎,她会进行适当调整,并向同事学习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

     菲舍尔认为中西学生学习外语的方法各有可取之处:德国学生做外语课程的报告时会全部使用所学的外语而不掺杂母语,并事先准备陌生词汇表,提前弄懂可能遇到的生词和难题;而中国学生常采用大声朗读和背诵的方式,这对于学习外语也是很有帮助的。谈及中西教育的差异,菲舍尔对中国教育十分赞赏:“中国的很多教学方法非常成功,其实西方教育并不一定都是可取的,中国教育应该保留自己的特色。”

     在菲舍尔眼中,中国学生是思想开放、待人友善、充满活力的青年,拥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对她来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位使者,从学生的身上可以了解这个国家。”在课堂之外,她喜欢以平等而友好的朋友身份与中国学生交流。和学生共同结伴吃饭,或参加学生们的聚会。学生们对这位平易近人的外籍老师也颇有好感,经常主动为菲舍尔提供帮助。菲舍尔喜欢为学生解答关于德国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以帮助中国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德国。她对我院的运动会和花灯展印象尤为深刻,“这些活动让我看到了中国学生的朝气与活力,这样的活动在德国大学里是很难见到的。”说到这里,她蓝色的眼眸里又闪烁出欣喜与好奇的光芒。

“新旧融合的中国文化让人着迷”

     也许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位罩着神秘面纱的美丽女子,它典雅婉丽,而又不乏深沉厚重,牵引着无数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来探寻那面纱掩映后的幽秘。菲舍尔也不例外。早在大学时代,她的中国梦就开始酝酿,在阅读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之后,她便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想象着有一天可以踏上中国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但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到中国来的愿望很难实现,也就暂时搁浅了。多年之后,当实现夙愿的机会终于降临,她怀揣着对中国文化的憧憬与热爱,只身一人毅然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她说:“中国的古典文化可以在书里寻找,而中国的现代文化只有亲自来到这里,才能深刻感知。”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以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菲舍尔女士也开始了中文的学习。工作之余,菲舍尔会参加中文课程的学习,而她的学生则是自己的中文老师。“我喜欢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粹——京剧和中国现代电影,而这些也让我更多地感受到了中国现代和传统文化的差异,我感触很大”。

     来到中国, 2008 年是中国的奥运年,当北京奥运的钟声日益临近,菲舍尔也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内心洋溢着兴奋与期待。在看到北京奥运会的筹备过程后,菲舍尔也对北京奥运会中所展现出来的新旧文化融合而赞叹不已:“我觉得北京奥运会准备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设计都充满了伟大的创造力。中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完美地融合,而又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与魅力,这种新旧融合让人着迷。”她说:“北京奥运会是一场华丽的盛会,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的好机会,同时这也是我了解中国的好机会。希望外国人能够从多方面了解中国。”

     生活中的菲舍尔女士是一个兴趣广泛、热爱生活的人,她爱郊游、爱跳舞、爱运动。当然,最爱的还是旅行。旅行是她选择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代表着西方人崇尚自由、随遇而安、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代表着她快乐坦诚的内心世界和她所追求的简单真实的生活。虽然下一站会是哪里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在合肥学院的生活将是其人生旅程中美好而难忘的一段记忆。 (采写:荣翌、李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