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十二五”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

合肥学院外事处

 

为巩固和发扬学校30年来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办学优势与特色,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加快学校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服务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为中心,凝练特色,锐意进取,服务大局,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努力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实现服务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互动服务。

二、“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规划完成情况整体较好,对外合作稳步推进,外籍教师队伍稳定教学质量较好,留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在此基础上学校外事实现了“一个加强、二个成立、三大突破”:

1.加强了与德国、韩国的交流与合作。时任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现任德国总统武尔夫先后于2005年和2008年两次访问我校;2006年时任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访问我校并发表演讲。

22008年成立了“中国安徽-德国中心”。 该中心的成立是我校长期对外合作办学,引进德国高端智力,与德国高校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合作交流所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同时也为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友好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意义深远。

3 2009年成立了 “中国合肥-韩国中心”。 中心成立后已成为安徽省与韩国开展全方位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并提升了安徽省对韩合作的水平与层次。

42007年首次接受留学生进行专业学习,首批学生已于2009年元月顺利毕业,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

5为了积极探索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了解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社会支撑体系、教学方法等,为安徽省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服务,安徽省教育厅利用我校对德合作的优势,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2008年由教育厅程艺厅长邀请我校友好学校——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霍恩教授来我校工作,并向他颁发聘书,以副校长的身份在我校工作三个月,这是我校乃至安徽省各高校的教育史上的首位“洋校长”。

6 2010年我校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这是我校历史上首个同时也是安徽省目前唯一获得教育部批准的国际合作办学专业。

三、“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

1.加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

借鉴和吸收各国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及一切文明成果是高等教育引进外国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学校将顺应潮流,在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办学定位的前提下,努力将引智工作与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工作服务。以效益为核心,积极引进新理念,开拓新思路、立足校情,服务大局,突出效益,改革机制,在实现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同时,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学校将努力创造条件和营造出昂扬向上的环境和氛围,为智力引进、专家引进、智力创新、管理创新发挥作用。要综合考虑长短期专家的聘请,根据系科发展规划和新设置专业的具体情况统筹协调。对重点学科、重点专业要敢于侧重,重点扶持。始终把聘请质量和聘请的综合效益作为引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化地发挥国外智力在高校教学和科研中的积极作用,做好引进国外智力资源的各项工作。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外事处十二五期间将一如既往地通过引智项目为安徽省及合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继续支持“中德环境知识与技术转化中心 ”、“安徽省建筑节能技术平台”等国际科研合作机构的建设工作,重点做好“合肥市污泥掺烧工艺优化”、“安徽省建筑节能技术平台”等各项国家和省级引智项目,积极联系德国、韩国、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的著名企业,为省市政府招商引资服务,同时做好各种翻译工作。

今后五年:

1)语言类长期专家(三个月以上)

英语语种:聘请美、英、加、澳专家,20112013年每年2人,20142015年每年3人。

   德语语种:聘请德、奥专家,20112013年每年810人,20142015年每年1012人。

   韩语语种:聘请韩国专家,20112013年每年68人,20142015年每年810人。

   日语语种:聘请日本专家,每年24人。

其它语种(根据需要):每年2人。

2)技术类长期专家(三个月以上)

在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方向,20112013年每年23人,20142015年每年58人。

3)短期技术类专家(7天—3个月以内)

主要从事讲座、讲课、访问学者、项目合作等其它教学和研究活动。20112012年每年2030人,20132015年每年3050人。

2、加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力度

对外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引进国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要充分认识国际合作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在当前我校友好学校32所的情况下,今后五年每年友好学校增加量不少于2所。合作质量和内涵要以数量为基础,友好学校国家应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覆盖面,要加强与美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典、芬兰、爱尔兰、瑞士、日本高校的联系和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对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已有基础上,要充分关注与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结合省情、市情、校情适时改造使用,人才培养应体现国际化的精神气质和素质,要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内容,以国际合作营造开放、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氛围。

今后五年要切实做好经教育部批准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与管理工作,建立一系列的管理配套措施,和合理的协调机制,切实落实和优化各项教学环节。同时加强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平台,扩大专业建设,扩大学院在德国的影响,争取多个合作学校加入到这个学院中,结合合肥学院的专业设置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整合国际的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优质人才。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和落实新的合作形式,通过人员交流、文化教育交流;教师互访、合作科研;资料、图书、信息交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互认学历、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推进校际间教育合作,不断提高我校对外合作的水平和办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今后交流的主要方向,20112015年努力向教育部申报新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应注重与北美和北欧国家在计算机和通讯领域的合作,要重视与欧洲国家的交流,挪威、瑞典、芬兰在电子通讯、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机器制造业,意大利、西班牙在管理工程、化工等方面有很强的人才优势,地域文化与德国、奥地利相似,在社会(政府)公共服务(管理)、环保、社保(医疗保险)、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方面有着先进的管理经验,我们应博采众长,以广泛吸纳的态度加强与上述国家高校展开合作。

3.国际化人才培养及与外资企业合作

高校是智力生产和创新的单位,也是智力资源的密集区,担负着人才培养和智力创新的任务。创新离不开开发,竞争离不开交流,坚持开放和鼓励交流是学校长期坚持的对外合作交流的指导思想。学校将大力支持各系部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的国际能力培养,提高国际化课程比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方面,每年拿出20-30万(每年递增20%)作为青年教师出国专项经费。用于出国留学、进修、参与国外教授教学和科研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语言培训。坚持“送出去、迎进来”的人才培养方针对学校实施跨越式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搞好教师培养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培养那些有志于出国深造且成绩优秀的同学,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深造机会。今后五年每年派往德国、韩国、美国、奥地利、日本学生攻读学位的数量不少于300名。

学校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与外资企业间建立的关系,努力推动各项教学改革与企业互动,建立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地、完善的与世界著名企业间的互动机制,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背景的国际性应用型人才,为学校“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服务

4.国际科技交流

1)项目合作

制订2011-2015年重点本科、重点专业的国际科技合作规划。在合作项目上,积极为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建筑设计、计算机通讯工程、经济管理、经济工程等方向创造条件,寻找国际合作项目,确保五年内每年有一个引进的科技合作项目。

2)国际学术会议

积极创造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为活跃学术交流、教学交流的气氛创造条件。在继续办好“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国际环境知识与技术转化国际会议 ”等国际会议的同时,2010-2015年学校每年要主办或合办1-2次有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积极联系和推荐学校教师参加国际专业会议,扩大学校办学知名度,创造合肥学院举办国际会议的品牌效应。

5. 语言培训

加大德语韩语培训的力度,确保每年引进4-5名专业语言教师。形成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确保教学质量,使出国语言培训更好更健康地发展。继续在校外招收德语韩语培训学员。加强语言培训工作,针对语言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规范语言培训工作,逐步将德语(德福)和韩语(KPT)的语言等级考试纳入到语言培训的范畴内,努力为各种学习方式的出国留学生做好相关语言培训工作,加强对语言培训教师及教学的管理,同时为自费出国留学的学生做好服务。

在十二五期间启动英语培训。通过与美国、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开设中外合作雅思班等形式,加强英语培训。通过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和语言专家,积累经验,积极申报高校中介服务权限资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6. 德国中心、韩国中心建设

 十二五期间,在教育厅的领导下,将继续加强德国中心、韩国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两个中心在安徽省与德国、韩国教育、经济、文化等交流与合作中的桥梁与平台作用,重点做好对德对韩各项合作项目、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服务工作,积极吸纳更多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心会员,完善工作机制,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7. 改善外国留学生学习、生活条件、规范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来华留学学生逐年增加。要积极创造条件,接受和吸纳愿意来我校学习的外国来华自费留学生,同时积极与友好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工作,接受各国留学生来我校进行专业课学习及开展各种形式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夏令营等活动。对现有留学生公寓进行改造,使留学生楼成为相对独立封闭的楼群。改善留学生生活设施,以满足2015年留学生数量超过100名的需求。加强留学生教学管理,使留学生教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完善留学生生活、学习配套设施。积极创造条件,兴建对外合作交流专家楼。

四、保障措施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由于政策性强、难度大、任务重,要领导重视、思想解放,长远规划,在拓宽交流合作渠道、开辟外事经费来源、加强组织管理、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调及加强外事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顺利完成预定的目标、规划和任务。
         1.
多方面开辟建立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利用互访和交流以及出国培训进修等多种途径,拓宽合作领域,丰富交流合作内容,促进新的交流合作协议的签署和新的合作项目的形成,为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

         2.
努力开辟多种途径,积极争取国外资助和国内有关部门配合与支持,确保足够的外事经费来源。努力通过建立交流合作协议和项目,争取外国经费资助,为双边、多边交流,国外培训考察,组织和参加国际会议等外事工作筹措必要的经费。

         3.
加强外事工作的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定。严格遵循中央、省市有关高校外事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原则,按外事工作的规定和外事审批权限,认真做好每一项外事工作。对外交流与合作要有针对性和计划性,要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要细心安排,精心组织,确保质量。

4.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主动与省市相关业务主管单位沟通,及时掌握各种外事新政策、新信息;定期会同校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科研处、后资处等职能部门及相关系部召开协调会,推进外事工作稳步前进。

5. 建立健全外事工作的规章制度,用以指导和推动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充实完善外事工作规定和工作人员守则;建立健全外事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使外事工作在各方面进一步规范化和系统化,做到有章可循。

6. 积极选拔政治思想好、外语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外事人员队伍,不断加强外事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国情教育、外事纪律教育、专业技能培养,使之成为既精通外事工作又熟悉行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