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筑梦乡村路,‘泾’彩志愿行”志愿服务队系列报道(二) ——探寻宣纸传承密码,点亮科技创新篇章

发布者:人工智能发布时间:2025-07-03浏览次数:10分享

  2025年7月3日,合肥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筑梦乡村路,‘泾’彩志愿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学子们在学院分团委书记章云冉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安徽省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开展参观学习与调研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宣纸非遗文化,探索宣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前景,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抵达宣纸文化园后,同学们首先被园区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与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随后,团队移步至中国宣纸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从唐代至现代各时期的宣纸珍品,泛黄的古纸、名家书画真迹、历代制纸工具等一一陈列,仿佛翻开了一部宣纸的“活历史书”。在互动展区,学生们通过高清投影与触摸屏幕,动态观看了宣纸“选料、制浆、捞纸、晒纸、剪纸”等108道工序,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一张宣纸,百道工序”背后,匠人倾付的耐心、专注与执着,那是流淌在岁月里,代代相传的匠心精神。

  而在古法造纸体验区,团队成员们切实的看到匠人们是如何将一张宣纸制成。在“捞纸”技艺展区时,成员们看到匠人们手持竹帘浸入纸浆池,轻轻晃动、均匀捞起,再经压水、揭纸等环节,一张薄如蝉翼的湿纸坯逐渐成形,不禁感叹宣纸这项非遗文化的魅力与技艺的精细。此外,团队还参观了宣纸晒纸的方式。数张湿纸整齐排列在木架上,阳光透过纸张投射出斑驳光影,匠人手持长杆翻纸、调整角度,确保纸张均匀干燥。

  实践团队与文化园资深匠人进行了深度交流。负责宣纸制浆技艺的匠人与团队成员讲述了宣纸现下的发展情况以及他的担忧。他表示,“真正愿意学习宣纸制作工艺的年轻人并不多见,虽然数字化让更多人看见宣纸这项非遗文化,但宣纸制作是一门手艺活,机器永远无法代替手工。”

  在参观完宣纸的制作工艺后,团队围绕“宣纸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推广”展开深入调研。通过问卷发放、深度访谈等方式,重点了解文化园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举措以及匠人们与游客们的看法,收集到了大量关于宣纸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和建议,看到了科技与创新为传统工艺带来的新机遇。另外,团队成员将镜头对准宣纸的千年技艺与文化内涵,通过拍摄宣传视频,吸引更多人去了解宣纸,学习宣纸制作工艺,将宣纸更好地传承下去。

  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们以青年视角探寻宣纸文化的传承密码,用科技之光点亮非遗新生之路。通过深入了解宣纸的历史、制作工艺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师生们不仅感受到了这一古老文化的魅力,也认识到了其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在守护匠人手艺的根基上,为古老宣纸注入科技时代的生命力,让“纸寿千年”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未来,期待更多青年力量加入,共同探索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路径,以创新为笔、科技为墨,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继续耕耘,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 撰稿:徐馨妍 陈永清 初审:章云冉 复审:姚蓓蓓 终审: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