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心灵共振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举办《“瓶” 装心事,“信” 传温暖》心理健康活动

发布者:人工智能发布时间:2025-05-17浏览次数:10分享

  在温暖的五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于5月15日至16日成功举办《“瓶”装心事,“信”传温暖》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本次活动由学院心灵驿站联合学生第五党支部精心策划,以“漂流瓶”为情感载体,依托党员先锋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了一场跨年级、跨群体的心灵交流盛宴,吸引了全校师生、毕业校友及后勤工作人员等数百人踊跃参与。

  活动现场,学生第五党支部党员全程参与组织协调,化身“心灵信使”引导流程,主动分享自身应对压力的经验,为参与者注入心理能量。在党员的带动下,活动参与群体呈现多元特征:从大一新生到毕业班学生,从专业教师到后勤岗位的环卫工人,包括远在北京名校读博的校友,回母校探望老师时,也通过线下渠道参与活动,投递心事。其中,这位博士校友的匿名纸条引发热议 ——“原来再优秀的人也有学业与职业选择的迷茫”,让参与者深刻感受到“烦恼是人生常态,共鸣与互助才是解药”。

  活动设置的“烦恼漂流瓶”与“答案漂流瓶”区域热闹非凡。同学们或手持便利贴纸虔诚书写烦恼投入瓶中,或从答案漂流瓶中抽取答案,亦或通过“答案之书”获得解答,现场不时响起轻声的共鸣笑声或感慨。有的同学小心翼翼将“对症”的答案折好收进口袋,有的则笑着说“再来一次”,在答案瓶中寻找更契合的回应。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超60%的参与者至少抽取过两次答案,不少人坦言“像开盲盒一样,期待找到懂自己的‘心灵共振’”。

  值得一提的是,答案瓶中特别加入了欢乐元素:除了实用建议,部分答案瓶中还藏着流行词汇或简短笑话,比如“烦恼就像电脑缓存,清空重启就好啦”“压力山大?先吃口冰淇淋再打败它!”。这些轻松幽默的回应让同学们在会心一笑中从压力中暂时抽离,放松身心,不少人表示 “原本皱着眉头来,看完答案笑出声”。   

  “答案比预期更贴心,原来有人和我经历着相似的困扰。”“看到环卫阿姨写下‘担心孩子升学’的烦恼,突然意识到每个岗位都有不易。”活动留漂流瓶内,数百条手写感悟见证着跨代际、跨身份的情感共振。许多参与者表示,匿名倾诉本身已是疗愈过程,而陌生人用彩笔绘制的笑脸、贴着便利贴的加油话语,更让校园充满 “不被定义的温暖”。

  此次《“瓶”装心事,“信”传温暖》活动凭借创新的互动形式与党建引领的价值内核,成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亮点。从大一新生到毕业校友,从一线教师到后勤工作者,数百人次的参与规模,不仅展现了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更体现了“党建 + 心理”模式的感染力与凝聚力。活动现场洋溢的笑脸与留言墙上的真挚反馈,印证了这场心灵之约的成功 —— 它不仅是一次情绪的释放,更是一次跨越年龄、身份的善意传递,让“烦恼有人倾听,温暖有人回应” 成为校园新常态。     

  未来,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 “党建 + 心理” 品牌建设,拓展 “毕业生心理健康计划” 等特色项目,推动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通过党员引领与多元互动,助力学生提升心理自助能力、健康向阳发展。

  最后,感谢所有参与活动的师生、校友及后勤工作者,是你们的真诚分享与暖心回应,让承载着心事的漂流瓶成为传递希望的载体。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将始终做师生心灵成长的陪伴者,以党建引领构筑更有温度的校园心理生态圈。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 撰稿:付贤坤 初审:王桂云 终审:姚蓓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